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法纪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刘碧海 《江淮法治》2009,(15):44-44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当前,我省农民整体素质与过去相比虽有明显提高,但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推进工业和城镇化建设。本期“代表访谈”栏目就围绕“培训新型农民”这一我省今年新增“民生工程”的实施,采访了3位省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3.
高静 《行政与法》2008,(3):51-5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且要提高农民(农民工及子女)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从业能力、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水准、身体素质等,以期促进和谐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对知识产权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品牌兴农"不能忽视农副产品的质量保证;培育新型农民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依靠新型农民,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也需要新型农民。因此,新型农民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吉林省农村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新型农民队伍的发展。为此,必须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期加快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姜晓云 《行政与法》2007,(10):56-58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济的新型农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就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我国农民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知识结构,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都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农村道德发展建设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刘明星 《政府法制》2014,(21):54-54
山西省怀仁县海北头乡下寨村位于县城东部城乡接合处,近年来,该村两委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程亚平 《法制与社会》2011,(22):222-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长期不懈的大力支持。提高农民素质,既需要创造精神方面的条件,促进软件方面的建设,也需要物质方面的条件做基础,加强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掀开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篇章。能否圆满完成这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让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图景变为现实,关键在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引领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判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成败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掀开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篇章.能否圆满完成这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让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图景变为现实,关键在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引领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判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成败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五五”普法规划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的需要,立足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首次把农民列入普法的重点对象,这就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增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亟待我们深入思考并不断解决的问题。今年5月,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是积极健康的,但许多消极的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深入分析当前农民思想道德现状,正确认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存在着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政策法制观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必须科学把握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雷雪 《法制与社会》2010,(4):208-209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和谐农村建设的成败,而和谐农村又是决定和谐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民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和谐农村建设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洪洁 《法制与社会》2013,(19):217-2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农民长时期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就在于培养新型农民;选择正确的新型农民培养路径,建立完善合理的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宪法语境中的生活展示。对现实宪法下的农民状况、观念宪法中的农民形态、成文宪法中的农民权利的分析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宪法学意义;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人权意蕴、宪法根据的解读则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宪法学内涵;确立农民平等的地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地经营权属的流转、正确定位村民民主自治以及大力培育农村精神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宪法学举措。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文章。其中,培育亿万新型农民是核心主题,是需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解决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玉珍 《法制与社会》2011,(15):208-209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农业品牌化越来越多的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沾化冬枣品牌农业的成功经验入手,提出积极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素质等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