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政的难题     
《红楼梦》里,荣国府的二老爷贾政,老实办差,勤奋做官,被安排了一个江西粮道的“肥差”。他自幼饱读诗书,家世显赫,更有多年的中央部委工作经验。然而,到了地方上当官,由于不懂“吏”情,照样被小吏收拾得服服帖帖,栽了大跟头。贾政是一心想成就清官之名的,一来家里有钱,钟鸣鼎食,犯不着为五斗米折腰;二来有这个世袭的爵位,不愿为小利坏了大局。可是,他底下的吏们却不乐意了,联合起来收拾这位清天大老爷,搞得他事事不爽,样样不利。贾政想出趟门,没人打鼓,没人抬轿,没人吹吹打打,寸步难行。贾政没办法,只好向这帮吏的头子李十儿打听,李十儿告…  相似文献   

2.
2003年4月15日,对于肃南县桦树湾村村民周庭让来说,是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被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完成了一个致富能人向共产党员的跨越。43岁的周庭让,头脑活泛,点子多,敢闯敢干,被村民戏称为“敢吃螃蟹第一人”。早在10年前,他就利用地处城郊优势,抓住县城建设的有利时机,买了一辆农用车,在农闲时节搞起了运输,每年都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后来,许多村民也仿效起他来,加入到了拉运建筑材料这一行列。如今,全村60%以上的人家都经营着运输业。  相似文献   

3.
60年代初,郭仲山一参加工作就干上了宣传这一行,此后30多个春秋,他辛勤地耕耘在思想政治工作园地,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足迹。他说他爱这一行,这话不假。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政工干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有多少个深夜,他伏案疾书,笔耕不辍,作了大量的心得笔记,撰写了近百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张玉卿,一名普普通通的油罐车司机,自握上方向盘的那天起,他就把整个人生融人到运输事业之中。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像一支燃烧的红蜡烛,把光和热默默地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运输事业,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和追求,书写着一曲曲催人奋进的人生赞歌。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在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中任民力动员指挥部的主任。一天下午,他正在涟水的河边指挥架桥。由于敌人刚把桥炸断,修复也刚刚开始,聚集在河边的人越来越多。忽然通信员骑马跑过来送信,项南打开一看,只有一行字:“今晚不把桥架好就枪毙你!”项南知道司令员谭震林这道命令的分量,组织大家齐心协力把桥架好。  相似文献   

6.
有感于衙役的﹃做官要道﹄毛志成《红楼梦》中写了两个很有特色的衙役,一个是贾雨村二次为官时遇到的那个向他出示“护官符”的人,一个是贾政放外任时从家中带去的那个李十儿,这两个人虽然身居下位,又无什么法定权力,但都有些本事,弄得“上级”也只好就他的范。贾雨...  相似文献   

7.
同样是送礼     
人物:李大爷——土地局长父亲,60多岁阿红——女,30多岁,企业职工代表张天鸿—男,40多岁,土地开发商张天鸿:(西装革履,夹一黑包,手拎着大包小盒,上场.找门牌.)16号,就这家.哎呦,这一阵快把我跑死了,就为我多占了3分地,这个李局长就是不答应,非让我把多占的地退出来,我托人去找他说了好几次,他说是寸土不让.哼,我就不信了,今天我亲自出马,非用这个(掏出红包)撂倒他不可.  相似文献   

8.
文学巨匠曹雪匠的《红楼梦》,不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而且对行贿受贿者也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书中23、24回中对贾芸向王熙凤行贿的描写就是一例。贾芸长到18岁仍没有工作,于是想到荣国府谋份差事。他找叔叔贾琏帮忙,贾琏答应予以安排。其时贾芹之母周氏,“盘算着也要到贾政这边谋一个大小事务与儿子管管”,便来求王熙凤。“凤姐因见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势的,便依允了”,并给贾琏说了,贾琏依了凤姐主意,给贾政说:“如今看来,芹儿倒大大的出息了,这件事竟交予他去管办,横竖照在里头的规例,每月叫芹儿支领就是了”,便把原…  相似文献   

9.
阿敏 《唯实》2002,(Z1)
张雨生在杂文创作上的声誉 ,不像那些“杂文爆发户”那样 ,几近获取于一夜之间 ,而是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 ,用沉甸甸的作品逐步打造出来的。他就像一架理性的水磨 ,生活之河静淌也罢 ,澎湃也好 ,总是匀速地不紧不慢地不歇息地转动 ,把这世界提供给他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细细磨碎 ,筛落下他对生活精深的思考。他的年创作量不多 ,只有二三十篇 ,可当捧读它们的时候 ,你不得不承认如同进入了品牌商店的那种感觉 ,都是些品牌货。2 2年前 ,他写的《虎皮鹦鹉之死》和《他就是他》 ,被编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初等师范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这是一个很…  相似文献   

10.
阿敏 《唯实》2002,(8):162-163
张雨生在杂文创作上的声誉,不像那些“杂文爆发户”那样,几近获取于一夜之间,而是一个时期接一个时期。用沉甸甸的作品逐步打造出来的。他就像一架理性的水磨。生活之河静淌也罢,澎湃也好,总是匀速地不紧不慢地不歇息地转动。把这世界提供给他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细细磨碎.筛落下他对生活精深的思考。他的年创作量不多,只有二三十篇,可当捧读它们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如同进入了品牌商店的那种感觉,都是些品牌货。  相似文献   

11.
1964年4月1日,戴明朝走出了养育他19年的老爷岭屯,登上火车头,当上了一名司炉。他暗下决心:既然务上这一行,就坚决干好这一行。 新入路的戴明朝勤学苦练,总结出了“三不烧、六不使”的联合焚火法,在全局机务系统迅速推广。后来,他从司炉走到司机的工作岗位,他把肩上的责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1968年8月,段里从瓦房店机务段取回了1057号机车,这是一台破烂不堪的“费煤虎”,漏气、漏风、漏水、漏油,人人见了都头疼。领导把车交给了戴明朝,他二话没说,带领伙计们一个心眼儿扑在车上。他把机车分成几部分,按司机、副司机、司炉3个职务,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到位。最脏、最难干的活儿,他揽到自己头上。8月的天气,不干活都热得喘不过气来,可他却不歇气地干。两个月过去了,1057号机车变了样。它铜铁分明,黝黑铮  相似文献   

12.
利令智昏     
有人说,贪官并非笨蛋,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聪明着呢,只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地方.这话我信.福建省建阳市原市委副书记李兵就是这么一个人.特剐是他那关于"埋地雷"的比喻,就足以作为他聪明智慧的佐证.他说:"领导干部违法就如同给自己埋地雷,有的是定时的,有的是不定时的,埋得多了,自己都不知道埋在哪里、埋了多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颗会被引爆……"这比喻,多么形象,多么富有哲理,又多么耐人寻味!你能说他这个市委副书记不聪明、没水平吗?  相似文献   

13.
《江淮》2008,(5)
"故宫学"第一大家单士元先生是文物痴,但他却从不收藏文物。他对人说:"干我们这一行的定下了一条清规戒律,如果你是考古专家,又收藏文物,那就说不清楚了。"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为"避嫌"他从来不为别人鉴定文物。所以,他在故宫工作了74年才能够一尘不染。  相似文献   

14.
田庆华的职务是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副总工程师、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钻探公司副总经理,但他更喜欢这样的介绍方式——田庆华,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地质钻探工人。他有这样的本事:往钻井旁一站,光听声音就能推断出钻孔内的钻进情况,数据判断之准如同亲眼所见。天长日久,工友们把这令人叹服的绝活称为“神耳”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节,辜鸿铭在张之洞的幕府做过很长时间,写了一本名叫《张文襄幕府纪闻》的小册子。其中有一则,是写曾国藩的。他说,曾国藩最大的过人之处,是不排满。如果他排满,中国势必分裂,列强就会把中国灭了,所以,"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就是说,没有曾国藩,中国人就会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青龙山农场一队队长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潘江对老百姓特别好,在全场出了名。15队稻农矫仁玉慕名而来,结果一个堂堂5尺男儿竟然5次流下泪水。这事儿说来话长……2001年春天,矫仁玉从15队来到1队包下300多亩水稻。事也凑巧,这年春天特别涝,初来乍到的矫仁玉第一次生产就遇到了难题,没有干爽的苗床土,哪里能育上苗。他到处筹集苗床土,道路泥泞难行,“小四轮”说误就误,眼睁睁地看着农时一天天地过去了,矫仁玉急得如同火上房,求谁呀?举目无亲的。就在这个时候,潘江开来自己的“1002”大马力拖拉机,帮他把一车车苗床土倒腾到田间,解了…  相似文献   

17.
够普通的岗位——天天在制酸车间;够单调的工作——年年制酸。十几个春秋就这样悄然而去。然而,人们说,17年来,从他坚守的这个普通的岗位上流泻出的,不是单调的音符,而是一曲曲华美的乐章。他,就是青松建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磷肥厂制酸车间主任,一个5年内对制酸车间进行了14次技术改造,因此而创造了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80多万元的人——李忠文。“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近年来,青松公司提出了“节本降耗、效益至上、资金第一”的经营理念。为了贯彻落实企业的经营理念,李忠文提议采用硫精砂作为生产硫酸的原料。因为硫精砂不但每吨单价比硫铁矿石低20元,而且硫精砂是细质原料,不再需要破碎、研磨等工序,这样就可以减少对设备、人员、时间、电力等方面的消耗,从而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8月2日,中国文学翻译家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一时间,媒体的目光聚焦到这位经年沉醉于中外文学世界里的翻译家。他笑着作答:"这是中国文化的胜利。"而他的心境,依然波澜不惊,如同书桌上方那束温和的灯光。就在那束灯光下,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一本本翻译作品之中:《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  相似文献   

19.
田荣 《江淮》2006,(12)
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单士元先生是个文物痴,但却从不收藏文物。他对人说:“干我们这一行的定下了一条清规戒律,如果你是考古专家,又收藏文物,那就说不清楚了。”为了“避嫌”,他也从来不为别人鉴定文物。所以,他在故宫工作了74年都一尘不染。  相似文献   

20.
1967年,廖国民出生在农十师煤矿普通的矿工家,他是矿山的儿子,他把自己的青春和一腔热血都献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他从18岁开始参加工作,在条件最艰苦的生产一线一采煤行业奋战了近20年,他先后从事过采煤工、钳工,担任过井区长、副队长及党支部书记等职,他干一行爱一行,他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智慧连年为企业创下出色的成绩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