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魁 《求贤》2007,(12):45-45
时时如意、事事如意,作为一种愿望可以理解。但现实生活却是不如意者常常十之八九。  相似文献   

2.
原谅三个人     
覃道 《求贤》2010,(4):28-28
人的一生至少要用宽容心原谅三个人。你必须原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完美,人都有犯错和所不能及的事,也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可。当你长久沉浸于自责之中时,人生会变得悲观,同样的错误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在你的人生中出现得更加频繁,所以你要时常保持微笑.宽容自己。  相似文献   

3.
李实 《奋斗》2005,(8):56-56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十常八九”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4.
《党建》2001,(5)
老百姓在解决温饱之后,都希望精神生活过得充实、愉快,但正如一位先哲所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顺心事百之一二。”因此,让群众舒心,便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区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入社区。社区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基地,也成为人们精神的栖息地。离退休人员心态的调整、下岗人员困难的倾诉、家庭矛盾的化解、人际关系中不愉快的排遣……都需要我们社区工作者挂在心上,努力做好。这是新形势下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上海市静安区的舒心工程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就是因…  相似文献   

5.
笑对人生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面对苦辣酸甜的人生,自我调整好心态,以务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笑对人生,是切合实际的,也是有益于自我的。人的一生中,工作是为了生  相似文献   

6.
浮生若茶     
《党课》2006,(2):94-94
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高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释圆静静听完年轻人的叹息与絮叨,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得意与失意也是人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对待得意与失意,是每一个人都面临,也需要正确解决的人生课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得意与失意的关系。得意与失意是对立的,也  相似文献   

8.
《党建》2008,(10)
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漂亮的白雪公主自然有其漂亮面庞的如意,却也有后母的嫉妒、被追杀以及毒梳子和毒苹果等等的不如意;不漂  相似文献   

9.
人生中遇到忧愁、烦恼等不如意的事,是常有的。如让不如意的事在脑子里塞得满满的,就会失去心理平衡,时间长了,就会积郁成疾,百病缠身。因此,在生活中要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0.
悲观容易,乐观难。人生一世,悲观的情绪笼罩着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战胜悲观情绪,用开朗、乐观的情绪支配自己的生命,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别有一番洞天。征服自己的悲观情绪便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困难之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经说过:"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观。"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忧愁中,只能使不如意变得更加不  相似文献   

11.
项平 《新湘评论》2008,(3):63-63
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可是,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从“哲学在于求好”的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更高的概括性。从这个观点看,他说,求“最后一般规律”乃是科学的事,“超越规律,注重人的精神价值,才是哲学的事”。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他指出:“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注重,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  相似文献   

12.
项平 《学习导报》2008,(3):63-63
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可是,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从“哲学在于求好”的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更高的概括性。从这个观点看,他说,求“最后一般规律”乃是科学的事,“超越规律,注重人的精神价值,才是哲学的事”。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他指出:“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注重,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确,我们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失意的事。士子落第、将军被俘、后妃失宠、寡妇丧子,是古人常说的四大失意事。齐梁文人钟嵘意犹未尽,又补充两条: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即屈原去国与昭君出塞。王安石最后归纳说:“人生失意无南北。”  相似文献   

14.
宋志坚 《唯实》2013,(4):95-95
一 有一个叫“知道分子”的称谓开始时髦,连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也跟着这样说。例如,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日前做客央视《小崔说事》时就说,“现在有的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因为“别人和他说的事,他全知道。但他缺的是见识”。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一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家庭的矛盾,事业的低迷,人际关系的淡漠等,常使你陷入痛苦、紧张、忧虑、烦躁等心理困境中,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对身心健康危害极大。这时,别人的帮助固然需要,但关键还得靠自我解救:1、回避目标当人陷入不良的恶劣情绪时,试着积极去做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果你能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时候,心理困境自然会不攻而破。  相似文献   

16.
求阙     
去年。一位事业有成的年轻企业家来找我,要求为他写一个横幅,内容就是“隶阙”两字。当时我感到很奇怪,像这样正在春风得意之时的年轻人,要我写的往往是“腾飞…”“高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类的吉言、豪语.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求阙”呢?难道他遇到了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吗?  相似文献   

17.
面对诱惑     
赵亚兴 《奋斗》2005,(9):55-55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好善”,应“好”到什么程度?他不拿别的作比喻,而是说,应如喜好娇好的女色那样“好善”。这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曾国藩的日记,就记着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看到朋友家眷的美貌,怦然心动,但立即“觉得殊为可耻,严加反省”。心动,而不行动,而知反省,而不越雷池半步,这似乎并不妨碍曾国藩的道德形象。  相似文献   

18.
刘永辉 《党史博览》2010,(11):21-21
开国上将吕正操于2009年10月13日逝世。回望他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中,也有许多有趣的小插曲。半个世纪前他“题考”周恩来.就是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9.
正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其实"半称心"才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食半美味:一大碗菜摆在面前可能会觉得没胃口,但是精致的一点菜,却格外诱人。所以我们在饮食上也要学会"食半",这样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能更好地发现食物的美味之处,更认真地去品尝美食在嘴里那瞬间的色香味。  相似文献   

20.
杂谈三则     
人生有德自然香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佛堂前看到这样一段话:“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来自于真才实学。有德自然香。”我对佛家的理论知识缺少学习研究,但是对佛家劝世的言论,尤其是“有德自然香”的观点深信不疑。因为它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