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王维(摩诘)是盛唐诗坛上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刊1991年4月号曾介绍过他的山水诗《山居秋暝》。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家,既能写诗,又擅书画,兼精音乐;既能写优美如画的山水田园诗,又能写充满英雄气概的边塞诗和真挚动人的送别诗。本刊今年4月号发表的《昔日阳关今安在》一文引用过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维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全诗云:  相似文献   

2.
周毅之 《群众》2014,(11):68-71
<正>读历史,常为曾有过的辉煌而自豪,但也不要忘记曾在脚下土地上发生过的那些"不是好兆头"的事。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了曾发生在南京的历史旧事:"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皇帝陈叔宝,在位时生活奢侈,不理朝政,后来隋军南下,其军队不堪一击,陈叔宝被俘病死,他所做的诗《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金陵五题·台城》中  相似文献   

3.
张涛 《北京观察》2011,(12):31-33
他有过上山下乡、汗出如浆的艰辛,也有过名满京华、万众瞩目的得意,他有过造化弄人、何去何从的彷徨,也有过雄辩滔滔、指点江山的精彩。他的人生有如一卷精雅的画,有如一段无韵的诗,有如一首悠长的歌。  相似文献   

4.
过头话一例     
古语云,过犹不及。西谚亦云,真理过一步即成谬误。事实也的确如此,茶水斟满了要溢出来,肥皂泡吹大了会破,给人看相也只能恭维他红光满面,决不能说红得发紫。过头话便是说得太"过"了的话。何谓过?一是超过了事物本来的实际程度,亩产几百斤说是几千斤,写几首诗说可得诺贝尔奖;二是越过  相似文献   

5.
《时代潮》2001,(18)
我认识云晓同志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了。那时我在北京军区任文化部长,他在沈阳军区任丈化部长,每逢总政开会就有相聚的机会。我们年龄差不多,我却特别敬重他,因为他是文化部长中唯一的老红军了。他出身很苦,年纪很小就参加了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中当过宣传员,做过各方面的工作,有丰富的斗争经历。我只听人说他会作曲,却不知道他还善诗。当年他把他的一大摞诗稿——就是《一个红军战士的诗》——捧给我,我颇有点惊讶,我把全诗细细地拜  相似文献   

6.
"进博物馆,只看一件作品,是多么奢侈的事。"在巴黎求学期间,台湾艺术家蒋勋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专程只看这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因为曾在巴黎做过导游,这使蒋勋知道不需要"小跑步"地参观是多么幸福。到巴黎旅游,卢浮宫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站。1970年代,台湾的欧洲游才刚刚开始,为了吸引顾客,常常要找一位"艳星"作号召。旅行社看重蒋勋学的是艺术史专业,这会使他在讲解卢浮宫作品时发挥所长。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都说有现代“金陵画派”五老之一美誉的魏紫熙先生,是个老实忠厚到“极点”的好人,说他作画就如同他做人一样,不会玩一点“花头筋”。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似乎“老实人画的老实画”已成了对魏老和他的作品的“公认”。然而,就象在生活里我们不能因看到天空中有一块云就把今天说成是阴天一样,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8.
黄波 《同舟共进》2008,(6):47-49
新科举人于府衙赏花,吟诗作画,有画牡丹者,有画荷者,有画菊者,熊希龄则画了一株棉花。画史上何曾见过以棉花入画?他不动声色,在留白处题写了"此君一出天下暖"七个字——熊借棉花言志,震动全场。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在评价苏曼殊时说,他的译诗比他写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及由此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我以为,作为人的郁达夫,也要比他的小说、散文、旧体诗更加丰富,更为生动,有着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素有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浩渺学海中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治学佳话。国画大师齐白石一生勤奋,据说他二十七岁专门从事绘画以后,只有在患病和母亲去世的十几天里才间断过作画。八十五岁那年,有一天他一连画了四张条幅,直到吃午饭时还不肯停笔休息。画完第五张后,他在上面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不教一日闲过”,是齐白石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一切成功者的“秘密武器”。毛泽东精于哲学,通晓历史,擅长诗词,工于书法,据说就连他都有过“一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21,(7)
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知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以竹为引,托物取喻,写他在衙署书房休息时,听到窗外风吹竹叶萧萧作响,仿佛百姓啼饥号寒,忧心如焚。虽然他官不大,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创造教 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 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教 育的主题是实施创造 教育,培养创新型人 才。那么,如何实施创 造教育?这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 正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我从中 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面,谈一点 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想法和做 法。 一、凸现主体──留给学生 空间 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 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三分应该 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从而分享创 作之快乐,品尝诗的真味。写诗 是这样,作画自然也不例外。记 得有两位著名画家画过这样两 幅画,一幅画是:马儿在前面行 走,几只蝴蝶在后面紧紧追逐, 围绕着…  相似文献   

13.
忘海西行: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我的故乡在南中国海的一个小渔村,当年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时,我想起一个人——谭嗣同。他十八岁那年,放浪于西北苦寒之地,赋《望海潮》一首,其中几句我一直记得:"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此诗做毕,他已不再是一个吟风弄月青衣过市的瘦弱书生。借谭复生的往事开启文端,我只是想说明一件事:步入青年时代的我一直执着于和少年时代的旧梦重逢,这种重逢时常  相似文献   

14.
正人物档案:蒋正华,重庆市原双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双桥区第五届至第九届人大代表,原双桥区文联顾问。历经五届计21年的代表生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在《人大代表的情怀》一诗里写道:"21年的代表情怀/在国家权力机关的神圣殿堂里绽放过青春/21年,我珍惜代表权力/21年,我担当起人大代表的神圣责任……"认识您的时候,您大概35岁的年纪,是最丰盈又俊朗的时段。刚刚褪去"而立"之前的青涩,双未及"不惑"之后的疲态;既有年轻的青葱,又不乏成熟的韵昧。那时候,您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与同为教师的妻子齐眉举案琴瑟相谐,还有一双小小儿活泼机灵,一家人住在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个小有 名气的画家。某 一天当他迎着清 晨的第一缕曙光 完成一幅新作品 时,突然想知道人们对它的评价。他把这幅 画送去了展览厅,并附上一张纸条: "请在 您认为处理欠佳之处作上记号。"几天后,他 收回画,失望地发现画上满是记号,他有些 泄气,但仍不甘心自己的努力就这样被全盘 否定。他把画再描摹了一遍放在同一个地方, 但这次附上的纸条是: "请在您喜欢的地方 作上记号。"后来,他惊讶地看到画上画满了 赞美的符号。同样一幅,结果为什么会如此 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丁芒张志侠自由曲集》的两位作者,南京丁芒是著名的老诗人,诗理论家,来过贵州,我与他曾有一面之雅;毕节张志侠见过两次,曾受友人之嘱为他的散文集写过序,此书就是承他寄赠的。"自由曲"是丁先生提倡的一种诗体。简  相似文献   

17.
<正>52岁,高高瘦瘦,长相斯文,做事比较沉稳,讲话慢条斯理,这是同事眼中的韩峰。他做过秘书,当过烟草局长,被认为有口才,也有文才;他善于交际,被称赞"会做人"。同时,他所写的数  相似文献   

18.
杨景宇 《中国人大》2012,(22):52-53
有一次,彭真同志对我说:“我爱读诗,但不写诗。诗为心声,是感情的宣泄;诗又是艺术,要写好,没有功底不行。不能说我没有心声、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下过功夫,写不好。”他说这话,是中肯的。我曾目睹他读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时的专注与兴奋。他还与我共赏过瞿秋白的诗,并对我逐首讲解诗中的含意和秋白当时的心情.颇有独到见解,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江苏诗词协会成立十年了。十年来,我认识许多离退休干部,其中接触较多、写诗较多的,是年逾古稀的二老:陆荫同志和李子建同志。当然还有其他不少能诗善画的同志。我综合他们写的传统诗词看,其作品生命力经久不息。我国作为诗之国度,从传说时期开始,可以上溯到唐尧虞舜时代。据《尚书·尧典》,虞舜曾说过"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话,这不仅是最原始的诗与歌的定义,也对当时的诗人与歌手的写作方法,做了最简明的概括。历史发展到20世纪,毛泽东、郭沫若都曾反复引用过这些话。中国诗歌的历史,长达五千年左右,是中国人民足以自豪的文化与文学的辉煌传统。在20世纪前半期,关于"诗言志",闻一多、朱白清等前辈诗人,作过详细阐释。我记得较清晰的是,闻一多曾把"志"字诠释为"怀抱",表明"诗言志",不仅仅限于表现诗人的  相似文献   

20.
清朝著名诗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在一幅以竹子为题材的画上题了4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