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载,江西玉山县仙岩镇党委、政府把赶集日定为干群恳谈日,听群众发“牢骚”,为干群交流营造空间,为群众排忧解难。笔者禁不住要为他们的做法拍手叫好。了解民情听“牢骚”,体现了仙岩镇党委,政府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的勇气,他们的这种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2.
“牢骚”析     
发牢骚,一般总认为不是件好事,其实也不尽然。大诗人屈原著名的《离骚》,据学者们说,离、牢同声,就是牢骚的意思。可见,发牢骚有时也能发出千古绝唱来。牢骚之价值,大抵不在乎发与否,而在于发什么和怎样发。还是说屈原吧。他之所以作《离骚》,是因为“疾  相似文献   

3.
2008年《党员干部之友》第一期刊发了梁晓声先生的大作《世无大国》,细细读来,慢慢品味,如一股沁人的春风吹开了狭隘的心扉,犹一池清澈的春水净化着浑浊的心灵。从梁先生的大国之大,不禁联想到"大人"之大,如果说大国之大不唯指人口、经济、军事之大的话,那么"大人"之大应该体现在胸怀之大、品格之大、学问之大。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报道,湖南省株州市旅游车司机唐波给邵阳市市长郭光文写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牢骚",指出武岗境内的道路太烂,游客乘车如坐"海盗船",发誓不再来了。郭市长收到这封"牢骚"信,当即作出批示,3个月后"烂路"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常听到一些领导同志评价下属说:这个同志工作不错,就是爱讲‘牢骚话”。我认为,讲‘牢骚话’奖一个人的缺点,但“牢骚话”里也有真话、实话,不可一概否定。实事求是地讲,“牢骚话”不是那么中听,谁听了。G里都不舒服,所以,爱讲“牢骚话”者大多是得不到领导的偏爱和重用。其实,一个领导干部如何看待“牢骚话”,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一个单位“牢骚话’哆,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单位的民主风气不是太浓,领导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然,群众的意见有处提,疾苦有人理,领导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  相似文献   

6.
治治“牢骚病”蒋鹏飞不知从何时起,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流行起一种“牢骚病”,染上这种病的人牢骚满腹,怪话不断:刘“形势,不看大局,捕风捉影,以偏概全;对组织,埋怨关心照顾不够,处处强调个人困难;对工作,有了任务叫担子太重,没了任务又喊虚度光阴;对同志,...  相似文献   

7.
牢骚话多是群众怨言:有自叹不如的,有愤然不平的;有辛辣朝讽的,有拍案责难的。群众为什么要发牢骚?因为他们要借这个形式宣泄一下肚里的闷气,表白一下眼里的不满.有的发一通牢骚只是表现一下“嘴上功夫”,图一时痛快,有的则企求借助政府力量对一些不合政策、不合事理、不合民心的事进行制止、取缔、克服。但是牢骚话毕竟多是对自己看不惯、不喜欢的东西发出的评论,正确  相似文献   

8.
到基层走走,常能听到群众的一些牢骚话。他们或对个别干部作风不满意,或对农村政策不理解,时常面带愤愤不平之色,口出辛辣嘲讽之词。既然是“牢骚”,听起来就难免言语刺耳、喋喋不休,但他们说的都是心里话,反映的都是真实情况。有些干部对此显得肚量不大,耐心不够,认为他们故意找干部的麻烦,时这些“牢骚”常常置若罔闻,漠然处之。这种做法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9.
据新华社报道,江西省玉山县仙岩镇农民在每个月赶集的12日,都可以到茶馆里沏一壶浓茶与乡镇干部拉家常,向他们发发“牢骚”。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把赶集日确定为干部与群众恳谈日,为干部提供了解民情的条件,为群众排忧解难。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原”。了解民情听“牢骚”,此举既彰显了仙岩镇广大干部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的勇气,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这有利于加强矛盾  相似文献   

10.
关于柳亚子写《盛事呈毛主席》诗发“牢骚”的原因,许多学者都曾著文探讨和解说。尤其是曾彦修同志回忆田家英当年在毛柳之间传书送信的文章(载《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1995年第5期),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背景资料,读来使人获益良多。但对照《柳亚子选集》和《毛泽东书信选集》中的有关记载,以往的许多解释似还有可商榷之处。现提出以下看法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许多现代中国人知道柳亚子先生,和毛泽东的一首诗有关: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此诗,显然有劝解之意。于是,柳亚子的“牢骚”从何而来,就成为猜测不绝的一桩公案。 有人说,柳亚子是因为新政府没有他的职位,要官呢!  相似文献   

12.
报载:某县在开展干部进村入户记"民情日记"活动中,要求干部将群众的"牢骚"作为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加以解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知道柳亚子先生和毛泽东的一首诗有关: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相似文献   

14.
《江淮》2008,(2)
报载,某地一市级领导口碑颇佳,政绩也很突出。有记者问及经验,他说。不管多忙.每个月至少抽空到一个村或一个企业,或明察或暗访.听听底下老百姓茶余饭后聊些啥,特别是发些什么"牢骚"。他说,群众的"牢骚"是他工作中常照的一面"镜子"。别的情况不了解也不好说,但至少这位领导同志的头脑是清醒的。农村和基层工作是否到位?效果怎样?干部作风如何?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知道柳亚子先生和毛泽东的一首诗有关: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相似文献   

16.
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写了一首《和柳亚子先生》的七律,以答复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的一首七律。诗人柳亚子跟毛泽东常有诗词唱和,而同人知道柳亚子大多也正是得助于渎毛泽东的诗词。  相似文献   

17.
牢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人们郁结的情感发泄,是人们期望发展和满足而又未得到充分发展和满足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焦虑和渴望,这是一种人们自我调节情感的、正常的社会现象。从积极的方面看,美国心理学家乌斯洛认为牢骚体现了一种希望,一种对现在可能得到的东西的渴望;因此,牢骚的水平,反映了一个人的需要、渴望、希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到陕西汉中进行“三农问题”调研,当他来到勉县周家山镇留旗营村时,村民们纷纷涌上前来同总书记握手。胡总书记亲切地询问一个女村民:“你是这个村子里的吗?”女村民回答:“我是来走亲戚的,看看女儿。”“我也一样,也是来走亲戚的”,胡锦涛笑着说:“我是来看望乡亲们的。”村民们高兴地鼓起掌来(《西安日报》4月18日)。  相似文献   

19.
苗翠静 《新长征》2009,(11):64-64
品行,这个词可以分为“品”和“行”两个部分。品,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行,则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社会行为中的表现。品是内心的、看不见的。通常,个人的品行是用看得见的“行”来体现看不见的“品”的。“品行”两个字合起来理解。就是能够体现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行为。品行,其表在“行”,其质在“品”;品和行的统一,才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品行.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不平则鸣”。不过,首先声明,我辈乃某些会议室内的麦克风,是受气受累的一族,而非舞台歌榭上主持人、影视歌星手中的“金话筒”,俺没有他们那样的风光和得意,可以伴着一拨又一拨的明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作为某些会议室内的话筒,俺有满肚子的苦水。名目繁多的会议一个接一个,动员会、再动员会、研讨会、座谈会、培训会、现场会、交流会、总结会、表彰会等等,某项工作从动员部署到总结表彰,完全靠开会来落实、来推动,大小官员赶在会议途中,熬在主席台上,泡在会议室里,早已炼出了一套“讲功”与“坐功”,甚至把开会的会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