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的意义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在人类的野蛮时代,甚或是在欧洲的中世纪,或许是一个绕不开的大问题,但是,在文明昌盛的今天,如果有人来此一问,定会有人笑他非呆即傻。如今,读书如同吃饭一样,已经成为人们的内在需要:吃饭解决了人的生理需要,读书则解决了人的文化需求。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和日本未来学家池田大作都认为,在高科技时代,生活在信息社会里,读书  相似文献   

2.
阅读的力量     
正读书是生活方式,也是人生态度。有人在阅读中超越自我,更多的人在阅读中思考改变。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将军,作为中华民国重量级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颇多。比如,有人说他是“基督将军”,也有人说他是“爱国将军”,更有人说他是“倒戈将军”。纵观其一生,我认为,冯玉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读书将军”。“读书将军”冯玉祥,在读书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倒戈,有人认为“倒戈”意味着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兴趣爱好很多,最大的嗜好是读书,终生浩瀚饱读之书难以计数,是一位很难有人与他相比拟的成功读书人,是用一生精彩的实践将那个典言警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诠释到了极致的一代伟人。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如果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迈的乐章,那么,刻苦读书与大智大慧在其一生中则交相回响。他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和读书成效是我们永远学不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陈仲丹 《唯实》2015,(1):69-72
曾国藩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功业显赫,当时就被人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好读书、善读书的人,一生坚持读书,乐此不疲。他读书的特点除勤勉外,还偏好深湛之思,将读书的心得用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对他事业的成功有极大帮助。《清史稿》对他有个评价,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学问来自读书,这就是说他的功业主要归之于他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曾国藩人生的后半段主要是在忙碌的官场度过的,尤其是在组建湘军后的十多年,经常是战局紧迫,事务纷繁,但无论是  相似文献   

6.
赵广忠 《当代贵州》2014,(35):58-58
正曾国藩曾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滋养气质,更重要的还是工作、生活的需要。仅仅为了需要的读书常常是苦涩的;只是为了兴趣的读书有时又会让人陷入迷茫。在自己的读书体验中,让人愉快而有成就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说,他在工作上是最不"安分守己"的人,喜欢"折腾";有人说,他是一个发明家,因为他研发的专利技术让更多人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人说,他是一位乐于"传帮带"的好师傅,在单位掀起了创新钻研的热潮。而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电气试验一班班长陈润晶这样总结自己——  相似文献   

8.
治心养性,要在读书。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干部该读什么书?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胡长清爱看书。他经常看的是《肉蒲团》、《素女心经》、《金瓶梅》,结果荒淫无度沦为阶下囚。书籍自产生以来就良莠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好、好读书更需要读好书。读书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古往今来,一些落马的为官者,均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读书不学习,沉迷于官欲,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官  相似文献   

9.
<正>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陈云是"搞经济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有着醇厚的人文素养。"马背上"的读书人陈云勤奋刻苦,喜欢读书,既是革命家,也是读书人,可以说是"马背上"的读书人。他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却天资聪颖,喜爱读书。从上颜安小学到去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他都是因为读书优秀,而得到贵人相助,从乡下走向都市,从小我走向职业革命家。读书伴随着陈云的革命生涯。延安时期,环境相对稳定。他  相似文献   

10.
读书四感     
<正>人活于世有两件事是需要做的,一是做人,二是读书。狭义的读书指阅读书籍,广义的读书则指以语言、文字、音像、符号等为表现形式的知识产品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收集的过程或行为,故人们常把读书和学习联系在一起。读书的意义重大、深刻且广泛,内容几乎涉及文明的所有方面,难怪中国古人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叹!联系时代发展需要,我有四点体会。读书使人充实。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拥有精神家园,而精神来自于人所特有的自由意识。人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还具有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吃饭获得物质营养,读书摄取精神食  相似文献   

11.
<正>读书"如鱼入水,冷暖自知",趣味不同,方法各异。有人喜博览,有人爱精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读书迷信权威,大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自然不对。可是立异以为高,一味指摘作者错误,也未必正确。这种读书法往往是"一叶障目,不见泰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境界     
<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能够读出一个人的境界来。匡衡凿壁偷光读书,那是因为家境再穷困,却难不倒读书求知的信念;孙敬头悬梁读书,那是因为他读起书来通宵达旦;苏秦锥刺股读书,那是因为他要立志做大事;车胤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读书……名人读书,都能在书籍里找到他们鲜活的身影。读书读出了境界,莫过于鲁迅先生在《从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同志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当今时代,是一个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读书学习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官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改善执政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建隆三年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侍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怎么样?"左右侍臣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宋太祖虽然出身武将,却酷爱读书,其好学至"手不释卷"的程度。他随后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一检查,发现只有书籍数千卷。周世宗说:"你做将帅,应该致力于坚甲利兵,要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答道:"臣承蒙陛下用为将  相似文献   

15.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等多个场合谈及读书,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并认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跟习近平总书记学学读书之道。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听到有人议论:在检查学习教育效果时再不用查"本"了,这的确是令人欣喜的变化,也是务实之举。但是,不要求"留痕",个人就不用记读书笔记了吗?非也,记笔记是深化学习烙印、强化消化理解的有效方式。形式主义固然需要破除,但把记学习笔记视为形式主义弃之一旁,是不足取的。读书学习不仅要眼到、心到,更要手到,这是古而有之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  相似文献   

17.
他是何许人?有人说:"城市有多大,他工作的场所就有多大;马路面积有多大,他工作的范围就有多大。"城市是他的"办公室",街路是他的"稿纸",扫帚当笔,汗水为墨,他为城市的新美如画书写动人的诗篇。有人说:"他是朝阳市学历最高的清洁工。"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就穿起环卫制服,扛起铁锹,挥起扫把,干起在某些人眼中"没面  相似文献   

18.
读书之道     
毛泽东说:"有了学问,可以看到很多很远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康熙博览群书,嗜书如命,凡辞章、声韵、律吕、历算、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他说:"读书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即有一日之益。"他很重视实践,提出读书"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  相似文献   

19.
读书的好处     
正2月7日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谈到读书的三大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认真学习体会习近平关于读书好处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读书的意义。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著名诗句,生动形象地说明读书是保持思想常新、充满活力的"源头活水"。读书使人思维活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有人喜欢诗歌,有人喜欢小说;有人喜欢科幻,有人喜欢科学;有人喜欢历史,有人喜欢哲学……我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满足我的生活和工作,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就是穷尽毕生也不能把林林总总的书读完。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