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致使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出现了"裂缝".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共产主义,才能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循环经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循环经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哲学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是持辩证思维方式的自然观,它内在要求人类实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也揭示出人类生产实践是一物质变换过程,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改善传统经济模式中不合理的物质变换模式,搞好物质的变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物质变换最优化的思想与循环经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循环经济实践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对自然物质财富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自然物质财富与劳动产品物质财富的区别.自然物质财富保护开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且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技术体系等多领域的复杂演变过程.要保护开发好自然物质财富,必须根据自然物质财富的不同种类,实行不同的保护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包含三重蕴含,即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和社会物质变换。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泛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遭到破坏,出现了物质变换裂缝。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变换裂缝的生态批判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何小勇 《求实》2012,(6):31-35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马克思确立了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自然生态内涵和社会历史内涵,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的裂缝并剖析了造成这种裂缝的根源,阐发了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及其社会条件。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启示我们: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生态风险问题,超越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化思维;从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逻辑的视角透视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社会根源;以实现"两个和解"的宽广眼界考量生态风险问题,调准风险研究的历史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关注和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本文汲取了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劳动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中的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前提、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四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消费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与外部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实现生存、享受、发展的过程;节约是人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节约有利于增加和扩大消费,浪费则必然影响消费。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节约。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质是经济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即将自然界的物质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这个过程中进行能量的转化和流通从而为人类所用。在这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中经济模式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发展到现代形成了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主要原料和动力。以化学合成、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发端于两个有关实践的关键性概念,一是“对象性活动”概念,二是“物质变换”概念。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服从资本统治的逻辑是造成人与自然对抗关系的真正社会根源;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廓清"人与自然"关系的地平线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前提。人类在对待自然中经历了"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观念上和实践上的变化。近代以来,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真正元凶是"资本的逻辑"。调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超越和扬弃"资本的逻辑";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的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于人的革命,是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解"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制造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严重的生态失衡。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只有变革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最终实现自然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以主客体二元论为哲学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高扬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但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深重的生态危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生态文明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物质形态的支撑,也需要精神形态的推动。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学习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充满关爱之情的"仁者爱物"思想、尊道贵德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崇尚简朴的"取物有节"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即: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观、关爱自然的生态观、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肖巍  钱箭星 《先锋队》2013,(2):40-41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兼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马克思的环境思想,特别是必须联系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以往人们比较多地关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其实在《资本论》中也有相当密集的思考和论述,对于我们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特殊的启示。从物质变换到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吸收当时科技成果和先进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财富。其大自然观主要有:一是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二是人在自然界具有双重地位;三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四是提出“两大变革”的历史任务;五是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革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桂花 《探索》2011,(2):153-158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视域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存在论的角度看——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敬畏自然、依赖自然";从实践论的角度看——由于"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由于"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也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善待自然、呵护自然"。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与把握这一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优先地位的科学论断。然而,人们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确实会破坏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自然生产力,使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并且,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补偿不了自然生产力的下降,使得总体生产力并不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儒家倡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孔子曰:"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了大量文字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他虽然没有提出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概念,但他对物质变换过程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现象的揭露,却阐明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对“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的分析论述中,却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和途径。由此可见,马克思也是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与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之一的财政部门,正确认识和认真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对于把握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解放、发展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获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  相似文献   

20.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