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行为原则主要是由英美国家司法判例的基础上演进而来,其理论基础经历了主权说、国际礼让说到三权分立说。目前,关于国家行为原则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价值都充满争议。但是,国际法为这一理论的存在提供了理论支持,国家行为原则作为判例发展出来的司法制度本身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原则是指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及其财产所享有的特殊权利的原则。本文对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其最新发展试作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3.
论国家保护婚姻家庭的宪法原则及其施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遂全 《中国法学》2001,(1):169-17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9条规定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 0 4条做了类似的规定。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此尚无明文规定。笔者主张 ,在婚姻法修改时在总则中应进一步明确此项法律原则 ,通过各项具体规定 ,保障宪法此项规定的实际施行。一、国家保护婚姻家庭的时代内涵人类社会的各种客观规律在每个时代都是不可改变的。但是 ,在各个时代人类演绎和表现这些规律的生活方式却不会完全相同 ,概括起来 ,国家保护婚姻家庭这一法律原则在现时代包含以下几层内涵 :第一 ,国家保护…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际法律文件,只有在一国违背的国际义务是对整个国际社会所承担的义务,而该义务属于国际强行法规范所规定的义务,国际法才可能将该行为规定为国际犯罪。国家犯罪概念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国际犯罪与国家行为。国家犯罪是以国家作为犯罪主体的国际犯罪;国际犯罪是危害国际社会,为国际刑事规范所禁止,且应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行为。因此,国家犯罪是一种国家行为,只有国家行为所违背的义务对保护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至关重要,并被国际法明确规定违背该项义务的行为是犯罪时,才构成国家犯罪。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私法上,合同领域里的“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有权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选择某一法律来支配其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旦当事人之间产生争议,受理案件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应以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以确定其间的权利与义务。也就是说,这种理论认为合...  相似文献   

6.
国家行为原则作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构建的一项涉外司法原则,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被各级联邦法院通过判例的形式不断地完善细化,成为了指导美国法院在审理涉及外国政府征收财产争议时的基本原则。但当存在明确的国际条约对政府征收行为进行规定时,美国法院认为可以依据具体条文排除该原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7.
论国家行为     
我国目前已有四部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行为"这一概念,即(1)1989年4月4日由全国人大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1990年4月4日由全国人大通过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9条第3款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中遇有涉及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的事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家豁免是一项古老的国际法原则,其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限制豁免理论主要有四种理论基础,《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的出台明确将限制豁免论确立下来.近年来我国学界在此问题的研究上有一些新的发展.我国关于国家豁免的相关立法在《公约》制定后也应当有所转变,方能进一步适应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申请人对科技部不予立项的决定不服发生争议的情况时有发生。基于行为主体、项目经费来源、公共利益、行为本质、权利义务的特殊性等因素的考虑,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公权力行为。立项行为属于高度专业技术性的决定,因此不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内。建议建立科技部内部申诉制度,项目申请人可以向科技部提起申诉,要求科技部对不予立项的行为进行复审。  相似文献   

10.
马德才 《政法学刊》2007,24(1):51-54
随着引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引渡原则。双重犯罪原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则之一,它对于国家相互之间开展引渡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自身的发展又促进着引渡制度的发展。我国《引渡法》和中外双边引渡条约也确定了这一引渡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许睿  李允载 《法学杂志》2001,22(5):64-65
依照《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以下简称《罗马条约》) ,欧洲法院对于私人诉讼主体对成员国提起的诉讼是没有管辖权的 ,但是在实践中对于个人因国家违反欧盟法的行为而带来的损失应如何寻求救济 ,欧洲法院在Fran covich案等一系列案件中 ,借助于第 1 77条赋予欧洲法院的初步裁决权和第 5条向成员国规定的义务 ,确立了国家对于违反欧盟法律给个人带来损害而承担的责任———国家责任。一、国家责任 (stateliability)的确立根据《罗马条约》的规定 ,欧洲法院的诉讼管辖权仅限于两种 ,即一个成员国或代表欧盟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关于物权行为抽象性原则的探讨,学者普遍以维护交易安全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而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以交易安全作为研究物权行为抽象性原则的唯一参照,将限制我们的视野,有碍于我们对其调整范围和价值取向形成完整认识。因此对于物权行为多持反对意见。本文通过对物权行为抽象性原则的解析、功能再探及批判意见之驳论,说明物权行为抽象性原则重在保障建立高效率的财产流通秩序,促进交易的连续性,论述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正确认识和区分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与反革命行为、间谍行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已成为公安和安全机关执法活动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不仅涉及公安和安全两个部门具体工作对象的划分,而且关系到对某种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如何处罚和由谁处罚的问题。本文就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35年10月18日下午6时许,被告人驾驶汽车沿市内电车轨道路基行驶,电车轨道宽5.9米,电车轨道高于汽车车道,被告人驾驶的汽车行至桥前1.5米处时,前方有两成年人从电车轨道上跳到汽车轨道上,并与汽车相撞,造成一死一伤的后果。柏林地区法院认为,被告人在天气晴朗、视野良好的时候,如能充分注意,即可发现电车轨道上的两个行人,且可以从两个人的态度等方面推断出他们是想在自己前方穿越汽车道,并可采取呜喇叭等预防措施,因而认定被告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但联邦最高法院改判被告无罪,其理由是:汽车驾驶员虽然对行人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应有心理准备,然而对于驾驶员的这项要求,也应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要求和汽车交通的本质、特性及重要性等因素,而在可以允许限度内,才是适当的。因此,汽车驾驶员并没有将所有行人的可能不注意的情况都予以考虑的必要和可能。如果根据当时的全部情况,判断该行人不会如此不注意时,则行为人已经履行了其注意义务。在此之后,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根据德国汽车激增和汽车高速化的社会形势,不断依据上述判例所体现的信赖原则精神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作出判决。  相似文献   

15.
(一) 国际经济法中的互惠原则是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表现的对等关系,其要旨是两国相互给予彼此企业和个人以某种同等的待遇或权利的原则。在这种对等关系中,一方给予对方,对方给予回报,双方给予和回报的内容处于平衡的状态。互惠原则中所包含的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禁止授权原则是美国行政法学上的重要概念,它是由联邦法院通过判例发展而来的重要原则,两个多世纪以来历经坎坷。但1999年的一个判例使该原则重焕新生,其中要求行政机关必须提供“明确原则”来指引行政立法的运作,此种强化行政自我拘束的思路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7.
罪刑法定原则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罪刑擅断主义的产物,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现代刑法最基本的原则。通过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产生和发展、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涵义及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历程等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罪刑法定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实行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唐敬 《法制与经济》2008,(24):79-80,83
罪刑法定原则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罪刑擅断主义的产物,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现代刑法最基本的原则。通过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产生和发展、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涵义及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历程等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罪刑法定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实行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社会法上的国家给付原则是“市场失灵”的产物,其理论根植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发展和成熟于福利经济学学说.在制度上,德国的俾斯麦立法最早建立国家给付的社会保险制度,英国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和福利国家出现,标志着国家给付原则的最终形成,也是社会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法上的国家给付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征,是法律赋予政府的强制性义务,其有一定的限度和底线,实施机制是:人人有权,时则有份.国家给付在社会法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社会法的给付主体却不限于国家,也包括社会和个人,这是由社会自治和国家的有限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论环境法的国家干预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对国家干预原则历史背景的阐述入手,论证了环境法的国家干预原则与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原则的诸多不同,并深入分析了国家干预原则作为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在我国现行的环境法中贯彻实施的可行性,这种必然性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毋庸质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