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讨论中,有部分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会给经济生活带来好处,对政治生活则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认识是值得讨论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一般商品经济原则和规律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反映,就是要求平等、民主和自由。这些要求在以自给自足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我国开始重视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于读者。生活方式及其基本特征生活方式,简言之,是人们生活活动所采职的方法和形式。其具体含义,从狭义而言,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即衣、食、住、行、用等消费生活方式,其实质就是人们享用物质和精神消费品以及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从广义而言,是指受一定生产方式和社会条件制约,并由某种价值观指导的人们生活活动的方法和形式的总和,这些活动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潮流和我国改革形势的深入发展,随着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封闭狭隘的传统小生产者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地被一种开放进取、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代替。而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又将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论述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生活方式?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映人们生命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等诸因素的统一体,通常是指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娱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不仅需要维持生存的物质性东西,还需要有一定的精神作为动力。可是目前人们的精神生活却不容乐观,生活中缺少信仰、道德信念等精神性力量的人们总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精神生活特别是道德精神生活内容的提升和意义的重构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则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思想理论观点和表现在人们的社会感情、习惯、信念等方面的社会心理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正当下,中国正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全力守护的"第五疆域"。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全球发声平台、民众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领地。人们的生活由现实社会拓展到虚拟的网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论及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转型期衣食住行、休息娱乐、婚姻家庭及人们交往等生活领域典型化了的活动方式。其价值取向及其特点的探讨,也仅限于消费及道德层面。一、消费取向,承传整合,革故鼎新,讲求质量、品位和个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当代中国正面临着生活方式变革的大趋势。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已经导致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优裕,精神生活日益多彩,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生活方式在我国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9.
1.青年生活状况的综合指示器生活质量,最初是由加尔布雷斯·罗斯托等经济学家于本世纪50年代中提出,在60年逐步扩展为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尽管它定义众多并难于统一,但西方学者的“多数观点都倾向于把生活质量内容限于精神生活方面”。中国学术界是在8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这一范畴的,并赋予了本土化色彩的解释,根据我们的理解,生活质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状态特征,本文中主要是指青年的职业、消费、家庭、社交、闲暇精神生活的特征及其满足程度;二是人们的价值实现和幸福感,这里侧重是分析当代青年的生活目标层次和自我价值实现与否的认知;三是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北风 《侨园》2014,(7):10-10
人们研究高科技项目的目的和理由是造福于社会和人类,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们平时的生活更加省时省力,安全便捷,给人类带去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以其数字化、时代化、互动化、多媒体化等特点,吸引着更多的人靠近它、依赖它,这使得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因其信息的复杂性对人们产生错误的引导。高校学生在互联网中扮演的恰好是一种极为活跃的角色,在没有健  相似文献   

12.
诈骗傍疫情     
汪昌莲 《瞭望》2020,(18):64-64
宅家抗疫的生活,使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加大,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网络贷款和居家上课成为一部分群众新的生活方式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疫情期间出行不便,购物、求职心切或信任老师等心理,诈骗成功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许启贤在今年三月十七日《北京日报》上撰文认为,精神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文化学习活动。学习是人们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人们思想品德、知识、才能的重要途径。第二,精神生产活动。这是人们精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特别对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方式简直合二而一。三,精神交往活动。是指人们之间政治、思想、文化、科学、体育、宗教等社会交往活动。随着科学技术、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随着对  相似文献   

14.
<正>服务业是当代高速发展的产业。当今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服务业为什么能够高速发展、怎样发展?人们认识不一,很有讨论的必要。一、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时代是人类生活的片段,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人们对其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的总体认识。这既可以是对当前状况的分析,也可以是对历史环境的概括。但自然和社会的情况复杂,生活又是多方面的、多色彩的,人们对时代的把握就不能"一言以蔽之"。近年来,人们对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故园情深──谈《中国民居》路秉杰食、衣、住、行既是人们生活的内容,也是人们的生活形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皆与之密切相关;社会发展的水平、文明水平也都在这方面有所反映。上海学林出版社继出版《隋唐文化》、《历代服饰》之后,为了发掘中国文明,又策划出版了巨...  相似文献   

16.
一、历史进程是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关于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与生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6页)。马克思的论述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种对历史的解释,可表述为历…  相似文献   

17.
西谚曰:“钱物不过是美德的行李。”这话说得不错。 钱财,也许是人们谈论和研究得最多的一个永恒话题,自古以来谈钱论物的文章层出不穷。钱财,确实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太紧密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人们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生活质量,还真离不开钱物这个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室内和室外的空间环境中,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尤为密切。怎样改善室内环境?即使在经济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也是人们十分重视的课题。这一点,可能是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建筑室内设计和装修产品展览,十分受各行各业观众欢迎的直接原因吧? 是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内容日益丰富之后,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和美的渴望就会日益强烈。在住宅紧张状况有所缓和的今天,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得到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决定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思想交流,产生精神生活,而文化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促进效应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以下过程来实现:一是减贫效应,二是良好预期效应,三是结构性效应,四是合法性效应,五是社会控制效应,六是制度化效应。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减少因极度贫困或生存危机而导致的越轨行为。经济生活水平的上升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次,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够提升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人们对生活的希望是一个社会维持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们对生活其中的社会充满希望,人们的怨恨心理就会骤减,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活力,并且维持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