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行政诉讼法制中的“民告官”传统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欢 《北方法学》2014,(2):152-160
在中国古代为民父母行政的传统行政法律文化中存在一个延宕千年的民告官传统。这一传统体现在以上制下的逐级申控制度、从严治吏的御史监察制度、为民申冤的直诉京控制度和便民告官的越诉特许制度等方面,其精神旨趣是廉政监督而非民权保障。民告官传统在清末民初近代行政诉讼法制滥觞和确立阶段仍然有不同程度的遗存。这种遗存可以从彼时行政诉讼审判机构的设立存废之争、具体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效果三个方面考察。未来中国行政诉讼法制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近代百年行政诉讼法制变迁充分省察的基础之上,必须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民告官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考量行政诉讼级别管辖法律制度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是该制度是否有助于、至少是无损于与行政诉讼目的的实现;我国"行政审判公正"之行政诉讼目的是具有正当性的;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设置有碍于行政审判实体公正、有损于行政审判程序公正、无助于行政裁判的有效率性,无法达致正当性之行政诉讼目的;设计了利于正当性行政诉讼目的实现的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确立已有16年,她对民主与法治观念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目前该制度在我国农村的运行状况还很不理想。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得出农民不提起行政诉讼的心理原因可能是因为“不敢告”、“不愿告”、“不懂告”,其中“不懂告”是最主要原因,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不敢告”。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忠诚 《河北法学》2004,22(12):74-77
行政诉讼目的是行政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的前提性理论,不仅为整个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研究指明方向,而且为具体制度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法学界,对行政诉讼目的的认识,主要有三重目的说、双重目的说、监督说、依法行政说、权益保护说等。认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我国行政诉讼的目的,行政诉讼的首要目的则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是立法者基于对行政诉讼固有属性的认识而预先设计的关于行政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在目的设计上将权利保护和维护监督行政权置于同等的地位,影响了行政诉讼制度功能的发挥,笔者从权利保护的目的出发,对即将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是立法的风向标,是解释法律的风向标,目的论的研究是行政诉讼研究的前提性问题。由于行政诉讼的内涵是多元化的,所以行政诉讼也具有解决纠纷、平衡利益、监督权力、程序公正等多元化目标,而其终极目标应当定为于保护权利、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法学界,对于行政诉讼目的的探讨逐渐受到重视。行政诉讼的目的属于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问题。对于行政诉讼目的的研究不但可以为行政诉讼的制度建构提供一种基本理论,而且可以为行政审判实践提供法律适用上的指导。研究行政诉讼的目的首先要了解行政诉讼的目的与价值、功能的关系。行政诉讼具有两个目的: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这两个目的密不可分,且具有层次关系,前者是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后者是行政诉讼的直接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行政诉讼法学界虽对立法目的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形成了诸多学派,但是对于行政诉讼立法目的这一概念,学术界尚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有必要深入探悉行政诉讼立法目的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目的新论——以行政诉讼结构转换为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目的是国家基于行政诉讼性质所确立的制度目标,它具有可预期性、人为设计性等特点。而行政诉讼性质由行政诉讼结构所决定。在行政诉讼结构转换中,作为行政诉讼主体结构部分的原告和法院以及被告、行政主体通过身份转换,对行政诉讼目的的构建产生根本性的功能意义。通过对四重关系的考察和行政诉讼结构转换的阐述,本文论述了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含有特定的目的追求,法律目的在法律制度的生命周期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行政诉讼的目的,我国学界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行政诉讼得区分为主观的抗告诉讼、客观的抗告诉讼和当事人诉讼等具体类型,行政诉讼的目的也需要依据不同的诉讼类型分别论定.主观抗告诉讼的目的旨在救济权利,客观抗告诉讼的目的仅为监督行政,当事人诉讼的目的在于解决纠纷.就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所确立的诉讼类型而言,是以主观的抗告诉讼为核心,以客观的抗告诉讼为例外.由此可见,我国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以救济权利为主,以监督行政为辅,但并不具有解决纠纷的目的.进而,强调行政诉讼的权利救济目的,不仅有助于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实施走出传统困境,而且对于行政诉讼制度的科学、合理设计,对于解决我国当下行政诉讼实践中面临的滥用诉权这一突出问题,都具有重要助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是构建一个理论或制度最为重要的基础,目的研究的重要性同样体现在对行政诉讼制度的研究中。只有在行政诉讼目的的指导下,行政诉讼法律条文的设计,行政诉讼具体制度的实施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正是由于对行政诉讼目的的认识错位,造成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相互冲突,从而丧失了对民众权益的维护,甚至牺牲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因此定位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成为行政诉讼制度的基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樊荣 《时代法学》2005,3(2):65-69
改造完善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目的、功能和司法理想。缺席判决制度的设立目的是为人民法院在缺席行政案件审理中运用审判权提供程序保障,维护法律尤其是司法的尊严;缺席判决制度的功能应当是控制缺席情形的发生,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保证司法审查权通过诉讼程序得到实现;理想的缺席判决制度应当是能为当事人所理解的具有正当性和高效性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孔繁华 《河北法学》2007,25(6):135-139
行政诉讼立法目的是立法者根据对行政诉讼性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现实需要,在制定行政诉讼法时主观上期望该部法律在将来的实施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主观性与预见性、多元性与层次性、选择性与实现性的特征.我国现行行政诉讼之立法目的规定一方面偏离行政诉讼的性质,另一方面多元目的之间没有主次之分.行政诉讼的性质决定立法目的选择,行政诉讼的实施条件制约立法目的.在正确认识行政诉讼的性质,客观判断我们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应将我国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定位为以救济权利为主之多元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何勇 《政府法制》2014,(13):38-38
读完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几乎所有类型案件的审结数量都上升了,只有被称为“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除外.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016件,审结9716件,比2012年分别上升3.2%和1 6%;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21.7万件,审结、执结1294.7万件,同比分别上升7.4%和4.4%.与之形成对照的数字是,2013年,各级法院审结一审行政诉讼案件12.1万件,2012年是12.9万件.  相似文献   

15.
刘英团 《政府法制》2014,(34):32-32
“‘民告官,难告赢’,到底是民‘不懂法、不会告’,还是法院‘被干预’?”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王振宇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表示,我国行政诉讼有个特点就是原告的胜诉率即被告的败诉率低.10年前被告败诉率占30%左右,近年来下降到10%以下,有一些省份甚至只有2%.  相似文献   

16.
刘杰 《政府法制》2009,(10):19-19
3月25日,北京市高院发布通知,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等五类低收入者,在提起行政诉讼并申请司法救助时,法院应免除其诉讼费用。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它本来是"官"民矛盾的化解机制,然而行政案件较高的申诉上访率却成为长期困扰法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认为,能否解决这一难题,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执政基础、事关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事关行政审判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8.
普通人打官司难,已经是老话题,俗称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更是难上加难。立而不审、审而不判、判而不执行的情况比比皆是。同时,民告官的胜诉率也低得可怜,河南省郑州市  相似文献   

19.
杨涛 《公民与法治》2014,(24):26-26
据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王振宇介绍,我国行政诉讼有个特点就是原告的胜诉率即被告的败诉率低。10年前被告败诉率占30%左右,近年来下降到10%以下,有一些省份甚至只有2%。(11月5日大河报)  相似文献   

20.
对行政诉讼败诉案件追究官员责任,浙江省温州市在国内首开先河,首批12名官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重典之下是地方政府期望的依法行政和执行力的提升,但民间也担忧会滋生更多干预司法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