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实》2014,(8)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向全党庄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设想。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必然有一个思索、酝酿和产生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思想能够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后不久就及时地提出来,与邓小平"文革"期间在"小平小道"上的深刻思索有着必然联系。可以说,邓小平在"小平小道"上的思索,为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1982年9月18日,党的十二大刚刚闭幕,邓小平在陪同金日成前往四川访问途中,不无喜悦地告诉金日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段名言,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本文拟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四年间,邓小平不断总结、作出概括、逐步提出这个科学命题、指明这条新路的经过,作一扼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高放撰文认为,以前我们党是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可是从党的十六大起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提法较之以前省去了一个“有”字。这仅仅是为了行文更简明,还是另有其它更深刻的涵义呢? 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表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号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2007年10月,党的  相似文献   

5.
"实事求是"命题的含义从始出至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仅有所变化而且不断趋向丰富,其当代所指包括认识论侧面与价值论侧面及其四个层次即存"真"、求"是"、务"实"、至"善",它们相互依存而逐次递进,但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与关注点落在其中的务"实"层次以致于出现了"实事求实"现象。所以,在"实事求是"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理念上不能持"一劳永逸"态度,深究这一哲学范畴构成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道"绕"不过的学术"工序"。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即坚持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及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即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同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有利于”;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2,(15):17-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邓小平如何从哲学视角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善于抓主要矛盾,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巧妙把握矛盾对立面的统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这一体系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过程的全方位研讨,把握并揭示其鲜明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1.
杨松菊  刘图其 《探索》2011,(6):14-17
“南方谈话”集邓小平理论之大成,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其许多观点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 ,中国文化的走向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向人们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它向人们指明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上的 ,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吸收了世界上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这一文化观的灵魂 ,培育“四有”新人则是这一文化观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3,(5)
邓小平同志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同时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同时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具体落实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之中,实现了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美统一。在现阶段,研究和探讨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对于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团结奋斗,对于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和社会主义领导核心论等一系列科学论断。这些论断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具有显著的特点:站在时代前列,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具开放性、创新性;内涵不断丰富,逻辑更加严密;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现实;在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不断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开创者.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因为他成功运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方法论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奠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不仅科学地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模式,而且正确界定了政治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格局中的战略意义和坐标方位,同时务实地规划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策略原则,指明了中国政治文明完善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关于"两手抓"的理论,对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政治担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本色。敢于担当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定的信念,果断的魄力,非凡的智慧。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展现了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发扬邓小平敢于担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