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2月25日,在当阳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大会收到了一件质询案,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密切关注。然而,由于所提的问题不够准确,质询的结果却令人叹息,是一次不成功的质询。应怎样看待这起质询案?该案不成功的原因何在?本文试剖析之。一、质询与答复质询案...  相似文献   

2.
今年元月24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就"合肥市园林局办公楼工程部分违法违章建筑拆除问题"的质询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健生代表17名提案人向合肥市园林局局长和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提出了质询。会场气氛凝重,10多位提质询案的委员热烈发言,批评中肯、严厉,期待得到受质询者的满意答复。委员们以法论事,市园林局负责人表示接受人大常委会的质询意见,保证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部分。事隔数日,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负责同志到现场察看该工程的部分违法违章建筑已全部拆除。这起屡禁不止、执法部门侵占园林绿地的违法行为才得以纠正。这起本不该发生的质询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3.
在前不久召开的天门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7次会议上,市交通局书面印发的关于小仙线、金彭线公路建设质量质询案答复落实情况的报告获得了通过,这是该局第三次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通乡公路建设情况。至此,曾闹得沸沸扬扬的公路建设质量问题终于圆满画上句号。  相似文献   

4.
三个质询案     
2003年8月27日下午,鲁山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办公楼四楼会议室。  相似文献   

5.
6.
质询案现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军 《人大研究》2003,(10):21-22
笔者对近期新闻媒体报道的 2 3件质询案进行了分析 ,归纳如下 :一、目前质询案的九多九少状况1.从时间上看 ,近四年质询案多 ,以前很少。 1980年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宝钢建设质询案被称为共和国第一质询案 ,以后到 1989年湖南省才有一件 ,到了1999年、2 0 0 0年省市县的质询案逐步增多 ,说明人大的刚性监督在不断加强。2 .从报道情况看 ,不公开报道的多 ,主动公开报道的少。笔者接触到的案例肯定不是质询案的全部 ,一些案例没有被公开或详细报道 ,想必是公开报道对受质询机关有负面影响 ,或者质询程序、方法上还需要完善而不宜公开。3.从会议级…  相似文献   

7.
《同舟共进》2009,(11):79-79
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的编辑们总是在追赶时间,而且这么富有成效,让我十分感动。国庆长假还没到,第10期刊物已送到我手上。这样,国庆期间就可以从容地品尝刊物所提供的精神大餐了。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2日,四川省开江县公布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8月,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较2007年9月回落14.4%,全县食品价格涨幅较2007年9月回落28.8%。物价得以平抑,得益于年初开江县人大历史上的首次质询案。2008年年初,针对开江县物价非正常因素大幅上涨现象,何兰等15名代表在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联名提出了《关于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质询案》,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质询案难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道生 《人大研究》2003,(10):20-20
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质询权 ,但真正运用的地方很少 ,不少迄今还未运用过。这方面原因很多 ,大体有 :一、有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 ,对质询的认识不足 ,总以为人大及其常委会采取的审议、视察、执法检查等监督形式是普遍运用和列入议程或计划的 ,质询属可搞可不搞的监督形式。由于对此抱无所谓态度 ,所以对提质询案缺乏主动性 ,致使这一利剑束之高阁。二、质询 ,难免带有尖锐的批评和指责 ,而且直接涉及具体部门和具体人 ,有的拉不开情面 ,有的担心人家接受不了 ,怕影响关系 ,今后难以共事。由于在“不说好 ,…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亲历一件质询案的全过程:某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一代表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某司法机关提出一件质询案。在大会主席团会议上,提质询方与受质询方依据各自认定的法律和事实,进行了近3个小时的“问”与“答”,最后以提质询方表示“不满意”要求受质询方再作答复而“休庭”。大会闲会后,时隔月余,在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组织下,受质询方再对提质询方的几位人大代表重新答复,最终以提质询方几位代表表示“比较满意”而给这一质询案画上了一个不太圆的句号。为什么说这个句号不太圆呢?因为笔者  相似文献   

11.
论质询案成立的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质询案成立的要件□孙天富近年来,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常常出现代表联名提出质询案的情况。在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也时有此类情况出现。这说明,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参政议政能力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在不断增强。但是,质询案依法提出后,由大会主席团或主...  相似文献   

12.
一些地方制定的“常委会工作条例”、“议事规则”、“监督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一些人大工作研究的理论文章中,认为质询案是议案的一种,因而把质询案的处理程序混同于议案的处理程序。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议案和质询案的区别如下。  相似文献   

13.
质询(即质问),1835年起源于英国,由请愿权发展而来。它指的是由议会就某一问题向政府提出质问,并要求政府作出解释、说明和进行答辩。后逐渐演变成为国家代议机关利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一种形式。后来为资本主义议会制国家所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4.
“质询案”何其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询案”何其少?孙信成一、不少代表对“质询”这种监督形式还不够了解,诸如对质询的法律程序、质询的范围、质询的法律效力等把握得不够准确,因而在监督中不敢轻易提及。二、人大监督不够深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质询这种高层次、庄重严肃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监...  相似文献   

15.
谈起“鱼鹰案件”,时任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的陈德明脑海里再次浮现出当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质询案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17.
质询是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政府及其部门、法院、检察院工作中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有关机关作出解释说明,督促一府两院改进工作的一种活动,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方式之一。与监督法规定的另一种监督方式──询问相比,质询更具有刚性。  相似文献   

18.
质询是代表履行职责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是一种刚性的监督方式。在荆门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提出了该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26年来的第一件质询案。通过质询,推动了质询问题的解决,收到了圆满的效果。那么这件质询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它从程序到实体是否合法呢?笔者采访时相关同志作了讲述。范士强、周健(质询案领衔提出人):“退市进  相似文献   

19.
闵金龙 《公民导刊》2013,(10):47-47
<正>根据宪法、代表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质询案不可以在闭会期间提出。代表法规定:"代表依照本法的规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和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都是执行代表职务。"从此规定可看出,代表在人代会会议期间的工作和闭会期间的活动本质都是"执行代表职务"。代表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对代表在会议期间工作和闭会期间活动作了明确规定,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代表在人代  相似文献   

20.
1999年5月27日,监利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县审计局对本级199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的报告时,6名委员对报告中提到的县法院坐收坐支的问题、县林业局挪用世行贷款的问题、县卫生局招待费过高的问题提出了质询案。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