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载,新修订的老年法将单独成立“社会照料”一章,该章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意味着今后子女不“常回家看看”.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相似文献   

2.
《检察风云》2011,(3):40
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相似文献   

3.
田力 《江淮法治》2011,(13):50-50
据报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相似文献   

4.
评说速览     
明文 《法庭内外》2011,(2):37-38
1"常回家看看"入法"空巢"老人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并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媒体形象地称之为"常回家看看"要入法律。  相似文献   

5.
禾刀 《公民与法治》2013,(15):10-10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7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围绕这一规定,舆论在表示高度关注的同时,不乏有人表示质疑,其理由大体有这么两个:首先是休假制度难落实,时间上难以有效保障;其次是保障老人权益需要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6.
评说速览     
《法庭内外》2013,(8):38-39
1应为"常回家看看"留自治空间就开始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媒体纷纷打出"不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将属违法"的醒目标题,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争议延续至执法领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精神赡养已成为老年人权益的重要内容。面对2亿多老年人口且每年新增近800万的趋势,国家立法必须直面老年人的精神权益诉求,以体现立法的导向,向社会传递关爱老人的正能量。为此,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倡导性条款,被广泛解读为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并引发了诸多操作性的诘  相似文献   

7.
新老年法草案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也就是说,引起广泛共鸣的常回家看看,将不再只是一种企盼,还有可能变成法律义务。这个消息引起热烈争议,最主要是痛陈年轻人的无奈以及质疑,用立法手段是否真能收回世道人心?当然,也不乏支持的声音,认为伸张了老人的权利,可以约束不孝子女。这条草案的出台,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最好别成为法律。  相似文献   

8.
沈义  蒲昌迅 《检察风云》2013,(18):60-61
今年7月1日我国颁布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并将"赡养人对老人的强制探望义务"这个原则确定下来,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即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该法颁布后没几天,重庆市长寿区就出现了全市首例以"常回家看看"为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9.
多名委员建议将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入法.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孝敬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要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来“强迫”一些人孝顺,这究竞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衰是好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但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10.
孟亚生 《法庭内外》2011,(11):20-22
老年再婚,是一个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话题。然而,老年人找老伴要多长个心眼儿,要“馅饼”更要提防“陷阱”。最近,南京市建邺区法院就审结了一起利用征婚信息专骗单身老人的特大诈骗案件,一个巧舌如簧、风韵犹存的半老女子,诈骗8个“男友”的金额高达近200万元,个中教训,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歌曲《常回家看看》在1999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炮走红,歌曲唱出了儿女对家的亲情,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在外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应该多回家看看老人。2012年12月修订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此条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该条款自审议以来即争议不断,自该法生  相似文献   

12.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龄问题是社会关注的永恒话题。 亮点一:社会服务 随着年龄增大,很多老年人都会发现身体大不如从前,医疗也成为老年人关心的问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主任于建伟介绍,新法中明确了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把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规划,鼓励为老年人提供保健、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专科或门诊,并规定加强老年医学研究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政府、社会、家庭要主动担起关心、关爱老年人,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的责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发老年宜居环境,推进老年医疗保健建设,依法惩治虐待、遗弃、歧视、不赡养老人的行为,鼓励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大力发展老年人文化事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尊敬、关心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4.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然而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养老状态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子女与父母或者子女之间在赡养老人上的纠纷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5.
201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相似文献   

16.
“老人缘”     
徐敏 《中国公证》2010,(2):61-62
同事经常说我有“老人缘”,是老年人的“偶像”。大爷、大妈见到我.像见到了亲闺女似的,什么心窝子话都往外掏。当时听了。觉得是句玩笑话。后来仔细想想,自己确实也有几分“老人缘”。我是奶奶带大的。小时候总喜欢扎在老人堆里听他们聊天.看着他们慈祥的目光和爬满皱纹的脸庞,心里总觉得平实而快乐。  相似文献   

17.
"探亲假"规定32年未变"常回家看看"何时不再雾里看花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根据规定,子女若不能经常看望或问候父母将属违法。记者注意到,"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同时,我国也规定了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探亲假"出台32年缘何"遇冷"?是谁动了你的探亲休假权?"常回家看看"何时不再"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18.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同时采纳25个省区市的做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道德规范是否适合入法?有操作性吗?对"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喜与忧多名委员建议将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入法,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孝敬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要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来"强迫"一些人孝顺,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衷是好的——保护老年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在“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方面规定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它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但是《老年法》在立法及实践中还存在着不足,有关“六个老有”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关于《老年法》在落实“六个老有”方面的完善建议,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期望我国老年人真正实现“六个老有”.  相似文献   

20.
刘建 《公民与法治》2010,(22):36-36
全国首条老年人心理危机免费救助热线——“爱心传递热线”自去年9月在上海开通后,每天要接到几十名老人的来电,不少老人在电话里倾诉说自己很孤单,惟一的期盼就是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有一位老人患有强迫症,没有人陪着说话不行,她打进电话后,一开口就是“真想从15楼跳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