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立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我国应借鉴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来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发展循环经济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立法和制度支撑体系,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循环经济国际法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详细阐述了建立循环经济的立法的必然性,循环经济的国际法框架研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经济增长模式,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既要加强对农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更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规划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北老工业基地自史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地,而中央的"振兴东北"战略正是对其地位的肯定。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是复兴东北的关键,亦是我国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石。"循环经济,立法先行",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刚刚起步,而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框架更是基本空白。基于此,本文从老工业基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循环经济立法现状、立法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制定《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循环型农业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顺利过渡的根本途径。循环型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及相关领域,在农业生产、消费与流通过程中形成实现物质资源成食物链条状的农业生产循环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主体生活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国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保证其顺利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环节,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的构建.对于循环经济在我国如何实行,我国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试点,并对其遇到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略论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慧凝 《现代法学》2006,28(1):177-184
日本为克服其环境与资源的限制,在多个层面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来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对比邻国日本,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资源因素。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势在必行。中国环境法修改应从长远考虑,制定整体的修改规划,确立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原则,制定《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并完善各项专门的环境立法。  相似文献   

8.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法作为调整因循环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法律渊源,并不是某项循环经济法规,而是指有关循环经济的各种法规所形成的体系。本文在对德国、日本、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理念、立法模式和立法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我国应该以建立循环型社会为立法理念,以先制定综合法后制定专门法为立法模式,并在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同时,建立《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我国的综合法。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谢军安  贺长年 《河北法学》2006,24(12):88-92
我国传统的环保立法观念是"污染一治理",这种模式并不能达到治理污染的效果.综合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新的环保方法,日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法学界的关注,其根源于循环经济的新理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将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来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当通过明确立法目标和任务,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循环型社会是一种可供人类社会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日本已率先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面对世界与中国的生态危机和制度创新之压力 ,本刊特约请部分学者分别从法理、法史、国际法、环境法、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循环型社会法制的研究 ,欢迎广大学者来稿 ,以深化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资源消耗量的增长,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本文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手,探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旨在寻求循环经济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分析了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滨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五项滨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惊涛 《法学杂志》2006,27(5):40-43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设计合理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发展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循环经济立法的发展是完善企业环境责任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是实现企业环境责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结合的机制来看,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是循环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循环经济立法中可持续消费引导制度、扶持科技创新制度、生态工业园区制度的设计又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王蓉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6,(2):28-29,91-94
经过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国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相当严峻,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前景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既是缓解中国资源约束矛盾并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由於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障和引导。因此,通过立法推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要求。  相似文献   

18.
周群 《江淮法治》2009,(7):16-17
无为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县发展大局履行监督职能,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方式,督促政府切实抓好全县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葛君 《行政与法》2007,(10):38-40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本文重点探讨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郝敏 《河北法学》2007,25(10):95-98
资源和环境当今已构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纳入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构筑完整系统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成了当务之急.研究循环经济立法的理念和背景,介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先进模式,将会对我国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