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世纪之交日益临近之时,“知识经济”时代向我们走来,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知识经济”时代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知识和经济问题有很丰富的论述,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从马克思的“技术手稿”到知识经济作些介绍,以便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境遇可谓一波三折。曾经有过“造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感叹与失落;曾经有过怀揣文凭闯天下的彷徨与求索;曾经有过“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激动与振奋;也曾经有过下海从商创办企业的成功与硕果。而今.他们终于踏进了知识经济时代,有胆有识者的高科技创业成为知识经济时空中令人耳目全新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谈孙权的守成与创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孙权的守成与创业黄忠晶孙策临终时把他和父亲开创的江东基业交给弟弟孙权,并说:“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历来论者或以为“知弟莫如兄”,孙权擅长守成而创业能力较弱,由此似乎形成定论。而小说《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4.
论知识经济与图书馆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元斌 《求实》2000,(5):26-27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 ,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审视、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 ,使之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是十分必要的。一、图书馆信息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与作用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 ,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消费 )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和掌握知识 ,将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 ,图书馆信息服务所担负的生产、汇集和传…  相似文献   

5.
善用贤者     
据说,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个卑微的泗水亭长,最终却打败了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谈及“得天下”的原因,他说全靠自己用了几个贤者:“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原也不过“穷光蛋”一个,但靠着过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时代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生产力 ,科学技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中的“主导力量”。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 ,中国共产党人要站在时代的前头 ,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就要首先代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必须具备科学意识 ,培养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儒家和谐论有三个重点:(1)强调“和”与“人和”及“和谐”的极端重要性:一是强调“和”是礼的重要体现,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学而》)。二是把“和”看作是天下之正道,“和者,天地之正道也”,所以为人处世都要讲究“贵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子路》)。三是强调“和”是最高的德性,“德莫大于和[”2](《循天之道》)。四是强调“人和”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公孙丑下》)。(2)提出中庸是实现和谐的方法。中庸也可叫中行、中道,其含义有三:一是要求人们在待人…  相似文献   

8.
1988年,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这个论断是对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林伟 《党课》2020,(2):82-83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美德。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得失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所说的“吾不如”,印证的就是这一美德。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并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这里提到了知识...  相似文献   

11.
最近,江泽民同志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作序,号召全党各级干部“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这一重大举措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呼唤,中国发展的需要,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各级干部学好现代科技知识,应该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在当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因素,而且指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强国富民之路.这一思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紧密地联系中国实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是指导我们了解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认识中国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大凡领导同志,都知道人才的重要,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是用人之长易,容人之短难,以至于因为一些人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而被埋没,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是唯才是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古往今来开明领导者的一个重要管理思想。唐代陆贽说:“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刘邦出身低微,文才武略平平,却能灭秦挫项,一统天下,原因何在?他自己回答说:“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的出现,昭示着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资源的创造、配置和消费为最主要因素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生产资源中传统的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凸现出其非凡的价值,人才资源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体系,且有主次之分。从互动视角看,明清朝贡体制下的“天下—中国—四夷”叙事模式,既承之传统又与世推移,其间蕴含国家意识的“中外”话语与以“天下共主”自居的“华夷”话语彼此消长,地理中国、疆域中国的意识亦通过与朝鲜、安南的边界交涉和勘界划界而日益凸显。至乾隆中叶,随着清朝疆域的基本固定,以往文化上的华夷分界遂让位于地理界限相对明确的中外分界。不仅如此,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意识里,是否对外用兵以对朝贡国行匡危扶倾的君臣道义,又不得不面临义理与时势的调和问题。明清两朝均曾以“兴灭继绝”为由出兵安南,不过与明朝相比,清朝在理念上有从“兴灭继绝”转变为天命论的话语逻辑,以使义理与时势若合符节。值得玩味的是,在东亚文化圈中,朝鲜、越南等国的中华认同亦包括源自超越了国家的天下意识,这是西方近代的民族国家话语所难以阐释的。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官场,“县官不如现管”。包括办理文书的小吏(即胥吏或吏胥)、差役及其他办事人员在内的吏,是编制外的、数量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编制内官员的庞大群体。表面上,他们地位卑贱有如奴仆,实际上是衙门实权的掌控者。宋人叶适惊叹:官场成了“公人世界”,即衙役们的天下。清代顾炎武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百官者虚名,而柄困者吏胥也!”清代郭嵩焘甚至说,本朝“与胥吏共天下”。  相似文献   

16.
《新湘评论》2008,(2):42-42
我们的先贤对于软实力的体会和运用,不乏真知灼见。老子《道德经》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贤,无有入无间。”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个论述,阐释了以“至弱”支撑“至坚”可以驰骋天下的威力,以及弱可胜强、柔能克刚的哲理。  相似文献   

17.
《学习导报》2008,(2):42-42
我们的先贤对于软实力的体会和运用,不乏真知灼见。老子《道德经》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贤,无有入无间。”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个论述,阐释了以“至弱”支撑“至坚”可以驰骋天下的威力,以及弱可胜强、柔能克刚的哲理。  相似文献   

18.
雄奇险峻的三峡夔门天下闻名,古人早有“夔门天下雄,剑阁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美誉,而作为这四大奇景之首的夔门,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为什么夔门有“夔门天下雄”的至高美誉呢?这纷繁复杂的“夔”字有着怎样的含义?你能想到早在1000多年前,夔门就有“长江大桥”了吗?夔门中又隐藏着哪些神秘奇特、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大学原创力,指大学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表现出来的原始性创造能力。大学原创力包括:不断推陈出新的学术生产力、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的求知内驱力和兼容天下的文化包容力。大学原创力的实现,需要确立“学术自由”的大学制度原则,需要生成“为知识而知识”的大学精神,需要培育“宽容”的大学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无形资本、知识资本和虚拟资本是三个不同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应该改称“知识经济时代”为“无形资产时代” ,因为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资产是无形资产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超额收益性 ,只有成为无形资产的知识才能为所有者带来较高的收益。与此相对应 ,无形资产时代的主要资本形式应该是无形资本 ,而不是虚拟资本或者其他。这种称谓上的改变符合学术研究进行逻辑推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