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社会谣言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即有社会影响的社会的或自然的现象所产生的谣言。它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国际政治斗争、国内社会变革和人们认知判断能力、信息道德水准以及信息管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入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又出现了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蛊惑性强,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的特点,对社会的危害性进一步加大。因此,在信息时代,必须从政府的信息能力建设、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和创建和谐通畅的社会空间入手,加强对社会谣言的管控。  相似文献   

2.
谣言是一种非官方的信息来源,是公众就重要而模糊的社会议题进行互动的产物,能够产生真实的效果。在杭州“5·10事件”中,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是社会矛盾凸显期这一结构性因素、环境保护这一重要的社会议题和相关信息的缺乏三个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谣言在这次社会冲突中发挥着促进社会成员的意识觉醒和合法性撤销,刺激社会冲突升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博独特的传播特点为公众带来了新的网络生活方式,改变着信息传播模式和公众的媒体习惯,但借助微博平台散布、传播谣言等问题也给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造成了新影响、提出了新挑战。针对微博的信息获取、内容发表、功能效用等方面的时代化特点,结合当前微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立法、管理、行业自律、网络阵地、舆情引导等方面加强微博平台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忧虑,公众对社会管理者和权力掌控者的质疑是正当且永恒的。谣言生于人们的忧虑与关切,加速传播并泛滥于言论不自由,信息渠道不畅通所造成的信息匮乏情境中。谣言的治理,涉及到政府、社会和公民三个维度,具体言之,言论权利有充分法制保障、政府公信力昭彰、信息传播渠道畅通和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是谣言治理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6.
社会冲突视阈下的谣言行动逻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而谣言作为一种借助于非大众传播媒介的集体行动,它与社会冲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社会冲突的发生几乎都可以看到谣言伴随左右,它是社会冲突的前奏曲、导火线、催化剂,它伴随社会冲突的终止而销声匿迹。事实真相、信息公开、相互信任和公众理性是预防和扑灭谣言的"神奇秘方"。  相似文献   

7.
谣言盛行,每每催生或伴生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是为风险社会中的谣言风险。在某种意义上,谣言成为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谣言具有"社群共享"性质和"非理性"的一面,但是谣言也反映着社会精神状态,是一种表面扭曲但是底层真实的民意表达。近年来,高风险的领域也正是谣言的多发地带,这一契合性体现出大众对风险的感知和不安情绪。风险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媒介化特点使谣言的传播形态有所改变,为公共治理设置了难度和挑战。"辟谣"只是应急机制,积极培养公众对于谣言的"理性的怀疑意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往往引起谣言,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形式,网络属性使其与现实谣言具有明显的差异。网络谣言在公共危机中增加社会恐慌、社会压力,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也易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在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具有生成、传播以及消亡机制。为了防控网络谣言的产生,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立法、提高公民理性认知和加强网络谣言研究。  相似文献   

9.
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产生、影响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往往伴随着谣言的大量滋生和迅速蔓延。谣言的恶性蔓延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政府的信息传播和可信度大大降低,容易煽动易冲动的人群,引发其他事件甚至大型群体性事件。谣言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正式官方信息的缺位。因此,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控制主要在政府。政府对媒体的理性引导,一是要尽量做到“第一时间”的信息传递,二是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以防媒体对信息自行夸大或歪曲。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使得网络谣言经常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使个人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而且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完善政府治理机制迫在眉睫。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包括最初形成、初次传播、定型和终结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谣言受众的行为趋同机制和内容渐变机制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的两个核心机制。相应地,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谣言产生前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传播过程中的阻断机制以及终结后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问题频发的体制性根源在于社会控制型的管理体制。追求社会的静态稳定不仅不可能,而且客观上积压了问题,激化了矛盾,不当的社会控制机制破坏了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错位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导致了与民争利,僵化的职责同构的组织体制严重弱化了应急管理能力,碎片化的社会结构状况从根本上削蚀了社会的理性基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顶层设计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公共治理的社会管理模式,将管理目标重设为动态稳定,将管理理念更新为公共治理,将政府角色转换为公共服务,将央地关系调整为地方治理,将社会建设为组织化社会。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着力点在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基层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以及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治理即善治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运用善治基本要素对出现在温岭的民主恳谈这种治理型模式加以剖析,提出政府需“投资”社会资本,要提高社会信任度、增强互惠规范、扩大参与网络以完善民主恳谈,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与政府社会管理实践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成果直接作用于社会管理实践;另一方面,社会管理活动不断实现对技术因素的协调与控制。电子政务对于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效果、加强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协调与引导、促进不同区域平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社会管理理念远未形成、公众缺乏社会参与意识、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亟待提高、社会管理体制尚待完善等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我国社会管理的发展现状、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弱化等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信力反映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打造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提高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证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切实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不断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地方利益冲突已是我国社会矛盾的一大焦点。建设好地方服务型政府,有效化解地方利益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理性选择,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要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面临诸多困境:"服务为民"理念缺失;公共服务市场化滞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政府部门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不协调;政府绩效管理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重塑"公民本位"、"服务为民"服务理念;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升地方政府服务供给水平;健全公民有序参与机制,防止公共权力异化;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实现"政府本位"回归"社会本位";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建立地方服务型机关等是建设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7.
从词源学角度看,社会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管理职能,其核心是公权力的运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公共利益。故而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公权力的运用,当属于公法领域的问题,而进一步从权力的属性角度分析,社会管理实质上更多地属于行政权的运用问题,故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应当接受法律的统制。换言之,必须坚守法治主义精神,应先通过法定程序对既有法律作出修改,尔后再行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18.
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完备的社会沟通机制在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全社会资源、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统一行动、化解和消除认知冲突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社会沟通有利于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有利于排除谣言、流言等不利因素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战胜危机的信心等,为公共危机管理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稳定历来就是执政者和普通百姓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稳定问题理所当然备受关注。但是,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如何创造出一种对社会稳定的测量方法,能够在社会将要失稳之前就超前预警和预控社会的政治局面?这无疑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重大课题。对此,采用系统动态分析的方法和社会指标技术,建立一套能够对社会稳定的程度进行计量的工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对于国家各级政府完善社会预警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增强了动态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丰富了信息收集的手段渠道,完善了社会治安前端管理,延缓了警力投放压力,更是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公安机关要积极探索创新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建设应用对策,规范系统运作模式,科学整合资源,完善应用工作机制,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