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实守信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6,(6):31-31,3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人生在世,“必诚必信”。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鄙弃虚伪,实事求是;守信是指恪守信约,履行诺言,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这既是社会公德对人们处事待人的要求,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诚实守信,故有“诚实贵于珠宝,守信乃人民之珍”的谚语流传。  相似文献   

2.
张景方 《学习月刊》2014,(10):123-124
"诚"就是真诚、诚实,"信"就是守承诺、讲信用,"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守诺践约。公务员诚信主要是指公务员在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责时,在行使行政权力和执行相关政策制度时真诚不欺、践诺守信。一、基层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的重大社会价值1、基层公务员诚信体系建设是直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诚实守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是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就是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做到诚实守信就是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相似文献   

4.
邓烈武 《学习月刊》2009,(16):100-102
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是要诚实、诚恳、有信、守信、本分、实在、讲规矩、守道义、不惹是生非、不违法乱纪。从诚信的本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诸如诚恳待人、言而有信、忠诚老实、诚实守信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含有一份美好.给人以向上的精神。相反,如果做人浸透着油滑、虚假、奸诈,社会上充斥着投机取巧、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为官从政者把宗旨责任、党纪国法丢在九霄云外.大搞以权谋私、贪污腐败.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李夏 《求实》2004,(Z3)
信用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合理期待或信赖关系 ,它存在于人们的交往行为之中。市场的公正、市场的效率、市场的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权益 ,都需要信用的支持和保障。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 ,这是现代工业文明和绿色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流传着一句话“诚实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也有人形象地比喻商海无涯“信”作舟。没有信用 ,便没有秩序 ;没有信用 ,也没有交换 ;没有信用 ,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讲信用、守信义、重信誉”是中华…  相似文献   

6.
钟利民 《求实》2003,(12):62-63
诚实守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人们的交往等 ,都必须倡导和遵循诚实守信。尤其是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新时期要努力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执政者的政治信誉 ,加强国家的法制信誉 ,要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与法律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7.
周宁 《共产党人》2006,(11):27-28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无论是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还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尊崇的“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童叟无欺”、“言必信、行必果”等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训,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说明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强调“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于结合时代精神弘扬传统美德,结合以德治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都有新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干部诚信体系是指教育、监督、考核、保障干部诚实守信的一系列系统机制构成的整体。干部诚信是政务诚信建设的基础核心,推进干部诚信体系建设关键要建立“四大体系”,即干部诚信教育体系、监督体系、考评体系和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申杰平 《柳州党史》2002,(4):34-35,42
近年来,关于诚信的话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呼唤诚信”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诚信的渴求。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要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讲诚信:  相似文献   

10.
诚实守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是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做到诚实守信就是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做到诚实守信就是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相似文献   

11.
倪洋军 《党课》2013,(12):66-67
做人要有人品,为政要有政德。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人之根本,更是为政之要义。其中,诚实守信,乃做人之本和底线,更是对主政者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所强调的,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国务院做出的决定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决不能搞变通,各级都要加大督查力度,没有做刮的要问责,不能当无所作为的“太平官”。这是大国政府的高度政治清醒和责任担当,同时也在提醒主政者,必须始终恪守“诚实守信”的底线。  相似文献   

12.
近日,读到一则反映江苏阜宁县委书记沈德林面对全县两万多封人民来信每信必阅,对群众的意见每信必批、每信必处,与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感人事迹,感慨颇多。沈德林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具有特别意义的条幅———“为官最怕人民不满意”,这与那些舞文弄墨、附庸风雅的“官...  相似文献   

13.
诚信与三个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概括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突出了“诚信”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又对道德建设作了“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新概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这是在新形势下对道德建设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唐剑锋 《实践》2008,(2):55-56
政府的信誉,可以靠权威建立。但是,用权威建立起来的政府信誉是脆弱的,像“墙上的芦苇”一样,没有群众基础。一个取信于民的政府,一个置身于民众中间的政府,所依靠的决不是权威,而是诚实守信。而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公信度高的政府,才能让群众“信得过”。  相似文献   

15.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原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诚实守信教育应从学校抓起,从基础抓起。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其次是要教育学生诚实学习、诚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诚信教育:高校德育的基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可见,诚实守信作为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高校德育的基点。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大力抓好大学生的诚信…  相似文献   

17.
孟艳 《奋斗》2005,(6):39-39,41
“德,国家之基也”。以德治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而守诚信,又是构建道德体系之基。因此.诚实守信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人做事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没有诚信的社会是道德匮乏的社会.是秩序混乱可怕和危险的毫无生机可言的社会。同时诚实守信与否也是衡量个人、企业、地区、国家和民族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中,也必须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道德规范体系,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在规范正常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才能与WTO相接轨,融入世界经济活动体系之中。然而,近些年来媒体屡屡传出众多道德失衡的诸种信息,而这些表现,都与不讲诚信,不讲信用有关。“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因此,重构诚信美德,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青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认识当前诚信建设面临的形势,切实加强诚信建设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信于他人。中华民族素有“君子一诺,重于泰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古训,这种诚实守信的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20.
湍水石 《奋斗》2012,(4):62-63
诚实守信是“无用的别称”?上海市社科院最近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吃亏。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做过的另一项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时,过于强调实惠实用,导致道德界限的模糊不清。在对待考试作弊的问题上,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能考得好成绩就可以”或“无所谓”,23.8%的学生承认“如果其他人作弊,我可能也会跟着作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