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劳动本位     
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只有坚持劳动本位,保障个人劳动产权的利益实现,才能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活力.这对树立正确的本位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影响,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程度增强,灵活就业增多带来劳动关系非正规化等,同时,劳动力市场变化加大了工会工作的难度。对此,研究劳动关系应运用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分析,研究就业和收入分配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并对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的作用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劳动科学建构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科学作为一个科学系统,是以人类劳动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劳动问题及其规律,以及与劳动问题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从而形成一个系列的、各具专业特色的学科群,而每一具体学科在确定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对学科本身的外在疆界、基本内涵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规定,使各门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劳动科学是一个关系系统,在系统中,现实中的一些专业学科同劳动问题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层次结构等特点。建构劳动科学应坚持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劳动关系中的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重新审视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结合对劳动关系史的考察 ,针对我国劳动关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重申了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理论中的民主理念和概念 ,提出了建立以民主的契约为基础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权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从理论上讲,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是相互依存,各尽所能,平等协商,共同成长的良性互动关系;从实践上讲,双方是各司其职,共决利益,共保健康,共同成长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并推进"一各三共"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是以个别劳动关系为主。劳动者因为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权利经常受侵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出台了《劳动合同法》来保护劳动者,以实现劳资双方的和谐。然而这不过促进了个别劳动关系层面的和谐,集体劳动关系的和谐远未实现。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转变,劳动者逐渐重视集体维权,劳动关系也从个别劳动关系逐渐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集体劳动关系将成为今后劳动关系构建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化、多样性的特征,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不断增多。解决转型时期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加快劳动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劳资矛盾处理机制,强化劳动力市场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8.
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是改革、发展、稳定。工会组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调整劳动关系的关系, 把围绕大局调整劳动关系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切实做好调整劳动关系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效,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具有实际上的效力。它意味着劳动法律规范得到了遵守和执行,立法机关制定劳动法的目的得到实现。社会主义劳动法的目的是通过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性调整,直接保证劳动者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最终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为达到这一目的,仅靠完善劳动法律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对劳动法律的执行和遵守,使劳动法律规范的调整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虽然“一个国家有合理的、民主的立法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立法仅仅停留在纸上,就没有多大好处了。”申言之,任何一个劳动法律或法规必须取得实效,否则,有法不依,等于无法;执法不严,实际上也等于无法。从1978年底至1988年9月,我国颁布的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共计645件,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这不是个小数目。然而,人们目前却普遍感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法规  相似文献   

10.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经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劳动关系主体各方有所作为、加强协调,才能使劳动关系当事人增加沟通,增强互信,从而达到利益共享,和谐共赢。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11.
工会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研究,切实加大其参与变革和协调的力度。这是历史赋予工会的使命,是时代对工会提出的要求。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中产生的上层建筑。当工会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没有形成之前,不会有工会这样的组织出现;同样,在造成工会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没有消亡之前,工会也不会自己消亡。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工会,既然是从社会经济关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自然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关系中一切涉及和影响工人利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中,中国工会也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性转变,即面临着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会运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工会运动的转变。什么是中国工会运动转变的直接依据?笔者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引起的劳动关系的变化,是考虑和研究中国工会运动转变的直接依据和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所发生的劳动争议都是特定当事人双方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个体经营单位”、“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虽然有别于上述关系,但又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完全可以采取培养、教育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协调,使劳动争议得到有效的预防。一、加强劳动法制教育,增强劳动法律意识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法律范围内所允许的,以有偿和隶属为主要特征的合法劳动关系。劳动争议虽非劳动关系本身,但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亦属劳动法调整的重要内容。劳动争议产生的外部力量是社会的消极因素,要预防和避免劳动争议发生,应以克服  相似文献   

14.
论劳动债权人的债权人会议参与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债权人应有权参加债权人会议.只有通过债权人会议,劳动债权人的利益实现才能得到确保.从劳动债权的特点和性质出发,劳动债权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表决权代理制度来实现;现行<破产法>也为该制度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前提.在此基础上,具体的制度设计涉及到谁能成为代理人,如何成为代理人,以及代理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5.
类型化是基本的法学研究方法。对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请求进行类型化研究,能够为当事人准确表达其诉求提供参照,帮助法官做好立案审查工作,还有助于推动劳动诉讼法学的理论研究。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不仅能够提起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还能够提起课予义务之诉。这四类诉讼的适用条件、法律依据、诉讼请求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理顺社会关系,努力消除社会矛盾。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矛盾是最重要的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证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产生不同性质的劳动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劳动关系的发展体现的是文明取向的进程。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共谋企业发展的伙伴合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比资本主义劳动关系更具优越性。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企业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积极打造企业的合作共建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和法治机制。因此,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应当各司其职、共决利益、共保健康、共同成长;尤其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企业改革的今天,企业应当依法积极建设相互依存、各尽所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报告将尊重劳动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列,作为党执政兴国之大计,其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均十分重大。“尊重劳动”之说法早已有之。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曾讲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然十六大报告提出“尊重劳动”,则是新时期执政党的一种政治承诺,表明党对执政使命的清醒认识。在  相似文献   

19.
劳动权利是庞杂而多变的社会现象,现行立法与学术对其范围、种类、功能固然有一定的认识方法,但往往是平面化的、窄视野的.本文在对劳动权利的法律依据和社会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讨论了规范(应然)和事实(实然)两种意义的劳动权利体系.探讨了劳动权利的范围、种类、属性、功能、治道等重要问题,以比较新颖的分类标准为基础,对劳动权利作出了新的分类,并把劳动权利置入这些对应关系结构,讨论了在各种对应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对劳动权利新的关注点.这些分类(--对应性关系)在整合以后,可以成为对劳动权利问题的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0.
论劳动争议诉讼中被告的反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方当事人不服劳动仲裁裁决而提起的劳动争议诉讼案件中,为避免胜诉方当事人无法获得执行依据的不公平现象之出现,法官超越"不诉不理"原则进行裁判是司法实践的主流做法.但"不诉不理"是不能逾越的司法原则,加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50条并没有限制被告的反诉权,故应从保障反诉权的角度出发解决"不诉不理"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