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观察》2015,(8):50-53
<正>很多人喜欢摄影,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摄影能记录下动人的瞬间,能在以后的日子久久回味当时按下快门的情景、心境。但是摄影并不等于普通照相,普通的照相只要把手放到快门上,用取景器看看拍摄的对象是否焦距清晰,拍摄的人物是否摄入,然后手指按下,简单至极。摄影和照相的不同点在于按下快门之前那瞬间的心境,这一刻摄影是倾注了情感的,每按一下快门都会思考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它的意义,如何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去表达你心中想表现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什么最重要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 快乐很重要。活着就要快乐开心,不开心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快乐就像闪烁在黑色夜空的星星,是烦恼人生中难得的幸福而甘甜的感觉。我们怎样才会快乐?所谓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烦忧。  相似文献   

3.
<正>喜欢摄影,因为它很简单,因为它能记录下动人的瞬间,因为按下快门时的情景、心境令人久久回味。摄影是倾注你的情感于照片中,每按一下快门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如何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去表达你心中想表现的东西。我们学习摄影,学到的并不只是快门、光圈、感光度等名称及意义,不仅仅是操作相机的技巧、经典构图方法,而是学习培养一颗习惯观察的心,把自己比作一部相机,用静止的眼光留意这个大千世界的美丽。  相似文献   

4.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4,(16):61-61
正一个访客问禅师:"我奋斗多年,却总是不觉快乐,这是怎么回事?"禅师说:"这样吧,你与我一起出去走一走。"禅师带这个访客来到一个驿站,他取出随身携带的茶具,叫访客坐下一起悠然冲茶喝。访客感觉禅师多此一举,问他:"小小的一个旅行,我们何必如此复杂呢?"禅师笑道:"旅行难道不是我们的生活吗?在这点时间里,你也可以享受自己的快乐啊!"平实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认真过好每一天的人,才算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什么是快乐人生?心平气和感受生活,应该学习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什么?它对于感受到爱情的人,又不需要用任何一个字来说明。爱情的存在有时就是一种感觉,只有被爱浸染的人才能体悟出那种美妙的幸福,李征和小霞的眼神里就写满了这种幸福……轻松、安宁、甜蜜。  相似文献   

6.
盈竹 《小康》2005,(11):19-19
陈惠雄: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人本经济研究所所长,著有《快乐论》。小康:您认为,什么是快乐?它与幸福有什么区别?陈惠雄:快乐是一种愉悦、正向的主观感受。快乐是一种主观体验,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凡是利于快乐的事情就是好的。快乐是终极善,最高的善。从学理上讲,它指的是以人与对象的物质存在为基础,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这种精神感受。快乐是有时间差异的。长期快乐可以产生其他快乐,而短期快乐则是眼前快乐,以后痛苦。这是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造成的。行为往往偏离长期快乐。幸福则更多侧重于社会、环境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没见到李加里之前猜想她是一位很阳刚的女性,但其"大使夫人"的角色又给人一种优雅华贵的感觉.见了面,眼前的李加里平实、简朴、大方,老朋友似地把我让进客厅绿色的大沙发里,然后,我们肩并肩地翻看她那些美丽的画和色调明快的摄影作品,一幅幅讲述,一件件介绍,生动而简洁.  相似文献   

8.
<正>当我们梳理传统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在做一种关涉价值的工作或道德评价工作,但是如果只有这些,那种东西必然是很表面、很肤浅的。对我们传统文化也是这样。一方面当然需要正本清源,需要像秋风这样把儒家传统"去妖魔化"。其实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儒学基本上已经去妖魔化,可能还不够,这方面工作可以做。另一方面,我不赞成一种狭隘的历史主义,好像我们的文明必须是一种什么形态;我们过去是什么样,今后还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过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给人的印象最深,“第一次”给人的感觉最好。当“第一次”变成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的时候,那种欣喜,那种快乐,那种激情,又很容易被人忘掉。 我家第一次装电话,是1993年。为此还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电话刚装上,我们全家人的高兴劲还没过,一位县领导就把我叫去谈话:“听说你家装了住宅电话?这  相似文献   

10.
心灵捕手     
有人问我怎么那么喜欢摄影?这里面有两种潜台词,一种是说你拍得不错,你是怎么走上摄影之路的?另一种就是说你拍得好烂也会喜欢上摄影?可以说这类问题我无法回答,倒不是因为这两种潜台词的存在,而是摄影本身的言语不清的魅力和它的每一张都是永远的残缺,让人又爱又恨。喜欢或者说爱上一样东西,真的没有什么理由,更没有复杂的动机,跟恋爱的感觉雷同。记不清楚具体爱上摄影的时间了,那时候似乎是在大学三年级,似乎是在静谧的校园里,我跟摄影有了一面之缘。那一面之缘后,我开始跟摄影较劲了。我叫嚣着要修理“她”,一改“她”那让人受不了的冷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残疾人》2007,(3):29-29
1.一般人都承认,感觉被需要、受人尊敬是一种重要的快乐源泉。怎么样才能被需要、受人尊敬呢?一般人很少愿意表示出需要别人帮助的意思,有不愿意示弱的原因,也有怕被拒绝的原因。而事后,也很少有人为了别人的一些帮助而专门郑重地道谢,一来是不好意思,二来是不懂得怎样自然地表达。因此帮助人需要主动、需要帮到点子上,同时并不需要别人特别表达出感激,只要对方比较愉快地接受帮助,自己就会感受到被需要、被人尊敬的感觉,就会快乐起来。  相似文献   

12.
杨海森 《北京观察》2012,(11):52-55
正如同诗画界那样,摄影界经常有人讲"意境"。摄影中的"意境"究竟是什么?摄影中是否有那么多意境?讲摄影、写文章的人每必说意境,但拍照片的人却很少讲。在与杨海森的接触中,从未听他说过"意境"二字,但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反而使人对"意境"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意境究竟是什么呢?有关论著常用"情景交融"这句话来解释意境,在对自然、山水、景致的描绘中,有的给人以空旷、寥廓的联想,有的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受,这些都给欣赏者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引发其无限遐思。但这种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它是一种模糊的表述方式,是一种暗示,使人能领悟到一种无限的景外的远致。  相似文献   

13.
陈抗行 《小康》2005,(11):3-3
《小康》杂志本期力推“快乐小康”,有人对此质疑:快乐是纯粹的个人体验,谁都可以无缘无故地“独自偷着乐”,如何能够用指数衡量社会各阶层的精神状态?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在和谐社会的大视野下,快乐其实是一种“关系学”。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庄子说鱼很快乐,这其实是一种孤立而封闭的“快乐”,与他人无关——然而,就像庄子本人不能避免战国的纷纭,每个人都因为别人而快乐或不快乐着,每个阶层都因为其他阶层而快乐或不快乐着。套用一句老话就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快乐”上升到“快乐小康”的层面,纯粹的个人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一位自称“找不到幸福”署名“李志高”的年轻朋友这样诉说心中的困惑:马老师,有一个困扰了我好多年的问题想请您指点迷津。从读书的时候起,我和那么多人一样,就为了一次次考试名次而喘不过气来,没有体验过学生时代的幸福。走上社会之后,还是为一个个没完没了的奋斗目标而一路拼杀,没有体验过生活中那种惬意的幸福。眼看到了而立之年,似乎总也没弄明白人生的幸福在哪里?这样下去人生有什么意思?真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吗?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的回信这样写道:志高朋友,马老师很理解你的那种没有品尝到人生幸福的心情。可是这怪谁呢?似乎只能…  相似文献   

15.
“快过年了,你什么时候回家啊,我很想你。”前两天在匆忙之中收到了同学洁的一条短信,当然没什么感觉,过后静下来再看时,才真正意识到年关将近,又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家,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的印象里,家不仅是距离北京两千多公里外的一个点,更是一个能让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抛开所有的烦心事,静静的休憩一会儿的小窝。家,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个空间上很远很远的实体,更是一种心灵上很近很近的归属感。但是每次提到回家,我都没有别的同学那种急迫的想飞奔回去的感觉,反而常常是在回家前就想着不久就要离家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大学三年多来,每次回家时的情景已经很模糊了,但每次离家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6.
一位朋友曾问:"南京的标志是什么?据说就是那种四不像,像龙、麒麟、狮子、牛。"其实这里所说的南京标志,并非四不像(四不像是麋鹿),当然也不是什么建筑或文物,而是一种南京独有的文化象征——辟邪。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残疾人,我工作在窗口,我被残疾朋友得到帮助后满意而归的那种喜悦之情所感染,我特别享受"被需要"的那种快乐感,因为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刚刚作为北京市怀柔区残联的代表入驻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时,很多人常常问我一个问题:你一个残疾人怎么上那么个地方去工作,不是自己找罪受吗?残联是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地方,在残  相似文献   

18.
<正> 专题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种体裁,它更是记者观察社会的重要视角,读者可以从系统的图像中了解社会的一个侧面。什么是专题摄影?专题摄影就是专题组照,就是通过具有一定结构方式和逻辑联系的多幅照片,较全面、较系统地  相似文献   

19.
这许多年里,很多人似乎都有着这样一种感觉,总觉得在生活在工作中缺少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呢?经百思才得其解的我找到了,它是激情,或叫做豪迈,或称做奋发的一种情感,是使人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体验和感受。试  相似文献   

20.
安意如 《传承》2008,(15):34-35
闲来无事,我将鬓发绕在指间把玩,很容易便想起苏武《留别妻》里的开头两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看过这两句诗。只知道看过以后那种感觉就融化了,一直沉湎在心底,化做春泥更护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