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炒作矿业权是一种违背资源配置与财产权配置的有害行为,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其得到效率性开发,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则促进了立法对囤积矿业权的炒作行为的强制干预。矿业权动态持有是市场配置资源规则与投机利益博弈的结果,符合现代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分析其法治性与合理性可为我国新时期的资源立法提供有利参考,确立可持续发展、生态并重的资源财产观。 相似文献
2.
对法治问题的探讨已经历时久远,众所周知,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基于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需要而对国家权力施加必要的限制,现在,我们又处于一个界定权利的时代,一个认真对待权利的时代,因此,明确公法法治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视角就在于以私权为中心,从公法内外入手来把握公法法治的问题,认为要实现公法法治,必须培育公法主体的现代法精神,使其尊重私权利,公法法治应从尊重私权开始。 相似文献
3.
王保民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12(3):13-19
“两权重叠”是目前矿业权领域中普遍存在但尚未妥当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两权重叠”问题的症结是煤炭和煤层气两个不同矿业权权利行使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而矛盾形成的根源则是国家在设置两个矿业权之初,未能认识到客体的特殊之处和权利的实现问题。相邻关系和权利瑕疵是实践中“两权重叠”涉及的两个主要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俄罗斯法治国家社会公民性型塑和公民权保障的重要表达形式以及俄罗斯公民与国家之间独特的直接对话方式的公民参与,正逐渐成为俄罗斯社会与国家二元互动关系中的平衡支点。公民参与的权利观在俄罗斯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孕育和培养,并在俄罗斯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彰显。公民对国家治理的有序参与有力地推动了俄罗斯法治国家发展的进程和俄罗斯市民社会的发展与独立。公民参与正在成为俄罗斯维护公民权利及利益诉求、纠正公权力偏差、消除和预防违法行为以及预防腐败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在俄罗斯政府、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和谐互动过程中,公民不再是传统选择代议人的投票者以及公共服务与产品的消极消费者,正在逐渐成为自身利益表达、影响公共政策的有生力量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共管理者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法治文明与公民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包括了法治建设的根本内容,法治文明、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保障。法治文明形成的历史过程决定现代法治必然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和谐,保障公民权利贯穿于法治文明的各项内在要求。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改进公民权利规定、进一步合理约束政府权力和完善公民权利表达与救济途径来实现。此外,针对社会中特殊群体,国家须采取特别措施,以真正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7.
超越国家间政治——主权人权关系的国际法治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权高于人权、人权高于主权,这些观点都是传统国际关系思想在二者关系上的投射。尽管都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却未能清楚的梳理各种现象,更不能指出既面对现实又指出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案。以国际法治为核心的路径认为主权和人权均可为美好理想,但在现实中皆可被滥用。因此需要法律予以监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Richard A. Posner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5,2(4):265-284
The sociology of law appears to be a weak fiel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omparison to other indisciplinary fields of legal study, notably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lthough American legal sociologists have done important empirical work, particularly on the litigation process and on the legal profession, the focus of American sociology of law has been narrow, theoretically limited, and, empirically, limited in both scope and method. These deficiencies may reflect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of Max Weber,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sociology in general and sociology of law in particular. The failure of legal sociologists to borrow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tools from sociologically minded economists such as Gary Becker is especially regrettable, and may be due to inaccurate perceptions of the political valence of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sociology's traditional skepticism about the knowledge claims of other disciplines, professional envy,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sts' conception of rational choice.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法律的空洞化现象严重。法律空洞化是指立法风格简略、粗犷,法律的完整性、周延性、精确性和普适性不足,没有实质内容,可操作性差,从而导致法律的控制力不足,法律仅剩一个空壳甚至连外壳都没有的现象。法律的空洞化问题,实质上是法律与政策的关系问题。法律工具主义是法律空洞化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但从时代背景看,法律与政策的关系则是一个纠结在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一个复杂性问题。鉴于法律的空洞化和"政策之治"产生的诸多弊端,我国当前应加快向"法律主治"的转型。为此,要正确认识法律与政策的关系,坚守法律的目的价值观,树立法律精细化的理念,加强对行政机关的政策制定的法律控制,规范法律解释活动。 相似文献
10.
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全新思路。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国有企业产权及其改革进行经济与法律分析 ,结合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一系列主要问题 ,旨在提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在全面展示中国法治成就的同时也在揭示中国法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和基本规律。在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之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反映了法治发展规律,已经形成的关于法治的规律性认识包括:政党是法治的基本要素,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治价值观,由有限政府理念到政府责任观念,社会建设与社会权利,人民民主和人民法治的意识形态,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等等。这些基本观念和思想已经和正在影响着法律制度的进步和法治国家的实践,构成中国法治未来发展的思想主线和文化基础,中国法治也因此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完整把握中国法治的内涵,必须立足于中国法治的宏大体系,视政党为中国法治的基本要素,加深人权与法治的内在关系,确立社会法治对中国法治的意义,以及发展法学教育加快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Thomas Eger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1,11(1):29-46
Some fundamental incentive effects are analyzed which result from alternative insolvency law arrangements. Thereby ex-ante effects, which refer to decisions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insolvency—in particular the credit decisions and the use of credit, are distinguished from ex post effects, which refer to the time after insolvency has begun—in particular the utilisation of the seizable assets of the debtor. A brief discussion of some fundamental criticism of the former West German bankruptcy and composition regulations follows and the essential changes of the new Insolvency law which has come into effect on January 1, 1999 are presented. Finally a procedure is discussed which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solution of some further existing incentive problems. 相似文献
13.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强化、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基于对世界上主要国家、地区知识产权制度与相关国际条约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之考察,对各国及国际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值得借鉴之处的分析,我们应当做的是:一方面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业已形成的高端保护推动国民在高新技术与文化产品领域搞创造与创作这个“流”,另一方面积极促成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我们目前可能处优势的传统知识及生物多样化这个“源”。这样,才更有利于加快我国向“知识经济”与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美国法制建设与立法透明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有效实施,美国在行政立法过程中,非常重视公众对立法的参与。联邦、绝大多数州都制定了行政程序法,确保行政机关在立法过程中向社会公开,也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公众、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立法,给公众随时可以了解立法情况,以及生效法律法规规章的基本内容提供便利条件。公众认为抽象行政行为违法,可以直接诉讼到法院,强化了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遵循与超越:对知识产权法与财产法原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价值观和目的主要表现为在调整与智力成果相关的法律关系中体现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理念将贯穿在知识产权法原则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meaning of fa (a Chinese character with an approximate meaning of “law”) has not been invariable,
and its connotation in modern times has been enriched constantly, so as to incorporate many elements of ancient li (ceremony).
If the modern concept of law, already changed and still changing, is to be used to mechanically compare and interpret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misunderstandings might arise. Actually, li and fa are indispensabl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and
the lack of necessary study of the li will prevent us from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fa” usually refers to an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especially after Qin and Han dynasties,
whereas li, especially li yi (moral basis for rites and ceremonies), is where the value and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can be found.
Translated from China Social Science, 5th Issue, 2003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7.
法治理想主义与法治现实主义——读《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治理想主义路线中,中国民间组织的法治意义被描绘成如下一幅法治秩序的生长图景:在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中,多元化的民间组织通过协商、谈判参与立法实践,形成被共同认可的、且对国家法律有支撑和补充作用的"民间法"。法律运行方式亦从全能独断式向参与、协商式转变。然而,如此一幅民间法律治理的理想图景却遭遇到现阶段中国民间组织生长艰难的挑战。与法治理想主义以理想性立场为核心的分析进路不同,法治现实主义更关注法治现实进程及其制约因素,在民间组织等相关问题上,更强调分步推进战略,谨慎寻求得近期行动的可行性及其与远期行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由此,在几个重要方面形成了与法治理想主义不同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卢建军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13(1):104-110
即使在我们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情况下,民间法依然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人们仍然偏好以民间法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解决纠纷冲突的参照,这固然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但文化心理原因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为了保证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在法律观念、法律制定、法律运作和法律适用结果等不同层面充分考虑承载深厚文化心理基础的民间法。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选择“法治”这一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有着其内在的逻辑。法治,善法之治,其核心价值是自由,故其以保障自由为本能,为关怀自由而合理限制自由。法治,正义之法,其基础价值是秩序,故其以维护秩序为己任,依正义而甄选秩序。自由与秩序是矛盾关系,法治为两者的对立统一、实现和谐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