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贸易风险与法律保护——论信用证欺诈及其司法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欺诈是对当今国际贸易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防止和克服信用证欺诈是降低贸易风险、维护贸易秩序的重要举措。信用证欺诈的防范主体应是买方本身,其救济的途径有银行救济和司法救济两种。  相似文献   

2.
信用证是一家银行(开证行)按照其客户(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或自己主动向另一方(受益人)所签发的一种书面约定。信用证的产生,本身就是因为异地异国间的贸易中存在着欺诈的可能性。由于信用证交易的复杂性以及信用证制度本身只关注单证相符而不去考虑其它因数的特点,导致信用证欺诈的频繁发生。信用证欺诈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对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研究信用证欺诈问题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对于信用证的欺诈方式和防范措施的认知,对于防范信用证欺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信用证是最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由于银行在信用证结汇中只审查单证,而不审查货物,使得一些不法商人利用信用证的这一特性进行诈骗活动.我国有关信用证欺诈的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出现法院随意冻结国内开证行履行付款义务、不尊重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信用证欺诈的界定缺乏标准、在程序上没有顾及有关信用证当事人权利的维护、没有适当关注信用证和信用证项下汇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我国应尽快完善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相关立法,才能在维护信用证独立的基础上,有效地维护信用证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4.
一、欺诈例外原则信用证支付方式是银行信誉替代商业信誉的产物,已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信用证的独立性是一项公认的原则,也是信用证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石。然而,这一原则要求银行只处理单据和客观上对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保护的不平衡,造成其先天不足,给不法分子实施欺诈留下了可乘之机。近年来,国际贸易中不断发生的欺诈案件,使上述原则受到巨大威胁,如果固守这一原则,在遇到卖  相似文献   

5.
信用证是为解决国际贸易双方互不信任的情形而出现的贸易支付方式,被称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但是,作为重要贸易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存在重大缺陷——独立抽象性,其导致信用证欺诈之风盛行.不仅扰乱国际贸易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也严重损害我国对外商业利益以及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步伐.在此对我国信用证欺诈的成因、类型、危害加以研究,并从开证申请人和开证银行两个主体角度提出具体防范措施,以期为防范信用证欺诈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有关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方面相关法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现状,对我国在审理有关信用证欺诈案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完善我国在信用证例外制度方面的立法和司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信用证欺诈产生了信用证欺诈例外理论,在银行拒付或法院颁发止付令时得到运用。实质性欺诈是信用证欺诈事实的认定标准,信用证欺诈例外中有排除适用的情形。银行对信用证欺诈事实的认定标准应高于法院,并应慎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在信用证欺诈例外排除的情形下银行仍需付款,其在信用证止付令中的诉讼地位常常被忽略。  相似文献   

8.
信用证欺诈是指利用信用证制度的独立抽象性原则。提供表面相符实际不能代表真实货物的单据以骗取货款支付,及受益人恶意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无价值的商业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9.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的支付手段。信用证诈骗是发生在信用证结算过程中一种比较复杂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极大,惩治信用证诈骗犯罪对重塑社会信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概述信用证的运作机制入手,对信用证诈骗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以及防范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打击、遏制信用证诈骗犯罪,建立完善的防控机制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诈,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情况较为突出,为了防范合同欺诈,保护交易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合同法规定了一些有关交易安全的新制度。现将其中的几项主要制度介绍如下:一、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对缔约过失责任作出了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  相似文献   

11.
曾利  尹吉 《前沿》2009,(11):91-93
内部风险法律防范是约束金融控股公司成员间的内部交易,控制风险在各金融分支机构之间相互传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所带来的内部风险。文章首先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法律防范的基本原则入手,其次从三方面论述了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法律防范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2.
张国梁 《求索》2008,(6):5-8
在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当中,衍生品交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随着中国汇率、利率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银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也将随之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一方面将通过不断扩大衍生产品的交易种类和客户范围,来提高其非利差收入比重,改变赢利模式与结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学习如何通过衍生产品规避市场风险,从忽视和被动适应逐步转变为主动防范可能的市场风险。本文对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的主要风险进行了阐释,并且对如何防范中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风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对于每一个风险投资公司而言,投资风险问题是他们必然面对而又本能规避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风险投资中的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贸易合同主体欺诈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在我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势头。在诸多的国际贸易欺诈形式中,具有欺诈性质的合同是尤其应当系统研究并严加防范的。国际贸易合同主体欺诈形式主要有虚构合同主体欺诈形式、变更合同主体欺诈形式、有限责任欺诈形式。国际贸易合同主体欺诈的对策主要有资信调查和主体法律性质的审查。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89号《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已经2007年2月7日国务院第16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七年三月六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期货交易行为,加强对期货交易的监督管理,维护期货市场秩序,防范风险,保护期货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期货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期货交易,包括商品和金融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交易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从事期货交易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加大,地方政府的举债问题频频出现,如何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分析,试提出地方政府融资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社会诚信缺失,一些当事人利用法律上的某些漏洞,采取恶意串通、伪造证据、虚构事实等手段,进行诉讼欺诈现象呈多发趋势,法院的权威沦为了谋取不当利益甚至是非法利益的“工具”,不仅给经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带来巨大的隐患,也直接影响到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为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诉讼欺诈问题,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深刻分析诉讼欺诈频发的原因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89号《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已经2007年2月7日国务院第16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七年三月六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期货交易行为,加强对期货交易的监督管理,维护期货市场秩序,防范风险,保护期货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期货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期货交易,包括商品和金融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交易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从事期货交易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  相似文献   

19.
信用证可以理解为是银行有条件保证付款的证书或文件,是国际贸易中诸多支付货款方式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支付方式。信用证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随附的单据、文件,使用作废的信用证,骗取信用证及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在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金融活动中实施了非法行为;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对信用证诈骗犯罪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具体要做到:强化防范意识;严密防控机制;规范中介机构;完善市场监督;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建立信息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风险防范原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项新原则,依据此原则,当某一行动有可能损害环境或人们的身体健康,即使二者之间不存在科学上的确定的因果关系也不得以此为理由不采取或延迟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这一原则在国际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适用,许多国家都为实施该原则专门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我国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过程中,应当适用风险防范原则,建立风险防范保证金制度、环境风险信息收集和检测制度、环境风险证明责任转移制度等多项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