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看来,一个社会中,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这种社会结构是比较有弹性的"弹性社会"和"刚性社会"这种提法本身,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我们要争取的是"弹性社会",要消除的是"刚性社会"。其实世界上,既找不到纯粹的"弹性社会",也找不到纯粹的"刚性社会"。  相似文献   

2.
上班族说——长时间的精神紧绷让我失去了弹性北京市某外企职工马杰:自己为什么绷得这么紧?关键还是因为要搞好工作。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单位裁员显然势在必行,主动与否都必须走人。一直以来,工作就是我和我的同事的全部,即便是节假日都没有好好休息过。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规划,而且没有时间陪家人。因为压力太大,又没有很好的发泄平台,我的精神生活质量很低。  相似文献   

3.
<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一说,可以信其有,也可以信其无。说"有"者,是因为现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联系无不是社会联系;说"无"者,则是因为种种被称为社会联系的关系或活动都有各个自身的称谓,无需用一个什么社会联系去称呼它们。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研究社会和谐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和谐的根源不能抛弃人的因素,也不能离开实践过程,在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不断提高实践自觉性,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看,还是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经营战略和企业生存哲学看,都要求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丁增锋 《前沿》2014,(17):62-63
在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规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作为整个学说的基本前提,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相应地发生变革,正在从社会批判视阈深入地探究,并提供了新的哲学理论形态。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性贯穿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建构过程中,其中蕴含的马克思批判性逻辑的转换过程,并打破了传统哲学的表象,以哲学观变革的形式呈现出来。本论文着重探究社会批判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7.
冯建辉 《前沿》2010,(13):34-37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8.
时至今日,随着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日趋严重,网络社会的治理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也给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从哲学视域看,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也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是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网络社会是既有科技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社会,也是具有行为规范的社会;用道德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来衡量、判断,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已然出现,并呈日趋严重之态势,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势在必然、势在必行;网络行为失范归根到底是行为者即人的失范,网络社会治理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的人;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须遵循网络社会运行律、网络行为演变律、心理引导律和行为规制律,须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正当性等原则,须做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的联结、技术手段与人文手段的结合,形成治理的作用合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社会经历了近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后,建设和谐社会几乎是必然的举措,是顺理成章,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经济十余年的连续高速增长,社会关系和城乡结构的巨大变化,已引发、在近几年更凸显了社会矛盾,经济昂首前行的同时,遗留下许多社会问题,结构需要修复,关系需要理顺。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这一现实需求的集中反映,既是执政党意志,更是包括各阶层广大民众的普遍心态和愿望。显然,这也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福柯现代社会权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徐平 《求索》2011,(6):110-112
权力观问题是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而在权力观问题上最受关注的是统治权的问题,尤其是国家权力的问题。本文对思想史上两位影响较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福柯的权力观进行分析,考查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以阶级划分人群转向以种族来划分人群。而这个划分的关键则是生命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从生命政治的角度来看,治理术明显化了,同时福柯让权力概念更加细微化了。  相似文献   

12.
王里 《前沿》2010,(8):24-26
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核心,社会正义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机会平等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起点公平;必须坚持规则公正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坚持结果合理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他们在讲矛盾规律时,都是既讲对立面的对立,又讲对立面的统一的,所以矛盾规律又称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前提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两对矛盾,所以才产生改造的问题和在改造中要注意和谐发展的问题,因为这种改造,并不是为了破坏和毁灭自然或社会,而是为了把自然和社会改造得更加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三个和谐发展,不但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而且符合实践的需要。翻开邓小平改革开放年代的著作,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除“改革”、“开放”两个…  相似文献   

14.
<正>这里要说的当代社会,从时间上讲大抵是自20世纪开始起直到现在,从社会总体面貌上说,是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不断觉醒和奋起,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始终迈着坚定而又胜利的步伐的时代。在这一社会的总的态势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形势和头绪多端的现实以及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 江 明 同 志 长 期 致 力 于 中 国 当 代 哲 学 的 研 究 ,特别是 对 邓 小 平哲 学 思 想 和社 会 主 义 社 会辩 证 法 的 研 究 。最 近 由 广 东 人 民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新 著 — 《哲 学 的 创 新 、 ——视 野 与 运 用 》,用 创 新 的 眼 光 ,把 握 时 代 前 进 的 脉 搏 ,密切联 系 当 前 中国 的 实 际 ,探 索 马克 思 主 义 哲学 中 国 化 的创新 ,使 人读 了感 到 很亲 切,有豁 然 贯通 之感 。 (一 )以 实 事 求 是 为 起 点 阐 明 邓 小 平 哲 学 思 想 和 哲学创 新。作 者认 为,创新 是 民族 进步 的 …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大部制改革再次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大部制改革要往纵深发展,需要总结前期改革的经验教训,克服当前改革中面临的权力调整局限于行政系统内部、部际部内协调困难、社会组织的配套作用不足、人员分流方式单一僵化等瓶颈因素的制约。展望未来,大部制改革要更加兼顾"弹性因子"和"社会因子":一要调整各类公共治理主体的权限和职能;二要健全部际、部内弹性协调机制;三要强化社会组织在大部制改革中的辅助地位;四要探索人员分流的弹性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方亦雨 《创造》2008,(10):78-79
社会灵魂的觉醒,当然首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觉醒。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必需和必然的一环,在现代化的诸要素中,技术化生产力是现代化和工业社会发展的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自由市场经济才能形成和扩大,人的主体性精神才有可能得以弘扬,民主政治才有可能真正地得以实现。结合当代工业社会的特点和我国新型的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当代启示在于:推动当代工业社会的进步应大力发展科技和生产力;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地推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全湘燕 《求索》2008,(8):100-102
前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它的理性概念具有意识哲学的特征,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语言分析;它的真理概念具有黑格尔主义的特征,具有远离生活世界的抽象性;它不重视资本主义民主法治国的道德一实践领域的话语性特征。哈贝马斯引入了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使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挪移到了话语分析的基石上,把语言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创造性地糅合起来,既使语言哲学具有了可贵的社会批判品质和道义感,也使社会批判理论获得了语言哲学强大的分析工具并走出了意识哲学的胡同。  相似文献   

20.
蒲文胜 《前沿》2010,(11):42-46
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力量的现实交锋下,就何谓全球化或应寻求怎样的全球化问题再次引来热议。当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新自由主义,批判极端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模式的同时,日益高涨的反全球化运动使人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由此,一个全新概念“全球公民社会”进入人们的研究视域,人们期望以此作为全球化理论的新分析工具,并结合现实的反全球化运动寻求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寻求人性化的、正义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