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启标 《理论前沿》2005,(14):37-38
如何化解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风险是我国金融理论界、实业界及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政府、银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视角,分析探讨了加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国际上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经验予以了总结和探讨,认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宜早不宜迟,政府的支持,完美的法律,发达的资本市场等因素是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保证。国际上各国根据具体国情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这些经验予以粗浅的总结,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对转轨时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多为城市信作社组建发展而来,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一度加重了某些地区的金融风险。在各级政府与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清收与处置不良资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自身体制的限制和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本文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作为理论研究探讨,希望有益于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4.
不良资产的存在正日益成为引发我国金融风险的导火索,我国新近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也正是为此,但我国国内资本市场的滞后使得资金的瓶颈无法冲破,这也直接地影响到不良资产处置的顺利进行。随着WTO的加入在即,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觊觎使得我们有可能把二者有机地加以融合,借双方利益的互动过程,通过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从根本上遏制金融风险的发生。本文即旨在对外资参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以期对之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5.
如何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市场化的融资工具,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文中首先阐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置情况,进而提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案,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提出了解决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途径,进而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过程中 ,因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和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的法律框架及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等因素 ,遇到了许多阻碍。为提高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的效率和减小损失 ,必须从企业、资本市场、法制、资产公司自身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四大国有资产公司成立近五年 ,对国有银行剥离的约 1 40 0 0亿人民币不良资产的处置已初见成效。实践中 ,资产公司处置这些不良资产时 ,缺乏足够必要的制度资源支持。在处置不良资产时的制度性障碍若不及早消除 ,继续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本文从革新处置模式的角度探讨如何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案件涉及诉讼主体问题,担保效力问题,管辖和诉讼时效问题等,作一些法律思考,以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9.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主要原因,已制约了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是化解不良资产的现实选择,要实行资产证券化,加大法制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金融服务一体化趋势的到来,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一些困扰其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宏观层面上分业经营、双重监管、政府支持不足等方面的限制;微观上在产品开发、竞争手段、展业方式和合作模式等方面存在的误区。但是,银行保险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国外银行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金融服务一体化趋势的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及银行保险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必将带来我国银行保险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法法典化的政治向度与核心价值之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考察,民法典的编纂几乎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因素的刺激之下浮出水面,而民法法典化之形式与实质价值的实现,也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条件。虽然目前中国的民法法典化呼声很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尚不具备制定民法典的思想积淀和学术准备,更缺乏民法典发挥其内在价值的社会土壤,因此,在当前政治稳定、立法权统一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急于制定一部民法典,而应该更深入地进行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法的价值对规范社会主体实现利益上的作用。若接续中外法理念将法的价值与利益联结思考进路,视法为规范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工具,则其关键价值在于正义、自由与秩序。正义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能性”,既维护了其既有利益,也保障了继续拥有实现利益的机会。自由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行性”,不仅确认了社会主体的生存资格、赋予了社会主体的发展动力,而且提供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与交换行动方式。秩序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得性”,能确保社会主体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利益。适时重解法的价值,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寻得法理依据,为平衡社会诸利益提供“三个自由”标准,也能为补齐生态秩序短板提供理由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人权成为当前人类文明强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各国废除死刑最重要的原因和思想基础。在现阶段,我国虽然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严格控制和合理减少死刑的立法与司法,已是刑罚向人道化方向发展的共识与大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传统死刑政策进行反思,真正把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念落到实处,树立现代死刑政策的科学理念,为我国死刑政策提供正确、理性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法治语境中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国家的原则与法治国家建设的任务须为具体行动,在刑事法领域要贯彻法治原则就要化为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是刑事法领域的法治原则.罪刑法定及刑事政策的相关方面,如罪刑法定机能及其演变、刑事政策的内涵、罪刑法定和刑事政策的紧张性及其调和,当前刑事政策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刑罚反制犯罪关系等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