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逸龙 《检察风云》2013,(19):88-91
《辞海》载:历史画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中国此类绘画,现存的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等都是描绘历史故事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任法而治的朝代。在以“无讼”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宋代出现了受官方肯定的健讼现象。本文以宋代社会背景为研讨视角,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发展状况的考察,为当代我国的诉讼法制建设找寻借鉴。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绘画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却都能反映出人类对社会规则的制定思维及其治理方式.所以,通过法律与绘画多方面的联系找寻它们共通之处--艺术性、理性、美.  相似文献   

4.
试论宋代士大夫司法活动中的德性原则与审判艺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之二●陈景良两宋士大夫承儒家卫道弘毅之精神,挟道自重,学贵创新,在司法实践中融人文精神于德性原则与审判艺术之中,胸中流淌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愤意识。从此一角度研究宋代法律文化,乃至中...  相似文献   

5.
汪庆红 《法治研究》2012,(5):123-131
20世纪以来,国内法史学界对宋代法制历史地位的认识呈现出不断重视的发展趋势。这一认识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法社会史研究方法的采纳。但研究者对此尚缺乏充分的自觉,以至于未能从宏观和整体的层面认识宋代法制的独特性及其历史地位。从研究策略言,法社会史研究方法的首要之处在于用法律调整取代传统的法律制度,作为法制史研究的着眼点。由此,宋代法制所发生的变化在于法律调整重心从国家向社会的扩展。这不仅是宋代法制的独特之处,更是其后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6.
论宋代中国古代法学的成熟及其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唐宋两朝尤其是宋代法学世界观、律学作品、判例法研究以及法医学成果等方面的分析比较, 认为至少在法学发展方面, 宋代已经超过了唐代。中国古代的法律, 发展至唐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而中国古代的法学, 发展至宋代方走上了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判例法研究及其法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法学,明显区别于魏晋、隋唐时期的,是其对判例法的编辑、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这既是自秦汉以来中国判例法研究活动的继续,也是宋代中国司法实践活动日益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中国封建士大夫法律素养空前高扬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步入宋代,进入了我国最讲究法律的一个朝代,中央集权下的分权制衡成为这一时代法律最显著的特点。整个政权,从皇帝到县令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权制衡的体系,权力的分派与相互制约,导致权力一步步向上集中,牢牢的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不仅是行政,司法、财政以及军事等方面都体现着分权制衡的时代烙印。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到司法,从审理到判决,分权制衡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巩固这一制度,宋代页进一步强化了监察制度,但是最后监察制度本身也采取了不断的分权制衡。这样做的结果也导致出现了诸如"效率低下、指挥不灵、官职杂乱"等许多问题。由此看来,宋代法律分权的目的还是为了集权,集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冯卓慧 《法律科学》2005,23(3):115-128
宋代碑铭《劝慎刑文》(并序)和《慎刑箴》是两篇难得的中国古代法律史文献,现存于陕西碑林博物馆。两文反映了慎刑的法律思想,与宋初的重刑思想相对立,因此,值得刑法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0.
李觏是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首倡者,又是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功利主义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中的法律思想有着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出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较大的依附性。李觏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其功利主义法律思想的,这也为当时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的事例可追溯到宋代。其后经过历代演 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注重对版本权利的保护,保护方 式上体现出公力救济与自我保护的结合,而封建性则始终贯穿其中。这种对版 本的保护,也正是中国古代著作权法律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理性的宰制——关于帝制中国版权问题的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版权制度是西方文明的衍生物,它在帝制中国没有生长的土壤。中国自宋代以来已有对文学领域智慧财产的保护,但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制度性的法律规范。秦皇以后的集权官僚国家垄断了绝对的权力与资源,消弭了人们“用脚投票”的权利,排除了商人和士绅形成第三等级的可能性。商人依附于政治,士人秉持一种“学而致仕”、“信而好古”的传统,以及帝制时期的法所具有的治理性质与“法律儒家化”的进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版权制度的自我生成。  相似文献   

13.
法意是古代法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宋代是法意这一概念特别受到重视的历史时期,它对于缓和司法过程中法律与人情的冲突,达到法律与人情的平衡,起了重要作用。在宋代,法意概念本来为法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却没有被后人所把握,其湮没无闻的原因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我国宋史、法史学界对宋代法律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界对宋代法制予以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更趋灵活多样,关注的侧重点亦发生了转变。例如,近年来,宋代民法研究获得空前发展;从社会学角度对宋代法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唐宋变革”为背景来透视宋代法律嬗变的内在特质等。这些方面的探讨,拓宽了宋代法律史研究的视域,提高了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解释的真谛(下)-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怎样解释中国的法律解释 (一)四个话语位相和两种解释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制度中,关于法律解释的技术和学说一直得不到重视和充分的发展。从云梦秦简记载的“法律问答”、汉代的“引经注律”和私家“章句”、魏晋的“集解”一直到唐律的“疏议”、宋代的“书判”、明律的“笺释”以及清代的律例辑注,我们都可以看到,律令的诠释的基本原则是“审名分、忍小理”。不言而喻,这种抓大放小的做法完全是立足于政策性思考,与德  相似文献   

16.
陈锐 《现代法学》2011,33(2):36-47
宋代名公们的断案模式大致属于法律论证模式,经常运用的法律方法主要有演绎论证、类比论证以及价值衡量等。与西方法律论证方法相比,这些论证方法虽然形式方面不及西方的逻辑,但却有着"学理的基本,而没有形式的累赘"。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整体性特点,因此,中国传统的法律思维模式也带有整体性特点,具体表现为整体论的法律观、整体论的司法观以及整体论的法律方法论。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与西方的分析性思维模式相比,并不显得落后,也不是"不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17.
首先说明了罗马人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生活艺术化的过程;其次阐述了优士丁尼罗马法与绘画和雕塑的关系,展示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罗马人的物权法、债法、继承法、行政法、刑法中的体现,从而证明罗马法中包含一套艺术法;再次对罗马人及其传人的法律与生活中绘画与雕塑的众多和中国及周边国家、地区法律与生活中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寡少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了生活态度的差异、旌表制度的差异等原因;最后建议借鉴罗马人的经验制定我国的艺术法,尤其是借鉴其利用私人的积极性用绘画、雕塑美化城市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的出现为人工智能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侵权行为的普遍存在、造假行为的猖獗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的售卖牟利和侵犯隐私等。这些问题都成为阻碍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侵权保护是一个包括政策、法律、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和方面的系统性工程,要汇集多种力量共同推进。为了有效地防止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侵权行为,应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的发展历程出发,系统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侵权模式,深入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绘画的规制路径,从机制、主体、创新等多方面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法律规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礼制与法律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秩序的两大支柱。在宋代,传统法制较礼制对妇女的言行的束缚不断得以加强,特别是神宗加强法制建设后更是如此。当时,在对普通妇女生活的约束方面,“礼”与“法”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特殊形态,不是法律被礼教同化,而是礼教依附于法律。“礼弱法强”成为普通妇女生活的一个突出现象。从而使当时普通妇女的生活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许多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所谓肖像即是以一定的方式(如摄影、录像、绘画等)再现出来的公民的形象。一方面肖像的形成是以公民的形象为基础和依托的,它与公民的人格尊严密切相关,不尊重肖像权往往导致对公民人格的侵犯,因此各国法律都将肖像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加以保护;另一方面肖像离不开特定的表现手段,如摄影、录像、绘画、雕塑等,这种表现手段如果仅仅是公民形象的简单“翻版”,如一般的拍照、录像、那么在法律上它只受肖像权的法律保护。但在相当多的场合,摄影者、录像者、绘画者、雕塑者等表现公民形象时往往渗透着创作者独特的构思和创造,经过独特构思和创造的作品即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