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研究或全球学主要是围绕全球关系,对全球政治、全球秩序和全球战略展开的研究.全球政治的本质仍然是一种关于权力的活动,属于政治学的一个部分.不过,全球政治和国内政治、国际政治有一些重要的区别,因此它可以作为国内政治、国际政治之外政治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来看待.全球政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影响全球秩序的创建、维持和改革.全球战略是关于全球政治活动的一整套方案和谋划.  相似文献   

2.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战争的爆发与和平的实现既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是国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裁军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今国际社会在裁军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形势令人担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有增无减以及恐怖主义的蔓延继续威胁着国际社会,原先的国际治理逻辑已不再适用。为消除战争、增进和平,重塑全球治理机制的呼声愈加高涨。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引入新的治理机制,对影响国际安全的因素加以管理。世界各国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意味着以议题关联为核心的治理手段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为提升和改进全球治理的效果,国际社会必须引入具有动机的激励机制,建立起可信和可核查的制度,对违反协议的国家实施惩罚和制裁,这不仅是国际协议和国际行动成功的关键,也是确保全球治理有效性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3.
2015年是当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进程中极为特殊的一年,适值二战结束与联合国成立70周年,加之金融危机与中东剧变两者的后遗症叠加发酵,致使全球及地区秩序重塑深刻复杂,秩序主导权之争更为激烈.新兴与老牌大国力量消长有所反复,国际组织与规则变革加快,热点地区激荡多变,全球治理博弈加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参与了现行国际秩序的创建,认同现行国际秩序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认为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创新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更显迫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主张维护其合理内核,并针对其欠缺之处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进行改革完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秩序变革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维护、推进国际秩序变革,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经济全球化新格局。新时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底色与精神气质,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与历史经验,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曹兴 《国际观察》2012,(1):43-49
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把人类整合为具有整体性的“地球村”.全球问题,催生着作为独立学科的全球学的诞生.全球学经历了问题意义的全球学、研究意义的全球学和独立学科意义的全球学的三个发展过程.在构建独立学科意义上的全球学上,本文提出,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内,作为独立学科的“全球学”问世.此外,本文还重点探讨了全球学特殊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并提出整体性是全球学的生命线,全球学的所有范畴都必须是具有整体性的概念.唯有整体性的范畴(如全球化、全球问题等概念)才能成为全球学的范畴,凡不具有全球整体性的范畴(地区化、民族化、地方主义等)都不能成为全球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引发了许多超越传统民族国家概念和边际的问题,为阐释和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国际学术界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全球学”的崭新学科和学术研究领域.这些全球性问题不仅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也与一些自然科学学科如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联,因此全球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我国,“全球问题”研究被置于二级学科“国际政治”之下,相当于国际政治的一个分支或研究方向,这与国际上的“全球学”的学科范畴相比显然是有很大差别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细数新世纪以来全球治理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挑战,并考察了学界提出的应对大思路:全球深度治理变革、全球法治、全球行政、世界政府与全球公民社会之路径.于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并总结了全球学学科构建的方法论革命——方法论全球主义;以及学科构建的主要路径:跨学科-多学科路径、整体性路径、多范式路径和全球关系研究路径,并综述了全球学学科之可能的知识范畴框架——以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为逻辑起点,经过众议题研究,达致全球秩序之逻辑终点的学科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全球核安全领域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管理制度,其中,美国扮演了主要角色。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核安全峰会倡议是美国试图延续其对全球核秩序的领导做出的又一轮努力。但是,由于奥巴马政府的动员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美国已经越来越难以将其利益转化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奥巴马政府的核安全议程面临进展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局面。奥巴马政府在全球核治理议程设置方面面临的窘境提示人们,全球核治理应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国际社会的真正利益需求。全球核治理需要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已经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能力、政治影响力以及更具代表性的身份特征,应该在全球核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重要成员、作为发展中大国、作为在世界事务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应该为全球和地区的核秩序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并就如何构建更加贴近民生需求、更加符合各国国情、更加持久的核安全治理提出了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9.
王健  任琳  吴洪英  刘中民  徐秀丽 《西亚非洲》2023,(6):3-33+159-160
作为一个术语,“全球南方”是国际舆论和学术研究中热议和争论的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现实,“全球南方”是影响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全球南方”的崛起,既有国际格局新变化的深层背景,也有非常浓厚的大国博弈色彩,同时为深化全球发展治理合作提供了新机遇。金砖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的代表,利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参与全球治理,促推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改革与务实合作。当前,“全球南方”国家普遍不满西方国家试图强加给发展中世界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主张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既是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之一,更是“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还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引领者,当下则面临着严峻且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方面,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借助分类、拉拢和施压等手段,试图分化瓦解“全球南方”乃至排斥和制衡中国;另一方面,“全球南方”国际影响力渐增,自主发展意识和制度建设加强。鉴此,中国继续坚定不移地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并可基于自身发展经验,不断深化“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新型南南合作,从而不断助力全球发展治理新架构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自然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是宇航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宇航学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的宇宙哲学内涵丰富,既包含了宗教、哲学内容,同时又为人类指出一条通往"完善、美好未来"之路——飞向宇宙,是关于整个人类未来的庞大计划。通常认为,齐氏在技术文明理想和准则基础上制订的庞大的改造地球、征服宇宙计划,预言了当今时髦的稳定发展的思想。但是,齐氏提出的改造地球计划是极度反生态的,而且试图通过人类的宇宙扩张解决全球问题,目前看来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摆在人类面前的任务是寻找符合后工业时代的理想和价值的、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危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崛起与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和秩序变迁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国崛起带动东亚权力格局的变迁,东亚格局的变迁又促使东亚秩序的变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首先讨论了中国崛起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内涵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事实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作为一个体系大国的崛起被夸大,其崛起的进程才刚刚开始,且只是经济的部分崛起.本文对当前和未来近20年的东亚权力格局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东亚已经浮现出中美两极格局,且未来20年内仍将朝着这一格局继续演变.在东亚两极格局已成现实的情况下,秩序变迁势在必行.中美是东亚地区秩序构建的关键力量,东亚秩序的未来将直接取决于中美在此问题上的战略互动,“一快一慢,双头领导”是本文提出的东亚秩序变迁的方向和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球治理:模式比较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治理理论是应对全球化思潮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理论,其中,对各种行为主体在全球治理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模式的分析,成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实现的可能性及有效性的关键。文章认为,在全球治理中,各种行为体依据自身不同特性,以不同的治理模式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国家中心治理、有限领域治理、网络治理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式,而多元多层合作治理模式是各种行为主体参与全球治理的最具有效性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朱中博 《国际问题研究》2023,(5):19-47+138-139
全球文明倡议立基于中华文明5000余年厚重积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前景,彰显中国领导人的天下胸怀,体现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使命担当。它以四个“共同倡导”为内涵,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直面文明交流互鉴的突出堵点,指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支撑。推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落实到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等方方面面。中国与世界的紧密关系,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已经并将继续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提供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外交:国内变迁、外部环境与国际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宗友 《国际观察》2006,27(4):33-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念层面都展现了一些明显不同于已往的新特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新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社会发生剧烈变迁以及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走的是由周边到全球,从实践到理念的发展轨迹.中国新外交的实践和理念,已经并且将继续对周边及国际秩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专属经济水域(EEZ)的概念,中国边海可具体定义为从中国陆地沿岸自然延展的200海里以内的海域;若依据大陆架原则的专属经济水域概念,那么中国边海又可定义为中国大陆架及其延伸部分的海域。而从战略研究角度看,中国边海应置于亚洲边海的范围内来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崛起与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和秩序变迁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国崛起带动东亚权力格局的变迁,东亚格局的变迁又促使东亚秩序的变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首先讨论了中国崛起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内涵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事实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作为一个体系大国的崛起被夸大,其崛起的进程才刚刚开始,且只是经济的部分崛起。本文对当前和未来近20年的东亚权力格局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东亚已经浮现出中美两极格局,且未来20年内仍将朝着这一格局继续演变。在东亚两极格局已成现实的情况下,秩序变迁势在必行。中美是东亚地区秩序构建的关键力量,东亚秩序的未来将直接取决于中美在此问题上的战略互动,"一快一慢,双头领导"是本文提出的东亚秩序变迁的方向和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对构建中的印太秩序进行分析,提出本土实践是塑造地区秩序的重要变量。本土实践是指基于实践共同体地方背景知识,在国际互动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界定互动基本规则和基础架构的实践。当前,印太地区的重要本土实践包括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制度秩序进程,和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地区主义进程,其中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东盟中心、发展地区主义和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对印太秩序产生重要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国际秩序深刻变迁,整个世界变乱交加、势力重组、民心思变。本文拟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出发,梳理中日韩三国之间由大国强权、资本势力、民粹主义交织而成的外交危机与舆论难题,重新认知与思考中国对日韩公共外交的国际背景与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拟提出一些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建议,指出在推进对日韩公共外交时,应重视对日韩两国所身处的国际秩序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结构的研究与分析,持续不懈地推动东北亚"去冷战化"和"去同盟化"的历史进程,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聚同化异、塑造共识,使之成为官方外交的有力支柱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全球治理一度呈现出多边停滞、瓦解和重塑的突出特点,随着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建制派回归,多边停滞和瓦解的态势可能减弱,未来全球治理秩序将呈现出大国回归多边博弈的基本态势。美国建制派回归后,对华“规锁”将呈现升级态势;将从疫情期间主客观“脱钩”逐步过渡到选择性“脱钩”,全球价值链呈内卷化;美国欲强化同盟政治,试图按价值观划界;系统内其他国家不愿选边站,表现出“骑墙”姿态。为此,中国亟需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包容性改革、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重视经济安全并避免“脱钩悖论”、求同存异及推动功能性领域合作、注重国际国内“双层博弈”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