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国的"田园城市"运动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相比,来源更复杂,发展更曲折,它在反对大城市的旗帜下,集合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潮流,在德国兴建了许多田园城市,并进行了诸种改革的尝试.以往人们对田团城市的解读往往局限在城市规划、生态学等领域,实际上更是一场社会和文化改革运动,最终却为德国威权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潮流所吞噬.  相似文献   

2.
"新生活运动"一定意义上是国民政府的道德治理尝试,缘起于政府军事高压统治面临困境,蒋介石"道德救国"论的影响,以及试图效法德国日本靠强化国民道德知识实现国家强大。"新生活运动"在施行过程中成为典型的"官办政治运动"。反思其失败的主因是对道德精神力量估计过高,参与者的内在动机不足。  相似文献   

3.
广州的"三反"、"五反"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反”、“五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反腐败运动,也是一次移风易俗、树立廉洁朴素、厉行节约、爱护国家财产等新的社会道德风尚的社会改革运动。1951年10月23日,为了支援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加强抗美援朝的工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会议向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发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4.
开展劳动模范、劳动英雄运动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进行经济生产与社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以树立劳动英模形象,开展劳动模范、英雄的学习运动,激发广大民众以之为榜样,积极从事生产、参与社会管理,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社会改造及思想观念更新意义重大。近十年来,学者们致力于对劳动英模运动的具体状况、宣传效应、社会影响进行综合性研究,涉及劳动英模人物及其形象塑造、劳动英模大会、典型性运动、社会影响、宣传报道等方面,综合而立体地展现了中共在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开展劳动英模运动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限于资料、视角等多方面因素,这一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可以开拓。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选择了赶超型的社会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在理论上逐步形成“抓运动促生产”的社会发展模式。1957~1958年的福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为了平息三大改造后期的“四过”问题引发的农村“闹社、退社”风潮。其结果是:一方面从理论上强化了“抓运动促生产”的社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压制了中共福建各级干部中比较实事求是的正确意见,为1958年的“大跃进”扫清了阻力。  相似文献   

6.
赵淑梅 《世纪桥》2007,(11):48-49
群众运动是新中国建立后近三十年时间内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大小小约有五十余次。这些运动的发生是有其客观必要性的,但无法忽视其深层次的民众心理因素,党和国家领导方式、发动方式和宣传技巧的运用,及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运动通常呈现出参加群众的被动适应性、运动过程的极端复杂性、运动规模的不断膨胀性等特点。群众运动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之处,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唐娅 《世纪桥》2007,(1):80-81
进步主义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运动,它发生在美国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转折年代,运动涉及到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理顺了美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对美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是以权利要求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其流派繁杂、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平等权、自由权、环境权、生存权、发展权、和平权等各个方面。尽管各个派别对权利要求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学界和社会对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人权诉求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对西方新社会运动的评析,这主要是指西方新社会运动对人权的明显推动作用,人权观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和那样的局限性,它能够回应各种变化现象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但这种运动却忽视甚至反对工人运动,这是我们应该否定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运动是社会组织兴起和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紧密相联,具有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增强社会自治的社会功能,是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形式。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在计划生育、扶贫、救灾等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要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在土改结束的基础上,苏南农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开展了抗美援朝运动。本文从社会角度,就苏南农村抗美援朝运动过程作了系统梳理,剖析了区委、地方政府、农民等行为主体对运动的反应,并对苏南抗美援朝运动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建立后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基础重建和再造的过程。它将农村传统的以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为纽带的自然村落改造成为人民公社下属的大队、生产队的基层组织。本文阐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再造的基本情况,以及再造后的农村社会基层组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抗美援朝运动前后中国民众的社会心态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的最突出特点是社会心理转变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转变结果的“一律性”、“简单性”的统一。而在这一过程中,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教育既有符合社会心理发展规律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为今天的民众社会心理调控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扎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运动,因而它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目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以下9个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抗美援朝运动是建国初期三大运动之一,为抗关援朝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以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充分展现了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为党在全国执政积累了初步经验。本文以馆藏原始档案为基础,对闽北的抗美援朝运动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2 0、30年代的福建乡村建设运动是福建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社会改良运动。本文在了解当时福建乡村建设概况的基础上 ,着重从土地问题严重 ;耕地荒芜、地价下跌、生产凋蔽 ;农村金融日趋枯竭 ;军阀林立、土匪横行、战乱频多 ;鸦片的泛滥和农民绝对贫困化、流离、死亡等 6个方面解析当时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 ,并浅析了当时农村经济衰落的基本原因。力图客观、全面把握这一农村改良运动之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16.
用科学发展观反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首先就要反思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角度看.它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左”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为什么能很快发动起来.群众的积极性又那么高?从社会思潮的角度说.  相似文献   

17.
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妇女在拥军、支前、参军、参战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仔细分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武乡妇女在抗战前的社会地位、抗战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股国际化运动的世界性潮流,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产生有如下几方面推动力量劳资冲突引发的反对资本全球化的劳工运动;国际贸易竞争引发的劳工贸易壁垒;“生产守则运动”及其监察认证;围绕“谁拥有公司,公司应该为谁的利益服务”即企业是纯粹的营利性组织还是同时具有营利责任和社会服务责任两种功能的经济组织这一核心问题而引发的争论;围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立法实践。认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力量,目的在于认清其产生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我国参与其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上海私营工商业的“四反”运动是在“三反”运动中酝酿和引发的,其性质是私营工商界在政府号召下自发地反对内部不法行为的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运动,是工商界爱国的表现,也是他们积极融入新社会的具体行动。上海私营工商业的“四反”运动揭发出一些工商业者的不法行为,整肃了工商界队伍,配合了“三反”运动的进行,也为“五反”运动的展开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龚培河 《世纪桥》2000,(1):10-13
与五四运动有同样伟大意义①的一二九运动,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学生运动之一。由我党在国统区(主要是北京)领导的这次历时两年的大规模学生运动,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种种不利因素,我党能够战胜困难,把运动推向全民族抗战的高潮,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文总结的这段历史经验,侧重于体现我党一贯奉行的实事求是原则。祭古以省今,这对我们今天做青年学生工作会有些启示。开展学运工作不利因素的综合分析围绕着这一风暴展开矛盾斗争的,可归纳为三大政治力量──共产党“系”的推动力量、国民党“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