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10月5日美国等12国经贸部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TPP协议达成,长时间以来学术界热议的TPP协议最终尘埃落定。TPP旨在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21世纪自由贸易协定样本",其最终落实必将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并对中国推动的亚洲区域合作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推动TPP的战略意图也值得深思。如何对冲TPP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的应对之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陆伟 《外交评论》2014,(5):39-61
自民主党野田内阁提出"机动防卫力量"的构想以来,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日本战略决策层展开了一系列规划和部署。截至2013年12月,第二次安倍内阁一并发出包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在内的"安保三箭",并正式将上述概念升格为"联合机动防卫力量",一种新的军事战略初步构建完成。日本此次新确立的军事战略涵盖了从军事理论、指导原则、战略目标到军力结构、兵力部署、作战样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国家层面上对其安全战略、法律制度规范和国内动员体制产生了一连串重大影响,从而推动日本战略文化偏好向进攻性现实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3.
与多边贸易合作组织和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同,TPP具有明确的贸易边界及政治针对性。作为一个体系闭合的贸易协定,TPP势必会冲击亚太地区现有的贸易格局,进而带动全球要素的域内集中和循环,形成波及整个亚太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我国是一个开放的域外贸易大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外贸依赖程度比较高,如何应对TPP的负外部性效应已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我国产业安全的视角,以贸易和资本的转移效应为切入点,结合TPP、TISA与WTO的比较分析,研究TPP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对构建新一代高标准环境政策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乃至经济发展带来的负效应不容小视。其高标准的环境政策对我国有较强的不适应性。"适度环境标准"是针对TPP环境压力提出的一个应对策略,它是在加入TPP背景下的一种折衷性或均衡性的制度安排,即在制定环境与贸易政策时,通过环境规制与贸易增长的"U"型曲线模型的变化规律,适度考虑和兼顾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分阶段制定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规制政策。"适度环境标准"实施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寻找"U"型拐点以确定我国的现状,二是对国内的经济和环境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三是通过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增强两大阵营相向而行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亚投行"系中国倡议的首个政府间、区域性的多边金融法人机构,是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环节,亦是中国突破已达成的TPP贸易区壁垒的重要着力点。"亚投行"将重点服务于亚洲区域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助益亚洲区域贸易、融投资规则的一体化发展。与TPP完善的投融资规则相较,"亚投行"需要完善内部治理规则,建构"贷款投资保险机制"、"贷款争端解决机制"等融投资治理框架,以应对TPP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徐家驹 《外交评论》2011,28(3):111-119
最近,日本政府几次三番表示要加入TPP,并将其喻为第三次开国。其背景是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至今仍然无法摆脱低迷状态,而同处东亚的中国发展势头强劲,韩国在自由贸易方面已经走在前面,另一个贸易伙伴美国则已经开始了加盟TPP的谈判。民主党政府认识到要重振日本就必须"开国",而开国的前提是必须对农业尤其是高米价政策进行彻底改革。但是,日本战后以来持续多年的农业政策有其深刻背景,改革阻力极大,再加上大地震的影响,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  相似文献   

7.
"亚投行"系中国倡议的首个政府间、区域性的多边金融法人机构,是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环节,亦是中国突破已达成的TPP贸易区壁垒的重要着力点。"亚投行"将重点服务于亚洲区域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助益亚洲区域贸易、融投资规则的一体化发展。与TPP完善的投融资规则相较,"亚投行"需要完善内部治理规则,建构"贷款投资保险机制"、"贷款争端解决机制"等融投资治理框架,以应对TPP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呈现一种"多框架并存、竞争性合作"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美国力推TPP以介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二是港澳台进一步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对此,中国需冷静应对TPP,同时积极促成东亚"10+X"框架下的贸易自由化,并积极联合港澳台,共同谋求建立"大中华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减缓美国金融风暴不断升级使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的贸易战略调整凸显必要和迫切。这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贸易战略调整和转型应该摒弃出口至上导向,将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战略让位于贸易平衡战略,选择多元化的贸易战略。既要正视我国的国情和眼前的各种问题,重视进口和国内市场及需求的作用,实行出口、进口和内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缓解目前的贸易摩擦态势,改变中国贸易不平衡的状况,又要正确把握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贸易战略的前瞻性、整合性。  相似文献   

10.
尽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是太平洋国家间的一项着力于经济事务的议题,但它自然地具有一定的政治向度。美国参加TPP后掌握其主导权,逐渐使之显现出了政治化的趋势,成为配合美国近期战略调整的工具。这对中国在东亚的政治和安全地位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挤压中国在东亚乃至亚太的正当利益和正常战略空间。虽然存在政治化的需求,但在政治向度上的进一步深化使TPP面临着许多困难。尽管中国是否参与尚在未定之天,但中国在现阶段对TPP应积极关注、冷静应对、适当作为。  相似文献   

11.
TPP协定的面世推动了全球经贸规则的新一轮博弈。在争端解决领域,新生的TPP常规争端机制实现了若干突破与创新。它们既弥合了现行WTO争端机制的不足,也推动了当前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纵深发展,更为当下中国方兴未艾的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由沿袭已久的“贸易立国”转向“海外投资立国”。在这一新的总体战略指导下 ,为了更好地同美欧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进行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 ,日本跨国公司采取了具有特色的海外经营战略 ,本文就日本跨国经营战略中颇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战略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积极扮演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有效参与东亚的功能性合作,是战后日本东亚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对外政策工具的视角出发,对日本在东亚地区供给区域性公共产品和参与功能性合作的历史背景与战略考量进行简要梳理,从战后国际环境和日本国内经济社会变迁中追根溯源,分析其动机、资源和手段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在特定的战略制约下,创造性地利用已有资源,从而在既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和外交存在感,这既是吉田路线以降诸多日本外交战略倡议和政策主张的基本内核和共通之处,也是指导战后日本在东亚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和参与功能性合作的战略初衷.在实践中,日本通过国内“善治”经验的外化、新的安全理念和治理理念从国内到区域层次的映射与推广以及官民并举、多元行为主体协同参与等方式,在地缘政治制约、历史心理牵绊下较为有效地开拓了战略空间,改善了双边认知,增强了地区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南中国海政策: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传剑 《外交评论》2011,28(3):100-110
日本对于南中国海扼其海上生命线的战略认知自形成之日起便内在地体现出某种连续性,并事实上主导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选择。冷战后,日本积极谋求在该地区扩大政治影响、拓展经济参与、强化军事介入的活动虽然更多还是冠以美日同盟的名义,但其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日渐彰显,不仅严重影响了相关事态的发展,而且必定会对该地区现存的战略结构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16.
以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和确保国际竞争力等三大内容为目的的国家出口战略是奥巴马政府应对高失业和高贸易赤字等国内、国际经济与政治问题挑战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美国又一次新的应用,其实质是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前景并不乐观。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意义重大,中国政府也发布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美国经验可以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作为"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时刻关注着此问题。国内学术界也对日本与"一带一路"的相关问题多有关注,成果迭出,如日本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认知、分析与反应,"一带一路"战略与日本相关战略的比较,日本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或启示等几方面,通过梳理总结日本与"一带一路"的相关问题研究,也能从外国更好地全面把握"一带一路"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吴怀中 《外交评论》2014,(3):83-106
2012年9月以来,随着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升温及僵持,两国之间爆发了持续的国际舆论斗争。日本根据形势调整对策,开始力促以国际舆论动员为核心的公共外交活动,意图在领土问题上形成对中国的话语主导权及软实力优势。日本对策转换由短期策略、长期博弈、宏观战略的三个需求共同促成。为有效推动国际舆论动员,日本还在构建政治统筹、官僚负责、官民协同的机制基础上,以"西化站位"优势构建传播策略与话语体系。在进行舆论动员时,日本以外交与媒体为两大路径,在具体方法上则呈现利用国际多边场合演说、政治游说及公关行动、西方主流媒体、网络和动漫等新媒体、驻外机构现场公关的多维立体特征。由于缺失正义和公理,日本的国际舆论动员及外宣攻势难以左右大局,但其某些具体做法以及所产生的国际影响,仍需中方关注并加以切实应对。  相似文献   

19.
如何有效平衡经济内外循环的关系,始终贯穿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在外循环方面,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日本积极推动出口贸易与经济国际化,完成工业化后则着力实施产业链海外布局与对外经济战略;在内循环方面,日本推动经济秩序的重建及产业升级转型,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结构性问题愈发突出。日本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时,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单循环”的误区,国内国际循环无法形成有效衔接,经济增长陷入长期低迷。日本经济双循环体系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热潮带动了多边投资立法的兴盛,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年努力制定的MAI草案就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由化性质的多边投资条约。尽管MAI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给后续的投资谈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在亚太地区迅速推进,其涵盖内容之广,谈判程度之复杂,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立足于MAI谈判的经验教训,重点剖析MAI草案与TPP投资核心规则的异同,通过总结TPP谈判成功的经验,以期对中国应对TPP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