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协天地》2011,(5):48-48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主要指学校。近现代国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其中内涵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三种。“作为材料的国学”把国学看作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多年提倡一种大国学的观点.认为现在的所谓"国学"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是单一的"汉学".也不是单一的儒学或者道家文化.国学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内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外则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佛教本来是外国的东西,后来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他很多国家的优秀文化也要不断融入中国文化.要发展国学,必须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  相似文献   

3.
刘冬颖 《求索》2006,(8):182-184
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在今天重振国学,决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而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全球多元文化价值中的合理成分,既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又使这种价值不脱离整个现代性进程的主旋律,通过文化全球化进程,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4.
德国出生、德国培养、美国成名的汉学家劳费,是20世纪初美国最好的汉学家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介绍他的汉学研究生涯和成就,分析他所体现的"微观汉学"的诸多特点.评估其汉学研究对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凸显美国中国学与欧洲汉学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国学与当代     
<正>近年来,国学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热潮,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不过,如何认识国学的价值,却有待加强认同。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  相似文献   

6.
大力提升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苏平 《前进》2010,(12):10-11
近年来,国学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国学教育,大力提升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是我们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我认为,当前大力提升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重点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7.
有的地方发行了“孔子彩票”,赚孔子的钱,发国学的财,国学热变了味,变得太功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民族性的形式和民族性的内容,需要内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链接。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儒学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相似文献   

8.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9.
《政协天地》2012,(12):54-54
谈儒学复兴,首先是儒学的定位问题,其实质是中国文化走什么道路,向何处去的问题;争论的中心是现代中国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还是要改弦更张,走西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北京作为首都.理所应当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心,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而在这一重要的任务中,国学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术界比较典型的儒学分期有三种,分别为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儒学四期说和成中英的儒学五阶段说。从儒学分期说中可透视出现代新儒学的基本走向:在注重回归传统儒学,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对传统儒学进行吸收与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儒学的视野,对儒学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实现儒学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儒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特色、特点、特质,是与其它民族的区别之点、相异之处。在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其民族性略同于国民性。我中华民族的民旗陛如何?我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近百年以来,研究与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息。笔者认为,民族性研究应当在国际背景中加以比较,应当把握主流,把握基本面,宜粗不宜细。张岱年先生认为,许多人常说的“劣根性”,其实并不是“根性”,而是“习性”。因生物性根源而形成之性谓之“根性”,如牛之性不同于鱼之性,鱼之性不同于鸟之性。因社会生活原因而形成之性谓之“习性”,如古人之性有异于今人之性,欧人之性有异于华人之性。各国的国民性都是在各自的社会历史中习得的习性,但称谓各不相同。俄罗斯称之为“俄罗斯性格”,法国人称之为“法兰西精神”,美国人称为“美国精神”。他们对现实的国民性加以概括、归纳、提炼,然后再加以提升,使之理想化,用以重塑新的国民性。关于中国的国民性,前人的论述浩如烟海,不胜引述。有的人基于民族情感,多谈优点,溢美过甚;有的人“恨铁不成钢”,“爱之深而责之切”,重点批判国人的种种“劣根性”。全面、客观的平允之论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3.
杨祚澄是“意识超前”的“国学书记”。他有个很独特的梦想——“儒学治镇”,整理、提取儒家学说思想的精华,用儒学和谐乡风、治理乡镇。 在他的力主下,有八百多名学生的马颈坳镇中心完小,以《弟子规》为主要教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国学实验。 正当小镇上的国学实验初见成效时,4月5日,湖南吉首市组织了以市教育局长带队,以全市教师和官员为代表的73人考察团远赴庐江。考察后,当地突然叫停了还在雏形中的国学实验。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7,(3):86-86
今年3月26日-28日,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的“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内地首次举办的高水平、高规格的世界性汉学大会。会议的主题为“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贵州建省后,封建王朝在民族地区广设学校、书院,传播儒学对少数民族的道德观念、政治思想等产生深远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对儒学特别是王阳明学说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儒学写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崔发展 《思想战线》2013,39(3):84-88
在中国的经典诠释谱系中,"实事求是"乃是在乾嘉时期才真正转换为经学诠释性命题的。对此命题,以往多是在认识论、方法论上进行探讨,然而在哲学解释学的视域中,"实事求是"如何可能却仍是问题。由此,首先就要进行认识论、方法论的反省,探讨"实事求是"的限度问题;继而在解释学、存在论的启示下,分析"实事求是"的理解问题;最后,在实践哲学的导向中,展望"实事求是"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凤霞 《人民论坛》2020,(8):122-123
国学不是静态的死知识,而是活化的知识传承。将国学经典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国学课程模式,可拉近学生与国学文化之间的距离,引导广大青年学子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涵养道德品格、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江金骐 《小康》2014,(10):25-25
国学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家重视。企业家的重视,无疑加快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国学经典的新一轮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张小敏 《求索》2013,(4):244-246
儒学的复兴,是当代社会思潮中的一支重力量。如何看待和评价儒学的复兴,事关未来文化发展的道路选择。本文从儒学的性质,人类的永恒性需求,及事物发展的规律三个方面,论证了儒学复兴的合理性。而且走向复兴的儒学,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儒学,它是在吸纳各种新的文化营养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刘伟  陈寒鸣 《求索》2011,(2):130-132
一部儒学史生动而有力地表明:儒学具有一种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正是这种内在生命力,使得儒学能够适应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因此,实现儒学的现代化,谋求儒学的现代发展,并使之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中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切实体认儒学固有的内在精神,重振儒学的内在生命力,依掘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来开辟儒学的发展新路,逐渐形成发展起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并能反映当代中国广大民众利益意愿的新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