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转型与中国的转型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梳理并界定了改革、转轨和转型的不同内涵及相应的改革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中国转型经济的三个层次及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2.
三十多年的中国改革。画出了一个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漂亮曲线。即将迈入“十三五”的历史新阶段,这种双重转型也将发生转向,那就是从供给端入手。以新改革经济学为出发点,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围绕全面改革、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构筑三大动力机制。从而跳出增长断层、改革断层和治理体系断层,推动中国经济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中推进经济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中推进经济理论的研究樊纲(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改革20年,自然也是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研究大发展的20年。毫无疑问,这20年是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20年。思想解放首先导致经济学的开放和现代经济学的“引...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指导,要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所代表的"市场经济范式"的教条.伴随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和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的兴起,中国经济转型分析的基本框架应该坚持转型目标明确、制度约束刚性、改革形式开放、以及阶段性推进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研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牢固树立“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理念,实施思想转型、能力转型与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是经济活动经验和经济发展实践的产物。中国经济经过数十年的增长和发展,正在经历着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重大的实践创新。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坚持以马克思基本经济理论为指导,研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推进和实现中国经济学的创新转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7.
本期推介     
<正>○当代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和谐的小康社会”的转型,虽然最早是围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展开的,经济学一度成为社会焦点,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和谐社会”模式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型,又成社会焦点。这种彻底的哲学转型,以何种话语模式表述,从何种具体论题再展开,都存在多种可能,但它必然围绕“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的全方位确立而呈现,却是无疑的。  相似文献   

8.
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研讨会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和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研讨会”就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主要观点是 :一、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与会代表指出 ,自1980年我国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提出“建立生态经济学”以来 ,我国的生态经济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已经明确了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并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 ,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完全来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我国的生态…  相似文献   

9.
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0.
加强妇女研究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1.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2.
理解普通妇女--兼谈女性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3.
200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孟宪范主编)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妇女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妇女研究的一部力作。这一课题历时三年半,16位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保姆的生存状况、流动女性的安全健康、贫困地区妇女生殖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网络中女性的性别重构空间、女性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和探讨,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一书定位于经验研究,从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妇女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进行了描述和性别分析。该书主编孟宪范在“弱嵌入性与女性研究———代前言”中指出,将经济社会学“弱嵌入性”引入女性研究和用“中层理论”指导经验研究的探讨富有新意。该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性别研究的一次成功实践。2004年8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召开了“回应转型社会推进妇女研究———以《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为例”的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该书的部分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结合该书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女性/性别研究理论及其在中  相似文献   

14.
入世带来的体制革命和新经济带来的产业革命是我国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它是经济学的“时”。而经济学的“进”,则是处理好与国际接轨同中国特色的关系,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城乡关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这六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经济体制是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化制度安排。政府在资源占有与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作用,成为区分不同经济体制模式的关键变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因此成为经济学和相关社会科学始终关注的主题。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能否在政府转型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决定新时期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权力清单管理是地方政府转型的突破口中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社  相似文献   

16.
葛守昆 《群众》2007,(1):74-7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从经济学角度切入,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经济学内涵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和创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经济学精髓运用到我们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去,是理论界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执政党的一个重要理论。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开展了积极的宣传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界对“…  相似文献   

17.
刘卫东 《群众》2011,(1):39-40
转型是“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政府转型和经济转型,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转型事关“十二五”改革发展的全局。“十二五”期间,政府对经济运行机制的主导地位要淡化;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要加强;在公共产品供给巾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更加明确。政府转型是个大课题,淮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前不久,淮安第三轮行政提速引起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8.
蔡昉 《小康》2014,(3):19-19
进一步加强结构改革,关注供给因素,提高“潜在增长率”,即通过改革获得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这是“李克强经济学”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9.
改革与发展是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两大主题。上个世纪最后20年,中心主题是研究改革,即如何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因此可归结为“改革经济学”。进入21世纪后,中心主题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即把发展放在总揽全局的位置上,因此可以称之为“发展经济学”。本文着重论述了“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20.
贺珍佑 《大连干部学刊》2006,22(1):23-24,25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答记者问上曾引用了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穷人经济学”的话,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对舒尔茨关于“穷人经济学”观点作了新的阐释,其内涵极为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温家宝总理的“穷人经济学”观,是中国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