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在下!愿今人砥砺奋起,都学这秀才先生。这是《中国名联辞典》所载的歌颂范仲淹的一副楹联。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名臣,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己任,节操高尚,名垂青史。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铭。范仲淹一贯直言进谏,关心百姓疾苦。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东京(今开封)广修宫殿。他认为因大兴土木而加重百姓负担,乃是弊政,即上疏反对,宋仁宗“以仲淹为忠”。明道二年(1033),蝗灾、旱灾十分严重,他奏请朝廷,派使节巡视,赈济灾民,却未获答复。他气愤已…  相似文献   

2.
整肃吏治惩腐恶;力戒奢侈活细民。这是后人为明太祖朱元璋写的一副对联。朱元璋(1328—1398)安徽凤阳人。少年时家境贫寒,曾乞讨并入皇觉寺为僧,后参加农民起义。他当了皇帝之后,为巩固统治,严厉整肃吏治,他向文武百官宣布说:“往昔朕在民间,见州县官吏多不爱恤百姓,贪财好色,饭酒废事,对小民疾苦无动于衷,我恨透了。从今后朕要严肃法纪,有了贪官污吏坚决治罪,决不宽恕!”他下令颁布《明律》:官吏贪污受贿获赃银60两以上的,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各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叫皮场庙。贪官被押到这里,砍下头颅,挂到竿…  相似文献   

3.
1983年,我在山西农村采访,听到农民夸奖党的政策:“今年的共产党最好!”这句话乍一听好像逻辑不通,但细想之下却深刻之极,20年来一直响在我的耳边,总觉得有咀嚼不完的道理。现在才明白这是群众在催我们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民群众的这句话就是用“时刻”这把尺子,以“年”为计,一段一段地来衡量我们的工作。我们时刻也不要忘记身后有多少百姓明亮的眼睛,要时刻关心他们的痛痒,感知他们的疾苦。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  相似文献   

4.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做山东潍县县令时所作。郑板桥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官尚能关心百姓疾苦,而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却是“歌声舞声酒杯声,声声入耳;难事苦事群众事,事事不闻。”不把群众放到心上,只把群众放在口上。大会小会上一套一套地讲为群众排忧解难,遇到群众有具体困难,却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抓大事、谋全局的,群众的具体困难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枝梢叶末的小事,不值得费劲去抓。其实“一枝一叶”看似…  相似文献   

5.
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一生三次出仕,两度退隐,最后,于陕西赈灾时以身殉职。纵观其诗文和散曲创作,可见其美好的人格风范。在思想上,张养浩吸取了传统儒学和新儒家思想的精华,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完善;在瘴气窒人的官场氛围中,他独持操守,关心民间疾苦,约己奉公,赢得了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爱好自然,歌咏自然,他的退隐,有别于一般人的“避世”与“逃世”,而是追求品格上的完美。张养浩的人格境界,既属于当时的社会,又包含着个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深入基层,倾听民众心声,了解百姓疾苦,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历来为我党所倡导,为群众所期盼,更是党的事业兴旺发展的根基所在。然而“深入”也须“慎入”。如此提法,非笔者头脑发热想玩文字游戏,盖因各路“大员”时下“深入”基层确有“瑕疵”,当以“慎入”为宜。“瑕疵”何在?依笔者见闻,似可略述如下:一是盲目随意。没有明确目标,没有科学、具体的计划,拍拍脑门“灵机一动”,便轻率作出了下基层的决定。其结果,基层虽“深入”了,在精力、人力、财力上投入也不菲,产出却平平泛泛不成比例,倒是给基层添了不少乱。二是惯于…  相似文献   

7.
私恩与公法     
苏章,字孺文,东汉顺帝时,因清正廉洁,政绩卓著而由武原县令擢升为冀州刺史。冀州所辖有个清河郡,其郡守是苏章的老朋友。不过,此太守来到清河郡后几乎没干过一件好事,他巧取豪夺,敲诈勒索,行贿索贿,贪赃枉法。百姓对他深恶痛绝,曾多次向前任刺史举报、告发,可前任刺史与该太守系一丘之貉,根本不予查处。于是,清河太守便变本加厉地胡作非为,茶毒生灵,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时隔不久,清河郡的百姓听说新任刺史苏孺文为官清廉,执法如山,便又联名上书,控告清河太守的罪恶行径。太守闻知后,先是有些吃惊,转而又暗自庆幸,心想…  相似文献   

8.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许多贪官纷纷落马,为人们所唾弃,但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在犯罪道路上愈走愈远而不自知。历史上,中国百姓一直敬仰、推崇清官。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清官廉吏。他们注重操守,志向高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不但自身清正、家风严谨,而且执法严明、惩恶扬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现介绍古代清官廉吏的五则典故,以为当权者鉴。刘宠一钱汉代刘宠担任会稽太守期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从不收受贿赂和馈赠。他十分关心百姓疾苦,时郡内常遭水…  相似文献   

9.
五换节钺而仁声载路;一生宦海却清风常存。这是后人为中唐廉吏卢钧写的一副对联。卢钧,字子和,原籍范阳,后居蓝田。他由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历任刺史、节度使、户部尚书、宰相等要职,一生清廉自守,至死不渝。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冬,卢钧代替李从易出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广州商贾云集,贸易繁盛,遍地是钱。卢钧得到的是个肥差。他上任后,行商坐贾们按照“老例”,纷纷向他送上厚礼,或者“贱售其珍”,谋求关照。但卢钧以节操为重,一概不受。当地民众无不敬佩,“时称清廉”。他还采取废除采金税等措施,“专以清静为治”,严格…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置的十三州部刺史,史学界讨论不多。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只在“分封诸王”制度中讲到“汉武帝又设刺史,按六条考察玫事。第一条考察豪强,其余五条考察郡守。六条外有不成文的一条就是考察国王,有罪状便奏闻。”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也只作了简短一般的叙述:“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  相似文献   

11.
不私亲戚,不私友朋,四海传扬贤刺史;秉公待下,秉公执法,兖州万民颂清风。这是后人颂扬梁武帝时廉吏吕僧珍的一副对联。吕僧珍字元瑜,山东兖州人。他出身贫苦,曾随梁武帝萧衍征战,任前锋大将军,数立奇功。朝廷派吕僧珍到他的故乡担任兖州刺史。他知道自己重任在肩,秉公执法肯定会得罪亲友。于是,他决定首先从亲朋严格要求做起。他有个堂兄弟原以贩葱为业,这时找上门来,想谋个一官半职。吕僧珍对他说:“我应处处秉公办事,不能徇私。你岂可妄求官职,赶快回去干本行!”为使亲朋周知,他把他们全都请来,自己花钱宴请亲友,一连十日待若上宾,在最后…  相似文献   

12.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对百姓还是挺慈爱的,特别是对农民。这不光体现在他的_些言论,更体现在他制定的“信访政策”,使百姓至少在理论上能将诉求和冤情“上答天听”。  相似文献   

13.
《江淮法治》2013,(23):62-62
在山坡林地为农业增效,在议事殿堂为群众呼吁。关心村民贫寒疾苦,奉献乡邻无怨无悔……这就是他.歙县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连续三届北岸镇人大代表,北岸镇显村村党总支书记吴秋明。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吏治比较清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朝奢侈腐化而亡国的事实中吸取教训,在治贪理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颇为后人赞誉。禁奢重俭历代帝王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多有追求华美衣食,到处巡幸游猎,以显荣耀的通病。唐太宗在前半身则注意预防这种“病”。他把“禁奢重俭”作为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贞观7年2月,唐太宗外出巡视到达蒲州,刺史赵元楷为了取媚皇帝,驱使城中百姓穿着单衣,冒着春寒夹道欢迎唐太宗的车驾,还预先把州府和城…  相似文献   

15.
慈煦 《法律与生活》2011,(22):31-31
“就像我不会告诉毒贩怎样维持生计,他也不会告诉我他是怎么谋生的。”在这一点上,威顿想要其他人明白:他做的事只是提供“嫌犯”,仅此而已,“我不关心你过去做过什么”。  相似文献   

16.
江湖忠悃三遗事;岭表文人百世师。睡足五更钟,不送游踪到此;胸罗千亩竹,至今直气独存。这是后人为纪念北宋苏轼写的两副对联,前一副为张之洞撰写,后一副见于广东惠州西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一生仕途多舛,屡遇窜逐。其原因,是由于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默视,托文以讽,庶几有补于国”。他太有棱角,是非分明,言多而切,因而不容于污浊的封建官场。苏轼生长在农村,一生中又多在远恶之地,接近人民,深知百姓疾苦和封建统治的弊端。早年,他就著《进策》25篇,分析宋王朝财力穷困,风俗衰败的危局,主张均定赋役、…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看,因贪亡国的教训数不胜数.历代贤君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高举肃贪大旗,且手段不断翻新,真可谓亮点频出、精彩纷呈. 著书立说 夏初太康失国,太康的弟弟编写了《五子之歌》,告诫统治者不要骄奢淫逸.周公深刻总结商朝亡国教训,希望统治者“像保育自己的幼儿一样保育百姓,像关心自己的疾病一样关心民间疾苦”.不仅如此,周公还作《周礼》,规定把“廉”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重要尺度.法家管子把廉比喻为国家大厦的四根大柱之一,即后人概括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别出心裁,不仅亲自编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反腐教材——《醒贪简要录》,而且教材的编写思路很吸引人的眼球,基本方法就是帮你算政治账、经济账:详细地计算官员所得俸禄,如折合成稻谷是多少,按照平均亩产折算需要多少亩地,农民耕种这些地需要花费多少劳力等等.他希望以此唤醒官吏们的良心,可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凡有为之君,无不重视吏治,无不在防贪、惩贪方面下工夫。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朱元择曾告诫群臣;“过去我在民间,见川县官吏不恤民,贪财好色,欲酒误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现在要立法禁,如迂官吏贪污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元返的惩贪决心与其出身和经历有关。朱元璋出身寒微,亲身经历了元朝末年的暴政,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比较了解,他又参加并领导了红巾军的反元战争,从而从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因此,他在总结历代特别是唐史以来各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纲纪废弛,官吏放纵…  相似文献   

19.
“卷起春泥翻作浪.俯首奋蹄勤耕耘。”这是人们对农村“老黄牛”的美赞。今天,在他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具有时代特色的“老黄牛”精神。他,始终不忘人大代表身份,积极履行代表职责.热心为百姓鼓与呼;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相似文献   

20.
勤俭忍三字为经;历五朝居官清正。这是后人为明代廉吏徐九思写的一副对联。徐九思,字子慎,江西贵溪人。他为官清正爱民,后来因不顺从大贪官赵文华而离开官场。徐九思40岁踏入仕途,初任句容知县。到任后,他先仔细了解情况,然后着手整肃吏风。有个县吏手脚不干净,窃藏公牒并偷盖官印,被他当场抓获。这名县吏被审,一些人都来求情,说他只是因亲戚关系,为某人补公文办一件小事。徐九思坚持依法治此人“窃印罪”,使县里的佐吏“人人惴恐于法,不敢有所舞弊”,不再“擅揽词讼”。徐九思在句容任知县9年,不但清廉,而且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都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