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王烨  胡英 《前沿》2012,(15):170-172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几次大的论争进行阶段性梳理,对中西文化论争的相关问题做了简要的思考和评价,并提出了自己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山先生出生在广东,幼年时生活、学习在广东,民国建立后曾三次在广东组织政府,他最光辉的晚年又是在广东度过的。因此,中山先生对广东有特别的感情,他曾写过《告同乡书》、《告广东父老兄弟书》,表示他对广东人民的关心和眷念之情。为什么要研究孙中山?一是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二是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三是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四是因为他身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他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个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第一个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承认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而他自己则是人民的公仆。当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又继续领导反对袁世凯,反对北洋军阀,组织护法军政府。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中山先生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能和共产党紧密合作,这在世界  相似文献   

3.
干静枫  唐小云 《求索》2012,(8):194-1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倾向。在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西文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在所难免,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促使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进而相互融通。本文认为,中西文化哲学融通性建构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引入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其二是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三是坚持返本开新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4.
彭健 《人民论坛》2010,(10):202-20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广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了解和学习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方式的区别,尽量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袁佳玲 《求索》2008,(9):183-184
将魏源“经世致用”、“变古”与“师夷长技”、“势变道不变”等思想观念,置于近代中西文化对话语境中思考。他的这些思想观念与文化对话理论中的文化参与观、异质文化整合方式、自我文化身份认识存在一定的契合,对近现代中西文化对话有着深刻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贝卡利亚以来,死刑存废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中国刑法学界也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对死刑是存是废,国内外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综合比较中西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从理论、现实、价值三个方面来看,中国不仅不应当在当下废除死刑,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应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的精神凝结为一个民族的境界,而民族的境界又是通过其民族的文化展现出来。因此了解民族境界的生成,对大力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发展比较的视角对不同民族的境界的生成做出阐释,以期让我们更好地对中华民族精神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商务英语有很强的专业性,它不仅应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讲授,也应注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寒暄问候、商务谈判、商务宴请、时间观念和商标语言及产品的包装设计。针对以上差异提出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哲学视域下中国艺术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波 《求索》2012,(6):202-204
20世纪初以来中国艺术观念随着社会体制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变革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形成了由传统艺术观到现代艺术观的演化,艺术元素由中西杂糅到非物质语境下的多元重构,这种嬗变过程正是由单一的艺术体验走向多元创意的艺术体验,由盲从与混乱走向个性与从容的真实写照。这是中国文化影响下的艺术观为适应时代变化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文化哲学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意义始终关联于这一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春秋》2016,(1)
正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本刊将陆续刊发纪念文章。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提供有关追忆孙中山先生从事政治、军事、外交及其它社会活动的亲历亲闻稿件,以及缅怀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纪念稿件。来稿请发本刊邮箱:chunqiusdzx@126.com  相似文献   

11.
王娟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96-101
近代百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向“自觉”状态转变的关键时期。孙中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他在清末已有的中华民族一体化观念的基础上,在终生革命过程中酝酿并形成个人的中华民族观念。它是中国近代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反过来又极大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与广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常周 《桂海论丛》2001,17(6):84-87
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为实现他“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纲领和毕生致力的三民主义 ,曾多次亲临广西 ,领导镇南关起义 ,为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争取和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 ,提出广西善后工作的方针 ;建立桂林大本营 ,督师北伐 ,在广西各界群众和军队中宣传三民主义 ,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并和马林一起探讨改组国民党 ,与社会各阶层及农民劳工联系 ,建立军官学校 ,促进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等问题 ,从而促使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思想的形成 ;规划广西交通建设的蓝图 ,还亲自参加了桂林到全州的军用公路动工典礼。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 ,给老一辈的广西人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广西人民对孙中山先生无限崇敬和怀念。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儒化三民主义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揽孙中山三民主义解释权之后 ,蒋介石获得了统摄全党思想的合法性 ,为走上个人独裁道路 ,从理念上打开了一扇大门。蒋介石对三民主义解释的实质 ,是儒化三民主义。他将孙中山描述为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集大成者 ,将儒家伦理道德与三民主义融为一体 ,使之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精髓” ,进而在全国范围掀起思想文化上的尊孔复古。在这一过程中 ,蒋介石还充分利用了戴季陶主义。随着三民主义被儒化 ,其原有的民族民主革命与现代化之精神也逐渐消解与湮没。  相似文献   

14.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11,37(1):98-105
文明不是生命有机体,文明本身不会冲突。文明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前提。正确认识文明的差异,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增强文明的兼容性和互补性,减弱或消除排他性,使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文明互补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国内不同文明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5.
DR. Sun Yat-sen was the first Chinese leader ground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the teachings of Lao Tzu, Confucius and Mencius) who simultaneously received a Western Christian education, in his case starting at a very early age.Tian Xia Wei Gong,literally th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was his intellectual touchstone and vision. The principle still frames major world issues today such as the North-South gap.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育才与用才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剑 《理论月刊》2002,1(1):32-33
孙中山的育才与用才观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教育、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等问题上,有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述,他的许多现点,在今天仍不失为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7.
在制度伦理及其安排的问题上,中西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路径和取向,如人性善与人性恶、人情主义与契约精神、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反思中西文化在制度伦理、制度安排上的利弊得失,对于我们建构制度伦理、实践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西方由于在国家的起源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状况、传统伦理思想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在法文化上向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中,比较和探究中西法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制建设陷入了价值或曰“精神”迥异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之中,基于文化的承续性、行为模式的特定性以及普适性知识存在的有限可能性,应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基本价值为基础,用西方文化的一些普适性价值对其进行修正,并将社会形态变迁的因素考虑进去,重塑一个剔除了封建因素的中国法律文化,作为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根本。承载价值和制度理论的实施制度应当符合“趋利避害”的人性原则,体现法律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用微观制度的合理可行性来实现宏观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