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平 《实践》2006,(9):18-1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坐视它的衰落、消解与消亡,而要积极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独具特点,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现状,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服务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3.
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据这一指导方针,分析了农村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详尽探讨了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地域特点,并依据传统文化中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对杭州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逐步建立有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以便大力弘扬杭州农村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党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2,(32):8
注重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是为文化遗产提供一个鲜活的立体空间,包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因为一些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它们的日常社会习俗、生活群体紧密相关,脱离了相关的社会人文条件就难以存活。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以及使它能够活态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唯其如此,旅游文化大院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乌鲁木齐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多,内容丰富,加强对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法规的健全、顶层设计、建设数字化体系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并不是所有称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都值得保护。在濒危优先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要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尊严和社会影响,让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国家的重视;减少工业化复制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对非特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减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破坏;最根本的还是要唤起全民族的民族文化自觉,从情感上投入,才能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资源,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遗存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前者为文物,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种;后者可分为宗教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节日文化、曲艺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翟颉  乔芳 《山西青年》2022,(18):85-87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创造的重点所在。近年来,高校逐步引入了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项目,既突显了办学特色,也进一步驱动了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领域的有效融合。为此,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性分析入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民族传统审美的弘扬,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设计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产品。  相似文献   

10.
苑焕乔 《前线》2013,(3):72-73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就有国家级44项、市级216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促进社区和谐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吴媛媛 《唯实》2013,(6):63-64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已于2004年正式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展示江苏魅力、提升文化认同度、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在于:促进传承人(群体)文化权利的实现;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应解决精神权利主体的确定、经济权利主体的确定、权利的适度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商标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创新,可考虑专利保护。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一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喀斯特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和养成的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象独特、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相对保存较好。当人类意识到“人定胜天”、“战胜大自然”的愚昧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危机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自己的生存状况时;当我们环顾世代相传,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现代化的潮流冲击下遭到破坏、忽视,甚至濒于灭绝时,人们方从迷梦中警醒。在我们认识到文化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也是发展资本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相对滞后,不仅是地上和地下丰富的经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而且也是独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生产力。在发展文化产业,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手握着保护与开发的“双刃剑”,徘徊在“积极保护”还是“消极保护”之间,犹豫于“保护为主”还是“利用为主”之间,不能从“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全球化视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实践“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国内外共信的指导思想,对我省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既缺乏政府、学界与社会公众的共识,更没有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上可操作、又切合贵州特殊省情的应对措施。因此,认真研究我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是当前发展贵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喻丹 《当代贵州》2013,(22):26-27
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遗产,并在保护中谋求文化脉络的延续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应注重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倡导尊重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王真慧  张佳  龙运荣 《探索》2011,(2):117-120
全球网络传播对文化发展与保护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文化发展与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球网络时代,经济发达、传播能力强大的西方发达国家将其文化产品贩卖到世界各地,造成了许多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丧失。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化传播手段,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为此,需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整合行政资源,理顺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措施;三是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唤起广大民众的文化发展与保护意识,激起最广泛的文化发展与保护的社区参与;四是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特别是加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文化传播媒介生态建设,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传播环境;五是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传播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武俊平  伊丽 《实践》2009,(3):52-5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偏差.其中最明显的偏差是重静态保护,轻活态保护.当然,将一些失去传承可能性的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录音录像等静态方式保存下来,通过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对它的保护更重要更困难的是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7.
王云庆  向怡泓 《求实》2017,(11):85-96
我国传统村落历史悠长,文化根基深厚。既有和谐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内涵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生存繁衍的根基。每个传统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回忆和传承,形成了各自宝贵的社会记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对传统村落统筹规划、合理保护、深入研究、科学开发,维系和保护我国传统村落的社会记忆。基于社会记忆理论挖掘村落的内在价值,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蕴含着民间乡愁的社会记忆理论相结合,才能使这些隐于村落间的民间记忆更好地保存延续下去,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提供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收入增加和社会发展,久居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大自然,去乡村感悟、体验农村生活乐趣,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内生动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与现代对接,从现代文化的养分中不断汲取养料、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手工业制作规模小、影响力不强、传承后继乏人、自发保护状态等问题。要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传承人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体系,以法律化、数字化模式固化已有成果,典型项目纳入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群众性活动及各种节日庆典相结合,让文化"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呼勤 《理论研究》2010,(1):51-5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惟其意义深远,需要全社会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高度关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