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英美法系国家的采证规则 ,尤其是传闻证据规则和最佳证据规则与电子证据采纳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随着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电子证据在法庭上被广泛运用 ,为此 ,英美法系国家对证据规则进行调整 ,调和电子证据和采证规则。但从总体上说 ,电子证据最终被采用的形式还是文字或数字等可视、可感知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证据可采性本身是一个英美法概念,有其英美法的生存土壤,但证据可采问题,却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由于具体的法律语境不同,我们必须遵循证据科学的规律,结合中国法治环境,把握证据可采性在中国的适用限度。  相似文献   

3.
域外传真     
萨达姆:被审的同时还将被保10月19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将接受伊拉克特别法庭的审判。美国官员日前透露,为确保审判获得“成功”,伊拉克特别法庭的法官此前接受了来自美、英等国专家的特殊培训,还曾在伦敦进行过模拟审判;另外为“保护”萨达姆,避免他在法庭上遭遇不测,被告席还将安装上防弹玻璃。审讯萨达姆的3名法官虽然都经过美英等国的特殊培训,但伊拉克的法庭审判程序是参照法国和埃及的模式,因此,和常见的美国法庭不同,首先是法庭上不设陪审团,不会有律师当庭激烈辩论,此外,萨达姆有权召唤证人。此次陪同萨达姆被审讯的还有7名伊拉克…  相似文献   

4.
电子证据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并借助电子设备为人们所感知的、用作证据使用的一切材料。在《刑事诉讼法》已经修改、《民事诉讼法》即将修改并均将电子证据纳入证据体系的背景下,亟需对电子证据可否用作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条件,即其可采性进行研究。电子证据可采与否的关键在于公民隐私权保护与案件真相发现之间的利益平衡,故有必要对国家机关的监听行为、当事人的私录行为以及"电子眼"的采集等涉及电子证据运用的领域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影响电子证据可采性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傅立叶红外分光成像(FTIR)在保留痕迹证据的同时,又能呈现详细的未处理潜指纹。潜指纹在感光底片上冲洗出来,使用数据处理法从背景材料提取潜指纹的脊模版,包括红外分光谱带强度测量、主要成分分析((PCA)、次谱带强度计算及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指纹的痕迹证据还可被恢复和鉴定。  相似文献   

6.
人体特征如指纹、DNA等具有唯一性、稳定性特点,据此可识别出某人身份,特别是刑事案件侦破。指纹证据、DNA证据均以其特有的准确性在政法部门发挥独特作用,为案件侦破创造条件、为案件审理提供证据,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分别介绍了指纹证据、DNA证据相关内容,分析其准确性与局限性,特别介绍了二者在刑侦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人体特征如指纹、DNA等具有唯一性、稳定性特点,据此可识别出某人身份,特别是刑事案件侦破。指纹证据、DNA证据均以其特有的准确性在政法部门发挥独特作用,为案件侦破创造条件、为案件审理提供证据,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分别介绍了指纹证据、DNA证据相关内容,分析其准确性与局限性,特别介绍了二者在刑侦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8.
非法证据是指不具有合法性的证据,目前世界各国对非法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众说纷纭。从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及保障人权的双重使命看,对待非法证据原则上应予排除,但应设立例外原则。  相似文献   

9.
警察圈套或诱惑侦查的合法性时常引发争议.作为刑侦谋略,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在诉讼中存在很大缺陷.行为合理性和证据可采性是警察圈套的限定规则.可通过完善警察圈套的取证问题,使实践中的刑侦谋略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论司法鉴定主体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鉴定问题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随着新的鉴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鉴定主体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鉴定主体的资格直接影响着鉴定结论的科学可靠性,影响着鉴定结论在法庭上是否被采信.因此,探讨研究鉴定主体资格条件是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现代司法制度和证据制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为规范学术论文在专家辅助人证言中的应用,并辅助法官判断学术论文之于专家辅助人证言的应用价值,应以明确专家辅助人证言的证据属性为前提,仿照大陆法系通行的“证据能力—证明力”两步式证据审查体系,设计以“可采性—证明价值”为核心架构的两步式学术论文审查体系。其中,可采性判断着眼于学术论文作为专家辅助人证言论据的适格性,此步骤包含意识形态判断、科学性判断、关联性判断和品性判断;证明价值判断以评价学术论文之于专家辅助人证言的证明作用为核心,其评价体系涉及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报告、所载期刊级别、被引用的频次等要素。  相似文献   

12.
品格证据规则作为基本证据规则长期存在于英美的刑事诉讼实践中,其核心在于避免刑事审判中不公正的偏见对案件客观事实的发现造成不利影响,但由于此项制度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对其争议颇多。美国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的"强奸盾牌条款",对强奸案件中被害人品格名声采用了有限可采的办法,即一般不采用,但存在例外规定。基于证据性质、被害人保护等诸多因素,我国应该明确强奸案件中被害人品格证据不具有可采性。  相似文献   

13.
犯罪心理痕迹鉴定结论的证据意义及其审查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试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的司法鉴定手段,自90年代初以来的10年 间,我国心理测试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测试报告、测试结论亦开始为司法机关逐渐地 认可,并为一些法院作为定案的依据之一,它的实质是鉴定结论。既属鉴定结论,要用作 定案根据,就须经过查证属实;即使是侦察机关用于之辅助侦审,也应慎重,以防出现冤、 错案。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意义,以及怎样审查、判断心理测试结论的 可靠性、可采性。  相似文献   

14.
证人证言不仅被各国诉讼法接纳为重要的证据种类之一,证人在法庭上接受当事人或法官的询问正是现代司法中最直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我国各大诉讼法均对证人作证义务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5.
从刑事证据的角度来看 ,指纹是物证之首的观点早已被世界各国警察机构认可。我国目前指纹档案管理的一些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改进和加强指纹档案管理工作 ,使之与国际接轨 ,才能更好地打击犯罪 ,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立法仅将电子数据视为视听资料予以适用,但由于其易于复制和改变,证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胁,因此,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人试图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得出电子数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作为证据使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粘贴胶带上指纹的剥离与显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胶带的光滑面和粘面都极容易留下犯罪分子的指纹,可作为确定犯罪的有力证据。但现场提取的胶带却往往因粘贴而失去证据价值,造成物证的毁损。“zck”试剂可有效地剥离两粘面相贴或缠绕成团、成束的粘贴胶带,并且可同时显现出胶带粘面上的指纹,解决了从现场的粘贴胶带上难于提取指纹的技术难题,提高了物证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证人证言是我国法定的七种证据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  相似文献   

19.
封口胶带 (压敏胶粘带 )用于纸箱的捆绑 ,容器的封缄 ,器物的捆束以及其他物体的包装。近年来 ,封口胶在各类刑事案件中作为作案工具 ,特别是凶杀、抢劫、绑架、盗窃和毒品案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通常被犯罪分子用于封事主口、眼 ,捆绑事主手、脚 ,包装密封毒品等。犯罪分子在实施撕扯和捆绑、包装等动作时易在封口胶的光滑面或粘胶面上留下指纹。其上的指纹准确性高、证据力度大。但封口胶带经捆绑、缠绕后又粘合在一起 ,对其上指纹拍摄提取 ,首先要在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对封口胶进行剥离。在生活中常见的封口胶是在塑料薄膜 (可绕性基材 )上…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电子证据在诉讼中的频繁出现已经不可避免。文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当前有关电子证据的几个热点问题:电子证据的概念、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电子证据的采信标准、电子证据的司法鉴定等问题。同时结合文中的观点,简要地分析了两个典型的涉及有关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电子证据的案例,来说明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