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2015,(12)
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领域分化开始逆转的迹象。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打破了地域界限,却又在工业社会的行进中进入了领域分化的进程,形成了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三个基础性的领域。我们既已拥有的社会治理就是建立在领域分化的前提下的,关于社会治理的一切安排和社会治理的一切活动,都是依据领域分化的现实做出的。全球化、后工业化则呈现出领域融合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变革必须根据这一新的趋势去开展行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场席卷全球的改革运动之所以没有使社会治理的状况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反而把人类社会引入了风险社会,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根据领域整合的新趋势去进行改革。我们现在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认识社会发展中的这一领域融合趋势,并据此去构想社会治理变革的自觉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2.
白书祥 《探索》2004,2(4):72-74
研究范围的拓展和对外贸易的作用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进行再认识的基点。在现实中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思维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内容,尽管劳动价值理论至今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但是在130多年后的今天,也出现了它所无法解答或者当时并没有涉及的问题:第一,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现在,已经是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生产劳动的领域已大大扩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已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迈入到了全球化、后工业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不仅社会呈现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总体特征,而且整个世界人类都处在了流动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环境当中。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是社会结构从一种线性模式向网络化的转变。而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不仅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还从制度重构的意义上,要求我们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新时空坐标系中去积极建构一种基于网络结构之上的社会管理方式。为此,我们研究既是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全球化视野和后工业化取向的叙事,又是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时空坐标系中探讨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及其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5.
翟德怀 《当代贵州》2009,(21):42-43
工业化、信息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历史过程。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再到十七大推进“两化融合”和“五化并举”,反映出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党和政府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6.
组织是现代社会生活得以展开的基本途径,人的几乎所有现实的生活都必须通过组织去加以实现。但是,官僚制组织只是人们在工业社会中开展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在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后,官僚制组织显现出了不适应的状况,以至于我们需要去构想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合作制组织——去保证人的社会生活得以延续。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呈现给我们的是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在此条件下,官僚制组织为了组织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压抑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选择的做法会把整个社会拖入到风险状态之中。因而,我们关于合作制组织的构想是指向人的行为选择自主性的,相信作为合作制组织成员的人在自主性的行为选择中可以获得更强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能力。就此而言,合作制组织将是一种不同于官僚制组织的新的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是一场历史性的社会转型运动,意味着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转型为后工业社会。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呈现出了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而且是以风险社会的形式把整个人类置于一种命运共同体的状态。当我们置身于风险社会中去思考如何行动的问题时,就不能不对工业社会中生成的而且也是我们既有的政治和社会治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民主政治是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生成的,是政治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标志性成果,但这种政治在理论上的悖论和实践中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为重要的是,当人类陷入风险社会中的时候,对民主政治的信仰束缚和扭曲了人的行动,而且已经成诸多灾难的根源。所以,风险社会也意味着政治模式重建的任务,我们必须打破对传统的某种非理性的信仰,根据风险社会的现实去建构新型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是一场历史性的社会转型运动,意味着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转型为后工业社会。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呈现出了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而且是以风险社会的形式把整个人类置于一种命运共同体的状态。当我们置身于风险社会中去思考如何行动的问题时,就不能不对工业社会中生成的而且也是我们既有的政治和社会治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民主政治是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生成的,是政治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标志性成果,但这种政治在理论上的悖论和实践中的矛盾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为重要的是,当人类陷入风险社会中的时候,对民主政治的信仰束缚和扭曲了人的行动,而且已经成诸多灾难的根源。所以,风险社会也意味着政治模式重建的任务,我们必须打破对传统的某种非理性的信仰,根据风险社会的现实去建构新型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9.
陈莹莹 《世纪桥》2009,(23):61-6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社会现实,但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蕴含着许多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命题。《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酝酿着即将诞生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始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前提,阐明了现实的人的一般需要;以劳动实践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揭示了人的需要演进的一般规律,并提出在人的劳动实践的推动下,人的需要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逻辑归宿必定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面向实际,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等重大理论问题。现将有关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方面的观点综述如下。一、“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认识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研究和认识,首先“应该结合新的实际”,认清新的历史条件是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认识的前提。关于怎样认识“新的实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有的学者认为,现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问题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着从人的公共性角度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论述。作为现实个体的人,都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为前提的,从这个层面讲,人本身就是公共性的人。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人的公共性的存在状况又对社会共同体有巨大的反作用,因而对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人的公共性给予应有的关注,对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而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队伍,是经济社会大变革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许多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性问题,影响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对工业化、城镇化不利,对农业、农村发展也不利。应抓住时机,推进社会管理改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开篇就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还指出:“任何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一认识,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事物、特别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又一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 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探讨古已有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成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210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73后又多次强调,未来的理想社会应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649一切民族最后都要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等等.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人将永无止境的发展变化,人的全面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应包括在具体的社会中去解释,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内在的包含着人的自然本质、人的社会本质和人的思维本质,相应的,人的全面发展也应从这三个角度来理解。从人的自然本质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和素质的极大提高;从人的社会本质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和完善;从人的思维本质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思维在崇高理想和目标指引下的不断开拓和创新。在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只有深刻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9.
今后半个世纪将是我国完成工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工业发达国家在这个过程中都经历了从全球获取所需资源以保证其高度消费的过程。如今,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资源日趋紧张,完全照搬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资本、资源高度消耗的模式已不可能也不应该。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的作用,寻求工业化进程中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以保证在减少资源消耗的条件下,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节约型社会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这里我仅以工业领域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工业化过程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等…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后工业化把人类引入一个创新的时代。因为全球化、后工业化是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所以需要通过创新去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的组织化,人们是通过组织去开展社会活动的。组织既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的呈现方式。因此,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切创新活动都会发生在组织之中,会以组织创新去推动社会变革。组织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行为层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方面;其二,是模式创新,即创建新型的组织模式。行为层面的创新在官僚制组织中也一直存在,但时常受到官僚制组织模式的约束和限制。从官僚制组织向合作制组织的转变属于模式创新。一旦我们建构起合作制组织,行为创新将不再受到任何限制,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