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有根,水有源”。如果说,腐败是“毒草”,那么要彻底铲除它,就必须找到它的根;如果说,腐败是“祸水”,那么要彻底治理它,就必须找到它的“源头”。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新要求。是巩固执政党地位,永保党的先进性的关键。那么,究竟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近年来,我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强化教育,从思想意识上“断源”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头脑中的腐败意识,是产生腐败行为的总根源。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根除腐败,就必须着眼防范,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  相似文献   

2.
厉忠教 《创造》2002,(9):38-39
腐败作为政治之癌,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因而惩治腐败的方式与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拟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探讨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四自”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抵御与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方法,以期从历史文化的变迁中,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从“精神腐败”的危害,可以看出发扬“四自”精神的极端重要性。严格说来“精神腐败”只能算作是腐败的一种心理动因,不能算作是腐败的现实表现。也不属于党纪国法所调控的范围。之所以把“精神腐败”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  相似文献   

3.
基层“微腐败”问题相较于“大腐败”“巨腐败”,更容易发生却很难防治,如果放任不管或治理不力,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当前,“微腐败”治理存在着认知困境、监督困境以及执行困境。在“微腐败”性质及其危害的认知上,出现了认知偏差;在“微腐败”的监督上,存在着监管漏洞;在“微腐败”治理的执行上,治理制度、治理机制与治理方式创新还存在不足。要深化对“微腐败”的认识,不断健全各项制度,抓好“微腐败”治理这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唐土红 《桂海论丛》2002,18(4):67-69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 ,权力腐败产生的主观因素就是个体道德、人性变异所引起的对利益的饥渴追求 ,客观因素就是社会道德价值多元化给腐败分子提供了滋长腐败行为的土壤。从伦理学上反腐 ,一方面要从个体道德“内”部防腐 ;另一方面则要从社会道德“外”部反腐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刚开始反腐败时,有不少部门自称是“清水衙门”,认为腐败“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因为腐败离不开权钱交易,所以腐败只是在权重钱多的“混水衙门”里才有条件产生,而既无权又无钱的“清水衙门”哪有腐败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必须从“心”入手。重视领导干部廉政心理的建设,才能使每个党员干部从心理上远离腐败,并逐渐实现由“不能腐败”、“不敢腐败”到“不想腐败”的转变,最终实现根治腐败。  相似文献   

7.
官员腐败被人们称作“政治之癌” ,成为威胁政府生命安全难以医治的痼疾。党的十六大提出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丢失的危险 ,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就把反对腐败斗争的重要意义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究竟如何探析腐败产生的根源 ?如何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发展的趋势 ?乃是人们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对李真案犯 (原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国税局局长 )进行个案分析 ,希图从中悟出某些启迪。人们一般认为 ,腐败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8.
张祥涛 《公安学刊》2006,(1):106-108
中国腐败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性。反腐体系的建立,一是要构建起“外部防线”,从源头上铲除腐败产生的条件和机会;二是要构建起“内部防线”,消除主体产生腐败的动机,提高主体防腐拒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腐败现象缘何产生?江南春在我国社会中,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有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力不发达”、“市场发育不成熟”是产生腐败的原因。他们说,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时,必然产生腐败,无须大惊小怪。当前中国正处于腐败多发的阶段,只要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张彬 《人民公安》2006,(7):21-23
所谓非典型腐败,是相对于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常表现为“潜规则”,或者叫“陋规”,其实际形态则复杂多样。有着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中国社会,实在是形形色色的“非典型腐败”生成的良好土壤,从古代的“陋规”一直绵延到当代的“红包”,“非典型腐败”非但没有绝迹,反而越来越呈现出各种花色品种。——易中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腐败主要是体制性腐败,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腐败行为是“权力的资本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是“权力的寻租”现象;腐败生长于权力又受控于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用人”是杜绝腐败滋生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用人”要看“德”,“德”比较好的人,他的思想境界比较高,对自己做人的要求比较严,自律能力比较强,能经得起诱惑,抵挡住腐败。 二、“建制”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的“环境”和“土壤”。在制定“制度”时,应想到哪些环节上会产生腐败,应有配套的监督执行的硬规定,从根本上和客观上提供了不易产生腐败滋生的条件。 三、“监督”是制约权力、制约腐败的重要环节。这是一种用一定的法律形式、用行政手段来规定的,官方不叫你“监督”不行,执行监督者不“监督”也不…  相似文献   

13.
所谓“权力期权化”,实质上是权力“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由于“期权化腐败”实施过程十分隐秘,较之传统腐败手段更为高明,“期货”效应增加了腐败的时空跨度,因此安全系数更大。加上政策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还不完善,所以逐渐成为愈演愈烈的腐败难点问题。要破解这道难题,必须从规律层面对“权力期权化”现象进行剖析。首先,从腐败现象的发生规律上“观”其现象。相对于一般腐败行为来说,“期权化腐败”有三个特点:一是性质模糊。它交易的仅仅是一种“权利”,不直接涉及金钱,因而形式隐蔽;其兑现往往是间…  相似文献   

14.
<正> 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魏杰在接受《现代经济信息》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中时下常常挂在嘴边的“通货膨胀”并不严重,严重的是“通货腐败”。他认为,产生“通货腐败”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的权力进入市场,尤以在投机性很强的领域最为猖獗。而治理“通货腐败”的办法只有一个:毫不手软地将权力挤出金融领域。否则“金融混乱”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邓小平关于改革与反腐败“两手抓”既是同等重要的 ,又是长期艰巨的 ,揭示了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理论的哲学基础。从邓小平关于腐败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惩治腐败要坚持“整体”与“重点”相结合 ,既要实行“民主”又要实行“专政”和标本兼治的“教育、法制、监督”措施 ,阐述了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按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一般原理 ,指出“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反对腐败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是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梁胜 《人大建设》2004,(1):24-25
说“腐败从幕后走向台前”,似不准确,因为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见不得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走向台前。但是,本文提出的反对“台前腐败”的命题,的确令人深思。无疑,“台前腐败”也是前社会腐败现象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和“幕后腐败”同存共生,如同两个孪生毒瘤,严重地危害着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肌体,我们的反腐斗争如不对“台前腐败”重拳出击,后果照样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7.
腐败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但并不能单纯地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哲学思想来推断腐败存在合理性问题,也不能将承认腐败的不可避免性,简单归结为腐败合理。腐败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消除腐败,一要靠制度创新,二要靠道德整合。  相似文献   

18.
“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这句话不是名人名言,也不是哲人哲语,更没有高深的渊源和出处,而是笔者望文生义,从“腐败”两个字中提炼出来的。将“腐败”拆解开来,就是“广”、“人”、“寸”、“肉”、“贝”、“文”6个偏旁部首,其中“人”、“寸”、“贝”、“文”的含义显而易见,只要把“广”理解为“疒”即“病变”,将“肉”引申为“肌体、灵魂”,并将这6个各具含义的字串连起来,加以提炼和升华,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便跃然纸上——“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  相似文献   

19.
读了贵刊2009年6月号的《腐败“制度化”后果堪虞》(作者高新军)一文,真是振聋发聩。此文从制度层面深刻而又令信服地剖析了腐败是如何从组织腐败到系统腐败、最终形成“制度化”的,针砭了时下干部管理体制的漏洞,令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20.
买官者得手以后,免不了要通过腐败“回收成本”“,买官卖官”从一种偶然交易逐步演变为标准化交易的市场,最终形成了“卖官腐败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