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应在学说梳理基础之上进行价值抉择与类型考量。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的判定应当以“限定说”和“可能说”为根据,而不能采用“无限定说”和“现实说”,否则会招致明显不当。襁褓中的婴儿、被看护的植物人不能成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意识清醒的高位截瘫的人、儿童、高度精神病人都能成为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2.
绑架罪是司法实践中较常发生的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对绑架罪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对于本罪的既遂标准理论界莫衷一是,单一行为说,复合行为说各有优劣,同时也有其他标准,本章就这一问题发袁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犯罪本质理论研究应当在中国法治的语境中进行,并着力解决中国法治对刑法学提出的突出问题。社会危害性理论是在社会政治论域中对犯罪本质的认识,无法适应法治的要求;法益侵害说也不符合中国法治的实际;犯罪本质的规范违反说才是当下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有关犯罪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就共同犯罪的本质问题,行为共同说具有妥当性。相较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更有利于保障人权和贯彻责任主义原则。学界对于行为共同说的质疑和批评,并无理论依据。行为共同说不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不存在区分同时犯的困难,也不会扩大处罚范围。所谓的“不需要意思联络”,应该是“共同犯罪的成立不以数人之间的意思联络为必要”,在数人之间有意思联络,并互相利用他人的行为侵害法益的场合,当然成立共同犯罪;但是即便行为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只要其中一人知道对方在犯罪,并为了对方顺利犯罪而提供了帮助,对于帮助者也应按照共同犯罪的处罚原理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犯罪是信息时代的毒瘤,它严重威胁到社会生活秩序。在这个计算机犯罪可以通过点击鼠标简单远程实现的时代,刑罚真空不仅无法遏制犯罪,还会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因此,深入分析计算机犯罪刑罚真空的产生原因,以提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犯罪既遂标准存在“目的说”、“结果说”、“法益损害说”、“构成要件说”等观点。前三种观点都存在着明显缺陷,无法将其运用于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种直接故意犯罪。“构成要件说”虽然对其理论根据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在文字表述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总体上还是符合我国刑法的立法目的,而且能够周延所有的直接故意犯罪。学术界批判“构成要件说”不符合犯罪既遂的应有含义,与其犯罪构成理论自相矛盾,其理论前提也不正确,因此,这些批判观点均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社会危害性一直被视为犯罪的本质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对该提法展开了全面的反思和批判,社会危害性也在争议声中走过了十多年。应当说,对社会危害性的反思,是犯罪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需要。但从整体上看,社会危害性并非无懈可击,在说明犯罪的实质方面,它必须借助于规范违反说才能得以说明。因此,直接将规范违反说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解决这一争议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8.
窃用计算机服务犯罪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其与计算机犯罪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目前对窃用计算机服务犯罪的定罪量刑尚存争议 ,司法实践中对窃用计算机服务犯罪定罪亟待解决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绑架罪的既遂标准,理论界存在“犯罪目的实现说”、“目的行为完成说”与“绑架行为完成说”的分歧。因为犯罪既遂的判断应以“构成要件说”为准,而绑架罪在客观方面又只需具有绑架他人的单一行为,所以绑架罪既遂的标准应是绑架行为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刑法因果关系在刑法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实践中由于各种相关事实因素之间相互纠结缠绕,任何理论学说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亦都有难以自团其说之处.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条件说虽会导致刑法因果关系认定范围被不当扩大,但在我国的犯罪成立体系下,可以通过实行行为、危害结果、主观罪过有无的判断来合理限缩刑事责任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关于犯罪既遂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犯罪既遂的界定 ,“构成要件说”主张的构成要件齐备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避免了“犯罪目的说”与“犯罪结果说”的片面性。构成要件说是以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础 ,使犯罪构成理论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理论得到有机结合 ,能适用于所有的故意犯罪。针对其缺陷 ,修正后的构成要件说又消除了其与犯罪构成理论的不够协调 ,将犯罪成立等同于犯罪既遂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犯罪案件是否一定能被侦破,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绝对说和相对说。相对说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应确立侦查相对性的理念,以指导侦查工作的合法、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犯罪定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关于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犯罪的定性问题,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借鉴国外共犯理论,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应引入部分犯罪共同说,并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14.
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之辨正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是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既遂判断标准的通说,这一通说基本上是可取的。“未完成罪不齐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这一命题符合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既遂罪的犯罪构成与未完成罪的犯罪构成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否定的。犯罪构成是犯罪停止形态理论的基石。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只需要解决犯罪既遂的形式判断问题,而根本无需考虑犯罪既遂的实质判断问题。在进行犯罪构成符合性判断时,应当对犯罪构成进行实质解释。对于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应提倡犯罪构成客观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  相似文献   

15.
犯罪本质是刑法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刑法学界对其研究也是由来以久。但中国的刑法学者关于规范刑法学中犯罪本质的认识存在三个误区:第一,认为社会危害性说与法益侵害说是关于犯罪本质学说的分歧;第二,法益侵害说的过度提倡;第三,形而上的犯罪本质研究与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笔者采取叙述性的描述方式,阐述了这三个误区,澄清了规范刑法学中犯罪本质研究的相关概念,为关于犯罪本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地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在我国毒品问题或说毒品犯罪方面的特殊地位。随着毒品犯罪形势的不断发展,受国际贩毒集团犯罪形式、手段的影响,共同犯罪成为广东省毒品犯罪嫌疑人制贩毒的主要形式,其中广东省制。贩毒犯罪的有组织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当前,广东省有组织制、贩毒品犯罪的形式特点、手段特点在我国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这一特点对制定打击有组织制贩毒品犯罪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其他省区打击毒品犯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违法性认识在犯罪论中的地位,陈兴良教授主张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理由体现在立法、学理和违法性认识的内容上。根据违法性认识不要说,陈教授的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存在三个理论问题,不能完全得到立法例的证明。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作一致解释的做法,导致违法性认识不被评价,其实是不要说。而在独立于犯罪论的刑事责任论中评价违法性认识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18.
西方犯罪学史展示了人类对犯罪认识的变化过程和斗争状况,为人类同犯罪作斗争提供了历史经验与启示,向人类传播了犯罪学领域的丰富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西方犯罪学史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犯罪研究有一个长期的过去来划分,可分为报复、威吓、博爱、科学四个时代;另一种是根据犯罪学有一个短期的历史,即其学科萌芽、形成、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按学派年代先后来划分,可分为以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为代表的历史阶段、以19世纪的实证犯罪学派为代表的历史阶段和以20世纪的现代犯罪学派为代表的历史阶段等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这8种犯罪是指犯罪行为还是具体罪名,刑法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体上有罪行说、罪名说两种观点。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承担责任范围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对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在罪行说和罪名说的基础上引入附条件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对于完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承担责任范围的标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它们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全方位的介入,不仅导致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同时对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等都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计算机犯罪就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在未来社会,计算机犯罪将成为犯罪的主要形式。国内外对计算机犯罪的研究和控制都在加强,但对计算机犯罪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无论对计算机犯罪的概念介定和现象认识,还是对计算机犯罪的原因分析防治对策的制定都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笔者将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