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重要一环,被称作“第四种权力”,它已经成为监督公共权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当前我国舆论监督面临着监督组织不健全、监督法律缺失、监督力度不够以及公民参与舆论监督不够充分等困境,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从健全舆论监督组织结构、完善舆论监督法制、多种监督方式有机结合,实施责任追究以及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内监督是主体、是主导,舆论监督是补充、是促进,借鉴社会舆论监督之所长,与党内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党内监督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媒体言论权是指媒体完成新闻舆论监督所需权利体系的总称。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的加快,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新闻诉讼也明显增多,媒体败诉率较高,媒体言论权得不到法律的应有保护。因此,探讨媒体言论权的法律保障,使新闻舆论监督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一、媒体言论权的立法保障1.媒体言论权的实现有赖于媒体享有知情权。媒体知情权有赖于信息自由。我国学者将信息自由也称为(政府)信息公开或公众知情权,即赋予公民使用政府和其他公共当局所掌握的官方信息的权利。中国的信…  相似文献   

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应以尊重和保障人权、民主参与、程序正当、权力制约等法治理念为指导,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机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我国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共权力需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功效是其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新闻舆论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十分必要。因此,我们要从进一步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保障制度建设,整合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积极探寻我国舆论监督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刚刚结束的两会,凸显了一个新的理念:以人为本。即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社会为本位而非以政府为本位,是权利本位而非权力本位,是政府为保障和发展全体公民的权利而设置和行使公共权力。对于公民而言,只要没有明文的法律限制,就可以自由地进行任何行为;而政府遵守的是另一种规则:凡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即政府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的依据。以人为本正是政府革除制度性弊端,走向现代性宪政政府,实现从全能型向有限型、从权威型到服务型、从部门性到公共性转变的体现。以人为本,就要改善人的…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契约论的公共权力观 社会契约理论认为,公共权力是公民个人权力让渡的产物.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逐渐弱化的趋势,其原因可以从公众与政府两方面寻找答案。网络空间的权力重构以平台与动因双重角色弱化公民对政府权威的认同感,网络舆论背后的多元利益诉求提升公民达成对政府理性评价共识的难度,网络政治动员能力增强公民对虚拟社群组织的认同感和对政治权力中心的疏离感等是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直接原因。地方政府网络舆论治理理念滞后,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足;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权力运行不规范,自我控制能力欠佳;政府经济绩效示范性式微,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是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根本原因。在这种双重影响下,塑造政府公信力需要通过多管齐下凝聚网络社会共识、建立政府公共权力话语结构、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是一个国家确保公共权力正当行使的重要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舆论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力”会发挥越来越大的监督作用。如何有效地引导、规范舆论监督,保证其发挥有效的、科学的监督功能,是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瑞典是世界上舆论监督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其经验及长处对我国加强舆论监督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子林 《理论学刊》2006,(11):94-95
所谓宪政,是指由宪法性法律或宪法性惯例确定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相互关系、职责权限、活动规则,旨在保护公民权利,并由制度保证宪法得以实现的状态。宪政必然涉及到两种关系:(1)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即公共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关系;(2)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即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其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宪政的主要矛盾。宪政主义意味着在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中对政府进行法律限制,在被治者的权利与自由和政府的有效运作间谋求平衡。但是,宪政的主题必然在逻辑上涉及到合宪性审查的主题,这是违宪的司法救济手段,也是宪政的制度体…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市场化改革意义在于:树立有效政府的新理念,用企业精神改革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下放公共服务部门的权力。但对一些无利可图难以市场化的公共产品,企业化政府并不能有效提供生产,公民社会的积极参与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行政体制改革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公民社会参与公共管理;积极放权授权,让公民社会与政府互动;建立政府、企业、公民社会信息沟通平台,以实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由于权利和权力本质特征的差异,使二者产生错位.权力的合理定位是权力是权利的让渡;权力为权利服务;权力止限是公共领域.实现二者动态平衡的路径在公共领域中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经济领域中使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在公民社会中监督机制全面加强,三者相互制衡,实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4,(18):20-21
腐败是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人利益。公共权力本来是用来保障公民权利特别是公民各项人权的,而腐败官员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不仅使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还会使公共权力受到侵犯。例如,警察腐败可能造成非法拘禁、刑讯逼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检察官腐败可能导致滥权枉法、任意拘捕,非法剥夺人身自由;法官腐败可能造成审判不公和冤假错案,侵犯公民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英国公共管理的改革启迪我们执政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视宪政改革,促进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形成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善治.  相似文献   

15.
构建良好的公务员监督机制,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道德素质,建立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公务员队伍的重要保证.构建政府公务员监督机制,应包括预防性监督机制,常规性监督机制,惩处性监督机制,协调性监督机制,权力制约权力机制,法律监督机制,人民民主监督机制,新闻舆论监督机制,全过程监督机制,补充性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警察即时强制在权力设置上极有垄断性和扩张性,容易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由于立法不完善、执法理念滞后、程序规范缺乏、法律救济不力,滥用即时强制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对警察即时强制的法律控制,以防止警察即时强制权的滥用,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汪湖泉 《求实》2016,(8):50-56
社会救助的精准实施是公共治理运行方式与脱贫攻坚目标体系的有机结合,强调以主体规范为调整重心,充分结合公民、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各自行为规范以及责任规范的特殊性,以社会救助相关法规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来保障我国贫困治理的高效、全面和可持续。公民救助权利的精准保障应当从提升贫困认定标准的全面性、对象识别程序的准确性以及救助措施的回应性三个平衡维度着手。国家权力垄断性管理走向行政服务与社会自治共存,社会救助权力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要求调整政府间救助给付责任关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整体性制约,提升救助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也应当通过适当的法律激励机制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需要由政府使用包括紧急权力在内的紧急措施加以应对.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而言,在公共危机应对中需承担服从义务和协助义务,同时需要让渡部分权利以服务于公共利益和消弭危机.但危机应对中权利限制并不意味着政府权力溢过全部权利边界.现代国家和国际社会都禀持一定的制度和原则以保障危机应对中某些权利不被克减或侵害.  相似文献   

19.
杨纪恩 《世纪桥》2009,(24):70-71
警察即时强制在权力设置上极有垄断性和扩张性,容易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由于立法不完善、执法理念滞后、程序规范缺乏、法律救济不力,滥用即时强制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对警察即时强制的法律控制,以防止警察即时强制权的滥用,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公民是监督政府权力、反腐败和促进地方政府廉政建设的主力军.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廉政建设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民主行政的发展,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与全面预防和惩处腐败.然而,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廉政建设仍然面临着自身能力限制和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公民在地方政府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培育参与意识,提升参与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拓宽和完善公民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我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