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而对于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的公诉案件,《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对于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的,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或者在必要的时候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项规定对维护被告人权利有着积极作用,但却忽视了当事人的另一方——被害人的诉讼权利。笔者认为,《刑事诉讼法》应规定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害人制度。一是体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对…  相似文献   

2.
3.
新《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将大幅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给法律援助工作带来重大的影响。其在第34条、第267条、第286条对法律援助工作作出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4.
从《律师法》修改谈《刑事诉讼法》之修改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对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2007年10月伤改通过了新的《律师法》,笔者从《律师法》修改的角度出发,针对其中与《刑事诉讼法》相关的条文,探讨《刑事诉讼法》中需要修改和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中鉴定制度修改完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问题,已成为刑诉法修改的热议之点。刑诉法修改中涉及司法鉴定的主要问题,有鉴定模式的选择、鉴定制度在刑诉法中的科学定位、鉴定人的法律地位与法律责任、"鉴定结论"的修改、精神病鉴定等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200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高级人民法院判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判处死刑的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监督的规定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权中起到重大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各地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此种变化,以维持刑事诉讼活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就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名称、省政府指定医院、鉴定人出庭的法律后果、鉴定人人身保障以及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协助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等方面作出了修改,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同时,由于修改的内容在前瞻性上不明显,有些重要的问题,如鉴定启动权、强制鉴定等没有涉及,仍需要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予以进一步完善与弥补。  相似文献   

9.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检察机关应当说明理由通知公安机关,这条并没有将没有规定将不捕理由告知被害人,这无疑是刑诉法的一大疏漏,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作出不捕决定时,也应将不捕理由告知被害人,主要理由是:  相似文献   

10.
刘方 《中国司法》2012,(7):109-112
刑事辩护、代理制度的完善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中国的刑事辩护、代理制度,特别是律师辩护制度,是在极其贫瘠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作为现代刑事诉讼基石之一的刑事辩护,中国传统的法制对此始终采取排斥和轻视的态度,在诉讼制度的建立和诉讼方式变革方面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自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对诉讼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图从根本上摈弃传统的纠问式诉讼,引进西方的控辩式诉讼,彻底改变由法官“大包大揽”的法庭审判体制,构建“三角形”的刑事诉讼格局。  相似文献   

11.
略论《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长永 《现代法学》2004,26(3):26-31
再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既是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实现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人权的程序保障、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民主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需要;在修改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结合我国国情之间的关系;修改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加强对追诉权力的控制、辩护权利的保护、保障公正审判的权利以及健全程序侵权的救济机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樊崇义 《法学杂志》2008,1(1):25-32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现行《刑事诉讼法》又出现了一些亟待修改完善的问题。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过程中要坚持理性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由以斗争哲学为指导转向以和谐哲学为指导;由国家本位转向国家、社会与个人本位并重;由一元化价值观转向多元化价值观;由权力治人转向权利保障;由有罪推定转向无罪推定;由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由客观真实转向法律真实;由重实体轻程序转向两者并重最终转向程序本位;由高压从重转向宽严相济;由国内优位转向国际优位。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次刑诉法修改着力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改革和完善。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界对刑诉法的修改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为帮助广大读者深入学习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本刊特邀几位专家学者就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一次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公开起诉书从学理和法制健全的角度来考虑,其合理性与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需要注意和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5.
秦石 《中国律师》2012,(4):18-21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根据各代表团对刑诉法修正案草案的审议意见,草案又先后做出了8项和5项修改,内容涵盖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权利;进一步明确非法证据排除条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申请不公开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讯问被告人等。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其中赞成2639票,反对160票,弃权57票。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5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题记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建林 《中国法律》2007,(5):9-10,60-63
一、《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背景 中国《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以後,已於1996年3月17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进行了一次修改。应当说,经过《刑事诉讼法》修改后迄今近10年的运作实践,现代刑事程序法治的观念、原则、制度的影响已经得到人们更普遍的认同;同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些重要的背景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必须认真考虑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立法机关从八个方面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再修改,其中对于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不限于"第四章辩护与代理"的范围,而涉及《刑事诉讼法》的诸多方面。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讲,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主要是围绕保障人权、完善刑事辩护制度、强化刑事辩护职能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8.
孙锐 《法学杂志》2012,(8):170-174
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重大转型都根源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和由此所导致的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转型,即从"国家、社会/个人"模式转向"国家/社会、个人"模式,其实质是从国家本位主义转向社会本位主义和人本主义。中国社会的这一转型导致了刑事诉讼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构造观和刑事证明理论的变迁,而这些观念和理论的变迁又反映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  相似文献   

19.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这是此次刑诉法修改的新规定。举证责任事关刑事诉讼各方证据责任的分配及诉讼利益,对此应予充分重视并正确把握。一、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法谚曰:"证明责任乃诉讼的脊梁",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理论都是刑事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就学界研究现状来看,关于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存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反腐败领域的第一个重要公约,加入和实施该公约对于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和反腐败斗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该公约的基本精神是“强化严惩犯罪的力度,保障正当程序的底线”。我们应当以此次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契机,适时调整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与公约的要求相适应,以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更趋于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