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瑞强 《党政论坛》2013,(15):53-5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年轻干部作为干部群体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黄成义 《学理论》2014,(4):150-15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干部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四德"标准来要求、衡量、规范、审视、修炼自己,用自己良好、服众和富有亲和力、感召力的操守和品行表现取信于民,从而更好地带领群众实现和完成党和政府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提出"四有"新人和"四化"干部的要求与标准,在党的干部工作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干部代际代内的"新"的问题,也解决了"好"的问题。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四有"新人和干部"四化"的内涵,"四有"新人是党培养好干部的前提条件,"四化"既是党和人民选拔、培养、任用和评价合格优秀干部的标准,也是领导干部自我鉴定、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自律准则。必须准确把握邓小平干部标准的深刻政治思想意蕴,坚持人民利益是最高准绳的根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其中,人民利益准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和政治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人民利益准则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二者高度统一,赋予了邓小平"四化"干部科学标准的深刻理论品质。"四有"和"四化"对当前的干部人才科学培养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管干部形成于战争年代,其基本特征就是一切干部的选拔任免都由党组织统管。党管干部在党内、党外存在着不同的管理主体与形式。党内外有别是把握党管干部内涵的基本方法。形成于党内的党管干部不能简单地复制到党外。在党内,党管干部的主体是党委,而不是一把手,不能是书记说了算。在党外,即与国家政权相联系,党管干部的实现方式不是党管一切,国家对干部管理还存在其他管理主体与管理形式。就党外而言,新时期党管干部实现形式要实现如下转变:在干部的产生方式上,党管干部的行使方式是推荐重要干部,而不是任命制。在管理对象上,党管干部要实行分层管理,党管重要干部。党管干部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间接的形式,而不是直接的形式,作为特例,党在军队中的管理形式是直接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牛闯统 《学理论》2013,(33):36-37
连队的各项任务需要军事和政治干部共同完成,这就要求军政干部要彼此沟通,相互配合,克服"两张皮"的困扰,解决"两张皮"现象,主要方法在于提高干部素质,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让连队军政工作回归本位,更好地为连队官兵和任务服务,共同耕好连队这亩田。  相似文献   

6.
高江涛 《学理论》2014,(26):38-39
作为20世纪80年代选拔干部总的指导方针,研究干部"四化"方针的贯彻落实,对于当今选拔干部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对干部"四化"方针的研究有了大量的成果,为梳理干部"四化"方针相关研究成果,就方针提出后至今三十多年的国内相关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双面干部"是指为最大程度谋取私利,以反差强烈而又鲜明的两副面孔生活在工作、家庭和社会中的一类干部,以虚假面孔逢迎公众环境,以真实面孔面对私人或"小圈子"环境。"双面干部"具有功利性、潜在性和习惯性三个基本特征,表现为知信脱节,言行不一。理想信念缺失是"双面干部"产生的内在根源,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双面干部"形成的重要原因,官僚体制及政治生态是"双面干部"产生的外在条件。"双面干部"的治理对策如下:构筑多元协同共治格局,建立分层分类的干部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教育体系,完善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全方位无盲点的干部监督管理体系,培育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8.
时下,曾有个别干部“狂言”频出,什么“反对我就是反对党”、“你是代表群众还是代表党”,等等。这些狂言折射出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最本质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权为民所赋”的道理,从而导致失衡、失言、失度。要养成干部的良好言行,应以“三得”防止“三失”。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以来,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该县为解决领导干部“下”难问题而实行的领导干部“立体考核末位淘汰”制度,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一、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第一,适应形势需要,探索建立干部“能下”的机制。清原县委在实践中认识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实现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关键在于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而干部队伍的…  相似文献   

10.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能够担当重任的年轻工干部是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对“按什么标准选人用人”、“怎样培养人选准人用好人”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  相似文献   

11.
蒋萌 《民主》2009,(8):50-50
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但是,干部频繁挪窝,领导不断跳槽,对于行政的稳定性弊远大于利。河北邯郸市十五年换了九任市长。官员频繁调动导致“新官上任三把火”与“人走茶凉、人亡政息”不断交替。  相似文献   

12.
选人用人事关党的事业成败和人心向背,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提高干部选任工作"两个满意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针对当前影响干部选任工作"两个满意度"提高的深层原因,必须有的放矢,多措并举,向选人用人领域的痼疾开刀,真正解决一些人民群众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问题,不断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两个满意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官场当中,好干部不少,他们淡泊名利、求真务实,深受群众爱戴。但也有一些人,当官却不好好干事,依据其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跳客”、“秀客”、“谈客”和“看客”。“跳客”,是指一心想当高官,频频“跳槽”的人。这种人精于算计,善于钻营,占着位置却不专心干事,干一行混一行,密切关注着官场人事动向,苦苦搜寻升迁的捷径。往往新位子还没坐热乎,  相似文献   

14.
对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进行组织考察是《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一项必经程序,能更好倾听群众意见,全面了解个人情况,从而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笔者认为,干部考察要从严从细,防止考察“走过场”,造成考察“失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赵武 《瞭望》2008,(26)
近年来,有的地方在干部选拔、任职年龄上层层加码、层层递减,引发了三十岁当官,四十岁靠边,五十岁赋闲的问题。这种以年龄论英雄,把干部年轻化简单化、绝对化的风气该刹。否则,不利于中老年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不利于形成合  相似文献   

16.
邹鑫 《学理论》2012,(6):175-176
2008年,"90后"正式步入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校园学生干部的主力军。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在高校校风和学风建设中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起着纽带联系作用。因此,激励和培养高素质"90后"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搞好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人事工作的根本原则,但在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必须与"干部法治"原则相融合,实现"党管干部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据新闻媒体披露,在不少地方,严格的信访指标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在这样的制度下,滋生出“信访寻租”,成为当前腐败新动向。  相似文献   

19.
“无望”心理,指某些领导干部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或在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感到已经没有升迁的可能.产生了一种仕途已经走到尽头的末日心态。据调查,这种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试从主观方面对这种心理的危害和生成原因以及如何调适谈谈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大方,并真切地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无望”心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认为它只是小事一桩,所产生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追求,是一个人前进的巨大动力。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一旦对自己的升迁感到“无望”,便有可能觉得已无所追求,因而会失去前进的动…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特别是要培养和选拔好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一批接班人。要下定决心 ,加大力度 ,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改进管理干部的方法结合好 ,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机制和一整套办法。这些重要论述 ,为我们解决党的建设在新时期遇到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特别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按什么标准选人用人”、“怎样选准人用好人”等问题上打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