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高娟敏 《新民周刊》2015,(47):20-21
芭蕾舞剧《白毛女》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它用外来的艺术语言传达出了中国本土的情感,也展现出一代代芭蕾人在将芭蕾"洋为中用"的道路上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简略地探讨了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对该地区民族主义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外来民族的民族主义以外,东南亚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有两种类型,即国家层次上的民族主义和地方或部族的民族主义.就文化而言,除了外来民族的文化以外,东南亚也有民族国家的文化与地方或部族的文化这两种重要类型.本文从两两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四种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模式,试图解释东南亚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以利于对该地区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神道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行为,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生活中求诸神意并使之成为自己生活规范的虔敬态度,即日本人所谓的"真心",是神道具有了伦理特性;神道伦理反映了日本民族意识的重要侧面,是日本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代表了日本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神道伦理的基本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融合儒佛等外来思想文化形成的神道伦理规范,成为日本传统的伦理规范,构成日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中核,对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鞠玉华 《东南亚研究》2013,(1):54-58,72
本文以实地访谈和其他形式的调查为根据,考察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在"异文化摩擦"中的成长过程;探讨他们在父辈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交叠环境中,接受语言学习、文化传承的状况;分析家庭教育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碰撞对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成长的影响;从文化认同、价值观形成等层面,阐述在文化传承中,新华侨华人子女如何努力接受多种文化,使中华文化与异文化兼容,逐步形成更多元、更开阔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5.
金勇 《东南亚研究》2013,(2):107-111
反馈对于跨文化文学传播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反馈可以决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够被异文化语境中的读者真正接受,是使传播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一环。《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是文学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通过"把关人"、"意见领袖"带动的积极反馈,以及由此激发的"创新扩散",《三国演义》在泰国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和接受,并成功地内化到泰国本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来源广泛的移民使瑞典由一个民族文化单一的国家转变为民族文化多元的国家。为此,1970年代瑞典政府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政策,以应对外来移民问题,在文化保持、社会平等和政治参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外来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构建社会和谐。面对1980年代以来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不断波动所带来的严峻考验,瑞典坚持并发展了多元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7.
东亚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 《当代亚太》2006,(12):45-51
对民族文化持基本否定态度的激进观点,与主张肯定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温和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二战后东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须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根基,传统应在现代性中继存,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会受到历史背景和民族感情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改革,与此同时,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改革。两国的变革对各自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日中两国在教育改革中聘请外籍教师的问题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国在教育理念革命理念与实际上的异同,进而为落后国家通过国际教育交流来实现国家强大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印尼人姓名的复杂形态反映出印尼文化的多元性,它可以成为观察印尼多元文化的一面镜子,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印尼民族。透过印尼人的姓名,不但可以看到印尼传统文化、巴厘―印度教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且能体会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融合,并看出印尼人具有名随人变、崇尚名誉、讲究实用的姓名特点。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东部印度尼西亚和西部印度尼西亚的划分,印度尼西亚的创世神话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神话特质,也透露出不少值得关注的文化信息.这都是地理、民族、外来影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大陆地区古代民族分布与现代有重大区别,反映了一千多年来该地区政治力量的变化。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历史上各民族的来源,认为在公元10世纪之前,孟一高棉各民族是该地区占有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马来族系在半岛南端、占婆和群岛地区建立了政权,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化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色,汉文化影响下的当地文化只在中国政治势力到达的半岛东北部存在,但发展很快。10世纪以后,源自中国南部的泰国、老挝、缅甸等民族陆续在这一地区崛起,促使东南亚地区发生文化变迁,形成目前的民族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2.
俾路支民族主义接近族裔民族主义,具有极端化的潜质.长期以来,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在政治上缺乏话语权,经济上贫穷落后,文化上受"萨达尔"制度的影响而封闭、守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俾路支民族主义逐渐极端化,表现为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其他民族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拒绝外来民族和文化的"民族排外主义"以及割断历史、文化联系以谋求独立的"民族分离主义".俾路支民族主义极端化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俾路支利己主义者将该省的资源和经济走廊项目视为民族私产,追求俾路支人利益的最大化,不顾走廊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片面强调公平,影响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进度;俾路支排外主义者认为外族人参与俾路支省的经济开发会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危害俾路支人的利益、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因而破坏经济走廊形象,降低了当地社会对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的参与程度;俾路支分离主义者将经济走廊视为掠夺俾路支省资源的阴谋,频繁发动针对经济走廊项目和中国人的恐怖袭击,威胁着经济走廊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去年发生的法国政府大规模驱逐罗姆人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体现了法国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指导的文化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方式无疑没有很好解决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又叫交叉文化,是指在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接受和适应它们。我们应该强调不同文化间的跨文化对话,因为只有相互理解与沟通,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于艳玲 《法国研究》2015,(1):12-17,11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疾风骤雨式的革命,其革命深受本土政治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激进、热情和情绪化的特点。通过对其政治文化特点的分析,探索其政治文化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与众不同的民族心理特质和文化特征,看到政治文化对政体框架和国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余建军 《美国研究》2004,18(2):58-78
本文主要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公众的中国观及其形成原因 ,并探讨了其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调查数据表明 ,冷战结束后 ,美国公众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 ,而对中国的情感性态度和信任程度却很低 ,将发展强大的中国看成是对美国的“严重威胁”。文章认为 ,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主要通过形成“舆论环境”作用于美国对华政策 ,但是在不同的决策背景、问题领域和政策进程中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决策者 ,特别是总统本人对公众舆论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进入19世纪,世界已被分割殆尽,地处东亚的中国、朝鲜和日本成为西方殖民者觊觎的最后一块蛋糕。然而,与朝鲜和中国的境遇不同,日本不但率先摆脱殖民危机,维护了民族独立,而且成为近代东亚唯一的"进步非常快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而又变成"压迫其他民族和奴役殖民地"的"新兴帝国主义强国"(列宁语)。究其原因,便是此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作为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向为国际学界关注,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是在若干相关  相似文献   

17.
明治教育改革之特点及成功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子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是一个全面变革的时代,是一个由弱变强的时代,也是一个撇开它长达千年历史的旧老师--中国,而改用西学,自上而下效仿西方、弃旧图新的时代。明治维新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的一系列改革,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明治维新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近代史上,在东方的岛国--日本进行的一次较量,也是日本发挥其自身潜力的一次实例。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教育作为百年树人的基础。进行得比较彻底和成功,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人才和科技基础。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明治教育改革的若干特点,进而对其成功背后的原因作以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金岭 《欧洲研究》2012,(4):123-136,8
自2010年以来,文化多元主义在欧洲多个国家"被宣告"失败,深刻地反映了欧洲社会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厚此薄彼的态度——积极支持欧洲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却消极对待以移民群体为代表的非欧洲文化的存在;文化纠结是当代欧洲文化多元主义实践中的一种真实心态,折射出他们在国家与民族认同层面上的价值诉求;欧洲国家不应当仍旧把持"单一民族"国家的观念去治理和应对一个实际上已经"多民族化"的国家现实,"多元一体"应当成为未来国家与民族建构的指向。  相似文献   

19.
美国本土主义运动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小川 《美国研究》2004,18(3):99-125
美国本土主义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场以排外思想为理论根基 ,以反对天主教、犹太教、亚洲和拉丁美洲移民为主要任务 ,以一些兄弟会性质的组织为骨干 ,以维护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为主要目标的运动。这场运动断断续续存在多年 ,至今余波未尽。它从下层开始 ,逐渐波及到上层 ,是美国社会政治运动中的重要事件 ,也对美国政府政策的制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美国本土主义运动与移民问题紧密相连 ,与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还与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美国民族主义、美国主流宗教等问题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0.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的明治维新论,虽然各有特征,但是也有其共同的理念,他们都将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动力归结为豪杰之士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因素,并强调养成这些因素之土壤无不与汉学有关。而且他们看到的多是中日文化相同的方面,尤其是中国优越于日本的方面,因此对于效法、学习日本的制度、语言都充满自信。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偏向阻碍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也造成了在效法日本过程中出现了"拟之也弥似,而去之也弥远"的现象。今天的日本研究,应该仍然重视"同中求异",做到"诚求而善学",才能真正提升日本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