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略论制度正义——执政党的至上价值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执政党执政有三大价值目标,即社会有序、民众富裕、制度正义。其中制度正义是最上位的价值目标。就实质而言,制度正义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能够充分保障个人的安全、平等、自由,能够保证和实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集团、各个部分的利益协调、共存,实现全社会成员的和谐关系。社会的长期稳定有序、民众的长久富裕最终都有赖于制度正义。实现制度正义也是执政党长久执政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义是制度之魂,制度正义不仅表现为社会主体的利益均衡与协调,而且表现为公民个人自由、机会、平等、尊严等权利的维护。正义制度对社会进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制度正义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政府是制度正义的责任主体,制度正义的实现必须依靠政府来推动。政府推动制度正义建设的具体途径有:政府立法要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政府要以民生为本进行制度设计;政府的政策制定要推动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3.
两个正义的原则是罗尔斯正义观的主要体现,笔者以罗尔斯正义观为视角从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社会现实,根据罗尔斯正义观的启示,认为制度是解决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突出表现为建构一种制度体系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战略,目标在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制度正义"侧重的就是这个问题,即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建构何种国家治理模式,而这个问题可能关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基于中国目前在转型期国家治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方面体现为制度不正义问题,亟待在国家治理视域下考虑制度正义的建构,其实质问题还是在于如何设计和完善制度,让正义理想成为制度设计的可欲目标。建构制度正义必然涉及四个方面的因素:制度正义价值,制度内容的正义性,制度施行的正义,制度评价的正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制度不仅与经济基础紧密相关,而且与人们的制度信念密不可分,社会制度是人们基于价值取向之上的自觉选择,这种选择不是唯一的.信念对社会制度的建构和变革具有实在的影响力,但不同的人因其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掌控资源的不同,对制度的建构和变革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现实社会制度在巩固或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主体信念的正义性和坚守性短缺,这是制度巩固或变革面临的精神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重建和强化人们的制度信念,认同以正义为支撑的普世价值并坚守之.通过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压力促使社会政治精英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并通过制度与制度信念的积极互动构建合乎正义的信念和社会制度是突破瓶颈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指出选举制度是以公平的方式产生决策者的重要途径,选举制度体现了机会平等的原则,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选举制度对各类政策主体具有规范作用.现阶段完善中国选举制度的重点在于体现制度的公正属性和健全基层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因而要将制度正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环节来抓。实现制度正义离不开道德正义作为保障,所以道德正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8.
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并不是分别代表立法正义与司法正义,矫正正义也不是以分配正义为前提,二者是法律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矫正正义意味着损害的解决与行为"不公"相联系.过错责任原则所体现的矫正正义只是一个特定的形态,严格责任的存在基础仍然是矫正正义.应该把矫正正义确立为侵权行为法的价值基础,以树立侵权行为法的独立品格,并使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正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2020年,强基计划出台,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随之告一段落。近年来,强基计划进展顺利,试点学校不断增加,审视其正义问题有其必要。立足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经验,结合戴维·米勒的社会正义原则理论,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强基计划在目标设计中彰显了“应得”的正义原则;严格的招录程序设计体现出程序正义之价值;全面把握招考改革经验、屏蔽复杂背景影响和多程序协同推进则强调规避“制度背离”。然而,尽管强基计划坚守程序正义,却在不同正义原则之间顾此失彼;尽力规避的“制度背离”实际上也难以避免。强基计划的进一步发展还需从平衡正义原则和防范“制度背离”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法律背后是道义,真正的法治是良法善治,只有真正把握法律制度背后的价值取向,才有可能正确适用它。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主张正当防卫是人民的权利,并且是人民必需的权利。作为社会主义的正当防卫制度,其根本立场是人民至上,坚持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追求,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也是以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它秉承正义立场,对被害人充满着信任和关爱,对不法侵害人有着一种本能的“厌恶”。  相似文献   

11.
论制度正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制度本身必须是正义的,体现时代的伦理精神。过去人们忽视了对制度正义的探讨。道德教育的弱化与社会不公平的加剧等因素改变了这种状况。把正义等伦理精神制度化,把道德要求上升到制度要求。制度正义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制度形成时要发挥民众的积极性,提高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并且要设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在马克思看来,理想的正义是与消灭阶级剥削相联系的,它存在于未来社会。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好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正义的。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非正义因素。公平地分配并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正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正义的存在关键取决于正义观的现实主体。人民群众作为公平正义的主体,承担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识和力量的时代使命。但是,在主体异质性、利益多元化等新形态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和分歧,进而导致难以形成一致认可的价值共识。基于历史性逻辑的分析,正义观念与价值共识呈现出实质正义与差序格局、制度正义与团体格局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公民正义观念的三个基本特征:国家整体正义与公民个体正义的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意识的统一、贡献原则与平等原则的统一。与此同时,具体论述了正义观念的生成机制及正义观念缺失引致的价值共识困境。最后,围绕共享发展、制度正义和价值共识三方面来重构正义观念,进一步提升和巩固社会公众的价值认同,从而最大限度地汇成对国家认同的“重叠共识”。  相似文献   

14.
公平与正义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尺度,它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分析制度因素对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并提出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相应对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五一口号"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元规则",因应"五一口号"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语境中关注国家全部领域的多边谈判机制,其基础是协商.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既具有主体在利益最大化前提下自愿长期合作发现公共利益的手段正义共识的面相,又具有就消灭紧迫危险或抑制重大危机、保障生存权、争取平等发展权达成共识并制度化的目的正义共识面相;这种共识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合作基础.《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共识定型化的法律文件.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制度的设计及应用都以实现一定的价值为基本点和归宿,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亦莫能外.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刑事诉讼需要实现的正义、秩序、效率等价值,也正是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所追求的价值.从法的价值冲突与平衡理论为视角对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的诉讼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这一制度在立法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正义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价值衡量的标准.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被视为是人类的正义观念.正义以法律的形式表现.法律正义以司法正义为终点,所以,社会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司法正义的保障,司法正义为社会提供向善的价值导向,守住社会道德的底线,司法正义能够坚定公众的法律信仰,有助于社会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维护社会公平、伸张正义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前提,是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辩证地解读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作为公平的正义"及其原则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正义的内涵,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到社会不公正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影响,又要意识到社会差别的客观存在及其意义;加强制度建设以促进正义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道德建设方式由道德教化与制度安排构成,就总体地位与作用看,后者重于前者,这是因为制度建设为公民个体道德建设提供行为规范及价值评判标准等诸方面的基础性支持。一旦社会制度出现不合理、不正义、不道德,则公民道德建设就会出现价值取向上的混乱,个体行为就会无所适从。因此,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提必然是社会制度合伦理性的正义安排,一个理想的道德社会不容许用不正义的伦理制度体系去要求公民个体提升其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20.
感染力·凝聚力·正义·马小林·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是社会这个主体的客观反应,是主体内部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然后才表现出来,成为社会现象。社会心理与社会成员中互相感染和影响,并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现代政治学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象真理是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