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光成 《岭南学刊》2009,(4):111-115
由于心(精神、意识)别于物的性质,虽然精神世界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但在反映过程中客观的物质世界则反映为一个主观的心世界。精神世界具有能够照临物质世界而又能够不拘泥于物质世界的反映性、灵动性和能动性,精神世界是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评价、意志、目的和理想为基本内容。这一精神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化,这一主观化使世界成为一个为我化的精神世界。如果说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客观形态,那么,这一主观化的为我的精神世界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观形态。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深层结构的文化。它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形成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道德规范,并浸透了民族精神,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它属于大文化范畴,是涉及面很广的边缘科学。 封建社会里,我国曾有采风制度,天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讲,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纵观人类文明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异彩纷呈,但最基本的不外是物质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的文明。其中,物质文明属于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部分,政治文明属于社会结构的政治上层建筑部分,精神文明则属于社会结构的精神上层建筑部分。  相似文献   

4.
朱祥海 《前沿》2011,(19):151-153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自由主义观念获得了普适化扩展而成为支配性话语。不同国家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变革着自身的文化传统观念和法律制度。对于非西方的民族国家,重要的是应立基于民族国家立场,来进行具体的制度建构并培育民族精神的理性发展。应当持有世界性眼光和民族性立场,而不是消解民族精神和对民族国家观念的简单拒斥。  相似文献   

5.
纵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形态都没有像中国占代文明那样,有着五千多年绵扯不断、独立发展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是一个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的发展延续,既取决于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生产力,同时也取决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因素。唯物史观在探究历史发展的动力时,从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唯物辩证法同时指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社合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它总是要受到一定的动机、愿望、思想等精神因素的支配和调…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直接现实而存在,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思维方式。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凝聚和调动全民族的力量,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总目标,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历史上看,儒家思想就  相似文献   

7.
在已有的对契丹、女真民族文化及传世文献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更新拓展文献观念,确立大文献观,从而扩展相关的搜集范围,增加文献搜集整理的途径和层面,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契丹、女真传世文献资料体系,为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研究提供依据,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对契丹、女真传世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也是对契丹族和女真族生活状貌、民族风俗、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定整理与研究,同时还有助于对相应历史时代的还原和追溯,有助于更加直观和客观地了解辽、金两朝社会生活的客观景象、物质文化状况及政治经济状貌等。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属于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范畴,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  相似文献   

10.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更加彰显了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去研究和探索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中文 《前沿》2013,(17):4-7
坚持乡土教育、公民教育与公共精神教育“三位一体”原则,把乡土教育、公民教育和公共精神教育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实践中,既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由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现代性和公共性所决定的。夯实乡土教育基础,紧扣公民教育主题,着眼公共精神重建,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廖国葵 《传承》2011,(12):58-5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同时对激发、传承、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居建筑是人们的居住之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实用功能.不仅于此,民居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客观的、外在的物质存在,它还是民族传统历史得以延续、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有机载体,民居中的雕粱画栋、窗棂台榭,乃至于一砖一瓦,无不处处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卸甲坪土家族乡的民居亦毫不例外地具备以上特点.屋脊顶饰文化圈并非某一民族所独有,其本质上是属于地域文化.也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屋脊顶饰最初可能是这一区域某民族所独有的,但后来被该区域的其他民族广泛借鉴和吸收,最终发展而为一种地域性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而已。“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善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体系,都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民族社会的历史积淀。这些文化体系中,包括了各个时期人文、习俗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文化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中华文化的根基有许多方面,有历史和传承、精神和环境,多样严密的宗法结构等。任何民族的文化体系都是许多部分紧密相联的有机体,有主有次,有根有脉,有源有流,即有表象特征,也有深层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肯定“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过程;另一方面是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认识和依赖客观实际、客观规律为前提,客观规律和客观世界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被认识,被利用和被改造。  相似文献   

17.
价值,指事物对人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物对人的有用性。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物质价值指对能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物质客体的肯定或否定关系;精神价值指客体(自然、社会、精神产品)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关系;人的价值则是指人(个人、集团。人类)对于别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即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人的关系。人的价值体现于创价。对价值的判断构成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标准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教育价值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教育对人的有用性或积极作用。对教育进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生产力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生产力既具有一般生产力的共性特征:客观物质性、主体人本性、社会制约性、历史过程性、价值性、创新性、开放性,同时文化生产力又具有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产品效益的双重性、产品内容的非物质性、产品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产品价值的永久性。从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两者的辩证关系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两者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周启红  黄平 《理论月刊》2002,(9):122-123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和行为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载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激励功能、导向规范功能、约束支配功能、辐射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 精神并不直接与物质打交道。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是因其能设计、制作工具,使工具按照人的意图介入物质,改变客观世界的形相。黑格尔把精神的这种合目的性活动称为“狡计”。精神与外物的此种奇特关系,常使我惊叹人类达目的的方式是何等神妙、高明;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实现了的目的总是在人类哲学蓝图的意料之外,而各民族在生存竞争中的所得所获,往往更是事与愿违。勿庸讳言,我们是处在一个人际关系等同于工具关系的世界历史的时代,人通过机器及其产品来传达自己的意志、情感,机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