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全国执政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自觉地探索加强执政党学习的重大课题,形成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尽管处于执政初期的探索成果仅仅是初步的,或不完备和不成熟的,甚至出现曲折和反复,但从党的思想发展史的视角则带有“初创”的性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的...  相似文献   

2.
李磊 《党的文献》2012,(2):41-46
从现已公开的文献资料看,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中,任弼时最早使用"执政党"概念,并将之作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定位;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先明确使用"执政的党"概念;邓小平对"执政党"概念的阐述最为集中也比较深刻;刘少奇在1962年全党反思"大跃进"错误的关键时刻两次使用"执政党"概念,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朱德、陈云虽未直接使用"执政党"概念,但都有着明确的执政党意识;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执政党"概念,但对此采取了既不明确肯定也不否定的默许态度。对"执政党"概念的认识和使用,本质上是如何看待"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关系问题。建设一个永葆革命本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当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中,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进入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并成为其重要成员,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本文对陈云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借以深化对此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钦双 《世纪桥》2008,(19):60-64
陈云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中,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进入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并成为其重要成员,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本文对陈云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借以深化对此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尽管始终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但是在探索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通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期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但在后来为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搭建起了一个思维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下简称第一代领导),在20世纪60年代决策领导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①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当时就认为,一二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成为中共领导核心后,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检验,得出刘少奇是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的判断,得到党内高级干部的一致认可。特别是1937年白区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对以前白区工作上的左倾错误的尖锐批评,和六届六中全会上刘少奇强调独立自主、反驳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观点,毛泽东给予高度赞赏和支持。刘少奇从此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层。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刘少奇一直是排在毛泽东之后的第二把手。他几乎参与了党中央的所有重大决策,在毛泽东不能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代理主席职务,在中央工作分为一线二线后主持一线工作。但不能因此认定他是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1961年毛泽东同蒙哥马利的谈话中说刘少奇是他的接班人,应更多地是出于外交策略考虑。  相似文献   

8.
当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在我国建立之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适时地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宝贵的成果,也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尽管未能找到这条道路,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无疑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李磊文 《学习导报》2012,(14):33-33
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任弼时率先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定位。1949年3月13日,任弼时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现在,我们要防止因为经常的行政事务繁忙而忽视党务工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形成党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必须确立一个领导核心,还要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刘少奇坚决支持拥护和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确立和巩固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精辟论述和积极宣传,也为用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任弼时是使用执政党概念定位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任弼时率先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定位。1949年3月13日,任弼时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现在,我们要防止因为经常的行政事务繁忙而忽视党务工作的现象。这种情形是存在的,将来更可能发展。忙于各种经济建设和行政事务,放松了党的建设,忘掉了党务工作,那是很危险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之交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 ,及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郑重地把“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写进了全会的《决定》 ,这预示着21世纪初我国将把开发的重点又一次放在西部地区。其实 ,从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 ,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从战略高度出发 ,都很重视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尤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率领全国人民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 ,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部地区的进一…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保障农民的利益等一系列思想和措施,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些科学论述和实践,对于我们解决当前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三农问题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孔德生 《世纪桥》2008,(21):22-25
毛泽东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名副其实的创立者与稳固核心。理由有三:其一,1935年遵义会议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的起点,毛泽东对遵义会议的酝酿、召开及最后成功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无可争议的创立者;其二,毛泽东具有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等五大特点,这些独有的优势使他在遵义会议上脱颖而出,事实上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其三,从1935年遵义会议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此间尽管存在过"洛毛体制"和来自党内的严峻挑战,但毛泽东始终居于最高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1956年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初步形成了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在内的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改革经济体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开始酝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毛泽东根据形势和党的工作任务发展需要,多角度的总结长征的经验,提出了治党治军治国的真知灼见,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红军长征经验和长征精神的概括,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新长征。江泽民在长征胜利60周年时,对长征的历史作用、意义作了高度评价,对长征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对新长征内涵作了更明确的规定,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从1956年起,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初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探索涉及到改革开放和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等问题,为日后全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从1956年到1976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半个世纪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江泽民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继承者和开拓创新者。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党建理论,实事求是地发展、丰富了我党在新形势下的党建理论.文章总结了第三代领导对党建理论发展的有关论述和讲话,从中得出第三代领导对我党党建理论发展的六大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长史时,人们经常提到的是,遵义会议和延安时期在其中所起的历史性作用。这当然不错。然而,若因此而忽略瑞金时期在其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甚至无视或扭曲这一点,却是有违史实、有失公允的。因为瑞金时期不仅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孕育、萌发,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以及较为稳固的空间,而且也为它的成型作了一定的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没有这些基础,就没有后来的遵义会议以及延安时期的种种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