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勇  王方顺 《山东审判》2004,20(6):43-45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 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 定。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中国农民人 口数量大,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问题。农民犯罪 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农民 犯罪率不降低,刑事案件就会大量存在,分析农民犯罪 问题迫在眉睫,探索扼制农民犯罪的对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对中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第一案,铜版纸案的争议之一就是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本文比较了参与本案的中美双方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同观点,并在比较乔治城钢铁案和铜版纸案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看法,进一步分析了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最后对本案例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传统国际法上引渡原则的突破大大提高了缔约国之间成功引渡腐败犯罪分子的可能性,但在死刑犯的引渡问题上却只字未提。在"死刑犯不引渡"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的今天,中国在"贪官"引渡问题上的出现了困境——存在死刑刑罚与"死刑犯不引渡"原则之间的矛盾。本文拟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治本之策,废除我国刑法中关于对贪利型犯罪适用死刑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姚建宗 《河北法学》2007,25(1):166-171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从学术层面对法学的世纪回顾与前瞻做了极大的推进.然而,在中国法律哲学的意义上,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而是"中国法学从何处来"以及"中国法学现在怎么样";不在于"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而关键在于"如何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5.
发轫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当代中国行政法学,因将自身建构在公民权与行政权对立关系这一错误根基之上,而在面对现代行政实务时捉襟见肘。本文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类型化视角反思中国行政法学政治背景,呼吁中国行政法学应建立在一个公民权与行政权良性沟通、交流、协商的平台上。置身于此平台之上、不囿圜于"法学上之方法"的藩篱、脱身于西方现代化范式之囹圄的"和谐行政法"为中国行政法学塑造了一种自我意识,并借对中国当代行政法学价值的准确定位、深厚的中国问题意识以及一条"从中国问题出发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的路径,而结束中国行政法学历时已久的漂泊之旅,解救其于社会转型期的一场整体性危机。  相似文献   

6.
欧阳竹筠 《法学》2012,(8):44-50
从历史的角度看,计划生育政策贯彻过程中强制流产所存在的忽视胎儿与母亲的权益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在强制流产问题上的刑事政策,过去30年我国实践的是"强制流产无罪论"。关于"强制引产"事件的处理模式,在逻辑上存在多种可能性:"奖励"模式、"行政违法但不犯罪"模式、构成"轻罪"的模式、构成对胎儿的故意杀人罪的重罪模式。"奖励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发展形势,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在中国现有的社会形态与环境下,对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强制流产行为,司法上入罪抑或立法上入罪的时机与务件尚未成熟,宜采用"行政违法但不犯罪"的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如果"三农"问题不解决,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蓝图将成一纸空文。而诸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是一项非常现实和迫切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身份”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法治理论反对基于身份而衍生的特权,并不完全反对对"身份"的追求。由于当代中国法理学对身份问题研究误解了梅因关于法治是"从身份到契约"运动的思想,因而对基于"身份"的法理学意义有不正确的认识,在"身份"问题上出现了焦虑症状以后,仍不能正视"身份"问题的重要性。中国法理学还没有自身的独立性,没有做出独特的理论贡献,以至于出现了这种"身份"的焦虑。要想提升法理学的学科地位,需要认真研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以法律方法论塑造法理学的实用性,使法律话语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9.
5年前,中国几乎听不到"反就业歧视"这个词.但这并不等于歧视不存在. "蒋滔身高案"、"周一超杀死人事劳动局工作人员案"、"张先著反乙肝歧视案"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案件,让很多学者关注并研究中国的"就业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人以经济独立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但如今中国出现了NEET族,也称为"傍老族""、啃老族",即年轻不就业族。他们主动或者被动放弃了谋生意欲,长期寄居在亲人的屋檐下,"长大不成人"是这些"成年孩子"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种种迹象表明,这类"新失业群体"已经超过了"老失业群体",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新型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分析中国目前存在的NEET族的现状出发来探讨这类群体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面临不同层面的理论分歧,其中分权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理论冲突,集中反映了中国宪政建设中不同制度发展方向的理论选择。然而,宪政建设中的实践问题既不可能等待理论上的冲突尘埃落定,也无法完全涵盖于上述理论冲突中。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面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下的控权机制问题、宪法基本权利的法律化问题、新媒体时代的"权利-权力"关系问题、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度化问题以及宽容的宪政文化的养成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超出了纯粹的理论选择问题。不应以理论上的所谓"冲突"取代对宪政制度具体问题的关注,应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宪政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杜晶 《研究生法学》2007,22(2):70-79
人格权问题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民法学界探讨最热烈的问题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人权运动的蓬勃发展,民法领域也因应发生了所谓的"人格正在向财产夺回桂冠"之现象;更因为我国民法典制定在即,使得许多潜伏在中国民法理论中关于人格权的困惑通通显露了出来。倘若不解释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就无法解决民法典中的具体制度设定问题,例如,人格权是不是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我国应否承认"一般人格权"、法人是否享有人格权等等。本文试图回答的正是上述困惑中"法人应否享有人格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只言片语     
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盲井》导演揭秘近年为何矿难不止的背后根源时认为,原因在于部分人对生命的漠视。在"水"的问题上,中国已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禅宗对修行过程的探讨,还是现代心理学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研究,都承认突发的创造性顿悟的存在,但对顿悟过程是否为获得心理解脱或问题解决所必须这一问题,心理学的顿悟理论并未给出清楚的解答。中国古代佛学理论家竺道生提出的"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的思想则断言顿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可能被分步逐步接近,只有通过顿悟跃迁才能达成,这一顿悟"不可或缺假设"为心理学的顿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对行政法发展的"范式转换论"之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式转换论"研究方法的缺陷是:将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范式"方法用来分析中国行政法发展的理论问题,将行政法发展视为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它提出行政法的基本问题应以问题为定向,以公共利益为主导.行政法学研究应以公共利益为分析视角等观点是不符合行政法历史和现实发展趋势的.它仅仅对行政法本体论方面做些转变,就认为中国行政法体系实现了从国家行政范式向公共行政范式转换,显得过于草率和仓促.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前的中国正行走在工业社会转型的征途上,改革开放三十年间财富积累大幅增长,聚集的社会风险也同比例上升。社会问题的核心既是财富分配也是风险分担,普通民众对社会政策的担忧突出体现为"不平等"、"不安全"的观感。从世界百年来的经验看,社会保障制度起着化解经济危机、熨平社会褶皱的重要作用,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在历史的风陵渡口徘徊,机遇和挑战同行。目前,有关养老金入市问题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在期待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能保值增值,期  相似文献   

17.
5年前,中国几乎听不到"反就业歧视"这个词. 但这并不等于歧视不存在. "蒋滔身高案"、"周一超杀死人事劳动局工作人员案"、"张先著反乙肝歧视案"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案件,让很多学者关注并研究中国的"就业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目前的法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完全形成了"此案"与"彼岸"的两个世界.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存在缺乏资料的问题,而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证据法学问题的方法.对于证据立法运动、法律移植运动和思辨法学,我们要反思和辨证看待.证据法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关注中国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必须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三是必须从经验和教训的角度出发,发现中国存在的深层问题和制度问题,总结出深层的结构,上升到概念化,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曾有过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然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共产党深度地实践,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似乎并没有结束。实践证明,只要把"问题"与"主义"割裂开来,片面坚持"主义"的普遍性和纯洁性,就会把中国革命引入歧途。只有把"问题"与"主义"相结合,用"问题"发展"主义",用"主义"指导"问题"的解决,才会使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20.
贺小勇 《法学》2012,(6):59-66
"中国原材料案"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均裁决中国不得援引GATT第20条作为违反"议定书"第11.3条的抗辩,国内实务界和理论界对此普遍持批评态度和担忧情绪。其实,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关于GATT第20条是否适用"议定书"第11.3条的裁决符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所规定的条约解释规则。该案有关GATT第20条不适用"议定书"第11.3条的裁决对将来涉"议定书"争端的负面影响不大,因为除极个别承诺外,"议定书"中绝大部分条款都通过纳入的方式可援引GATT第20条。该案中更应深入思考的法律问题是,假设中国有权援引GATT第20条,中国采取的资源出口限制措施为何不被专家组认定为是"与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中国宜以该案败诉为契机,采取既符合WTO规则同时又能真正有效保护国内资源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