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公共外交已经进入新阶段。目前,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公共外交初步拥有了多点开花的组织框架,初步打造了多媒体结合的传播平台,也初步培育了一批文化、教育与学术交流等项目上的品牌亮点。从实施方式和形态来看,当前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公共外交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对相关的竞争性公共外交估计不足,在常态公共外交方面缺乏规划,危机公共外交方面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为此,中国应从以下方面梳理对拉关国家的公共外交思路:以经贸领域的公共外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领域的公共外交全面提升;以美国为重点媒介,对拉美国家展开全方位的合作性公共外交;认真做好常态公共外交规划,精心设计对拉美国家的危机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外交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已经成为整体外交的重要支柱之一。伴随着中拉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中国积极布局对拉美公共外交,形式多样、发展迅速的公共外交是中国对拉美外交整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软实力和传播学视角下的国家形象研究是现有最主要的公共外交研究理论流派,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蓬勃发展开拓了公共外交研究的新视域。本文尝试从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出发,以该理论中市民社会、阵地战、有机知识分子、认同等最重要的概念为支柱,探索建立一个公共外交研究的新框架。本文结合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的发展,具体分析其场域设定、路径选择、重点对象和总体效果。加强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而且也对中国总体外交进程和外交政策制定有所裨益,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尤其是对拉美公共外交取得更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印度公共外交机构逐步建立并提出新公共外交政策,其重点之一就是将丰富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外交资源,并以多种方式运用于公共外交之中,以期改善印度的国家形象。文化元素在印度公共外交中的影响愈益凸显,在公共外交的机构设置、公共外交的具体实践、运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进行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具体呈现。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印度公共外交的文化传播策略仍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印度运用文化元素的公共外交努力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传播的实际收益,一是因为印度公共外交的文化驱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内部驱动力相对不足;二是因为印度公共外交的文化传播呈现分裂性特征,包括国家文化与地区文化的分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裂等。这些可能会成为影响印度公共外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形式,公共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建立国家间互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从介绍公共外交理论开始,探讨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并就中国对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随着拉美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中美两国出于国家利益需要而加强了对拉美国家的公共外交,但中美两国在公共外交目的、资源基础、技术运用、实施机构和城市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在公共外交目的方面,中国希望借助公共外交来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拉美民众对中国真实情况的了解,为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发展营造有利环境;美国则是为了传播自己的价值观,遏制该地区恐怖主义的蔓延,加强与拉美的经济合作以巩固和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在公共外交资源方面,中美两国运用的物质性资源大致相问,但由于中美两国文化和国情迥异,美国运用的非物质性资源与中国有所不同。在公共外交技术运用方面,中美两国都注重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但美国在技术运用方面明显优于中国。在公共外交实施机构方面,中国主要通过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来开展公共外交活动,而美国的公共外交机构类型更丰富、数量较多且功能较为齐全。在城市外交方面,与中国相比,美国与拉美国家缔结友好城市的历史更悠久,覆盖的国家及城市数量远远超过中国,且美拉友好城市之间的活动类型更丰富。本文认为,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不可小觑;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公共外交虽路途艰难,但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展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复兴、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是侨务资源大国,华侨华人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资源优势、传播优势、融入优势和长久优势,已成为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践行者和主力军.当前中国的侨务公共外交缺乏顶层设计,面临战略和协同机制缺位、主体定位模糊、华侨华人主体形象亟须提升等诸多问题.未来侨务公共外交如能“基于华社,超越华社”,进一步拓宽思路,通过华侨华人影响住在国国会、智库和媒体,充分运用信息化和文化的力量,夯实侨务公共外交的价值观基础,必将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钮钦  钟新 《现代国际关系》2015,(3):56-62,31,64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情况、论文产出单位、基础性文献及期刊分布、受资助情况、关键词以及研究特点和趋势等。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与实践紧密相关;高等院校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主体;公共外交研究领域科研合作所占比例略低;国际关系类期刊《现代国际关系》刊载的公共外交类文章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公共外交类论文受科研基金资助研究比例相对较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应面向具有创新性和一定国际影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科学、规范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情况、论文产出单位、基础性文献及期刊分布、受资助情况、关键词以及研究特点和趋势等。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与实践紧密相关;高等院校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主体;公共外交研究领域科研合作所占比例略低;国际关系类期刊《现代国际关系》刊载的公共外交类文章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公共外交类论文受科研基金资助研究比例相对较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应面向具有创新性和一定国际影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科学、规范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优化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带来新的机遇和使命。梳理两年多来的相关国际舆论可以发现,"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外界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基本内涵和发展前景等存在矛盾认知。这赋予中国公共外交新的时代使命,即向世界说明,"中国梦"不是威胁,而是惠及各方的发展机遇。为此,需立足中国站位,掌握全球视野,完善公共外交模式,丰富和创新公共外交的战略内涵。同时,需冷静看待和处理一些战略和文化方面的挑战,以完善"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为契机,营造对华客观、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而化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遇到的软实力困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移民和外侨群体日益受到各国外交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各国外交所依靠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海外华人华侨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全球间流动更加方便,正成为更加庞大且重要的群体。如何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以官民合作的方式提升国家形象,正成为国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和侨务主管部门也纷纷强调加强侨务公共外交,但侨务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需要,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为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智慧。因此,中国应在加强侨务公共外交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鼓励华侨华人参与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在侨务公共外交的过程中维护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官民并举、统筹协调的侨务公共外交大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着重论述了中国与东盟加强民间交流对促进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的作用。认为只要东盟非政府组织、学术界、智库网络与中国方面的平行和互补作用得到加强,官民之间以及民间在文化、历史、政治和安全、经济等关键领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与东盟的民间外交轨道将朝着纵深延伸。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扩大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自信和复兴,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和民众增信释疑,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相互学习与借鉴现代文明,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搭台唱戏等。当前,在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要继续推进中国—东盟双边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扩大和活跃双边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东盟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双边民族民间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创建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的特殊形式。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建设在东盟国家发展迅速,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地缘相近、东南亚华人华侨众多、东南亚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等。孔子学院在东盟国家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师资和教材问题是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东盟国家的“文化威胁论”以及孔子学院激起周边国家的软实力竞争的反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南海争端方国家、非南海争端方国家、东盟3个层次分析了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对于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政策;对非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泰国的南海政策;对于东盟的南海政策,本文指出协调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通过东盟地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构成了东盟对南海问题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在对策思考方面,本文指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应该侧重以下几点:继续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和海洋安全维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媒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外交结下了不解之缘。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准确的信息来源渠道,畅通信息流动机制,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了解,推动双方关系不断积卡反发展,进而全面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中国传媒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6.
经济外交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共同获取"正和"经济利益、化解地区内矛盾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从中国对东盟经济外交的实践着手,分析其对提升区域合作层次、构建中国和谐周边的作用,并探索性地指出中国在对东盟实施经济外交过程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将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重要动力和契机,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不过,南海争端的现实难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路通道建设。因此,通过中南半岛的互联互通建设,构筑从中国西南内陆出发进入印度洋的陆路通道,很可能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先选择。对中国而言,以中泰关系为战略支点,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而且有助于增强东盟国家对华合作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相似文献   

18.
Jing Men 《Global Society》2007,21(2):249-268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not only improves its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ASEAN countries but also promotes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is paper is organis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starts with a review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changes in order to show how Beijing adjusted its foreign policy to pursue i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It also examines China's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efforts to forge the coming Free Trade Area (FTA) with ASEAN. The second part studies China–ASEAN trade rela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djust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both sid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production network with China at the centre. Whil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re unavoidab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FTA, with China's active efforts and the enhance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he building of CAFTA is moving towards fulfilment.  相似文献   

19.
英语全球化致使世界范围内更多英语变体的出现,并蕴含各自的文化,东盟国家英语变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顺应英语全球化和中国-东盟合作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大批熟悉东盟国家英语变体特点和文化内涵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是当前我国英语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英语全球化的理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对东盟国家英语变体及文化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东亚区域合作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中,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前,东亚区域合作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外交中一个日益凸显的亮点。在新地区主义理论的视野中,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出并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想,为新地区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极推进“10+3”合作,着力发展“10+1”;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支持东盟为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所作的努力;以“10+3”机制为契机,深化中、日、韩三国合作。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中国应在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东盟国家从中切实受益;继续坚定不移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大国作用;切实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处理同有关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发展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切实推进三国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建设性的合作精神发展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