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邻避”行动的社会生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国内的经验看,"邻避"行动既非居民的情感宣泄,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分配不公的必然结果,不同类型的邻避行动有着迥异的生成机制。经济理性、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三种行动逻辑分别主导着污染类、风险集聚类、心理不悦类三种典型"邻避"行动的生成过程。而社区压力与从众心理、社会信任缺失与无效的风险沟通以及居民过度的风险想象等社会心理与文化因素的联合作用让孤立的"邻避"行动演化为群体性"邻避"冲突成为可能。有关部门要清晰界定经济补偿方式的适用范围,切实尊重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权利,逐步恢复社会信任,化解"邻避"冲突时更多地考虑并满足居民的价值与情感诉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邻避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因素。社会精英对邻避设施所在地民众的动员及组织、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及选址的"封闭化"、地方政府在邻避群体性事件中的低效回应、大众传媒的"扭曲化"宣传及网络谣言的"泛滥",共同构成了邻避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逻辑。面对邻避群体性事件的挑战,在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利益主体共同配合的基础上,社会精英理性的利益表达和政策参与、相关企业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完善的环境决策协商机制及政府回应方式、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合理引导,构成了"利益共赢"路径下邻避群体性事件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空间挤压与认同重塑:邻避抗争的发生逻辑及治理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空间、空间的表征、权力符号、行动者"为分析背景,从"价值-利益-风险"角度阐释了政府、开发商、居民不同的空间定义,提出了空间挤压的分析思路,并以此为框架对10个典型邻避事件的发生机理进行案例实证分析。本研究认为:政府对公共生活的制度性安排面临着多主体价值导向、利益识别、风险分配等内在差异的结构性张力,应当从价值融和、利益补偿、风险化解三个维度建构政策共识,通过重塑居民的政策认同提升公共项目的合法性并化解邻避抗争的社会稳定风险。  相似文献   

4.
邻避风险作为社会风险,具有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广、参与人数较多等特点,公众的抗议越来越频繁地升级为群体性事件。因此,本文以发生过的邻避事件为二手资料,进行确定性背景和不确定性逻辑下邻避风险演化机理的仿真模拟,通过对Multi-Agent系统的公众行为策略和实验条件假定,还原了邻避事件从"风险-危机-失衡"前三个阶段的演化机理与演化逻辑,为地方政府在国家现代化场域中的有效治理提供了阶段性测量与预防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城市的大型邻避冲突中,邻避信息传播和动员过程大致经历了关键人物的商议、地方精英的讨论、地方精英向亲友的传播、精英的亲友向普通大众的扩散、抗争积极分子借助媒介建构当地邻避共识、向外地公众求援和平息等七个阶段。邻避信息传播呈现从精英向大众扩散的涟漪效应。地方精英的亲友是联结地方精英与普通公众的纽带。地方精英及其亲友可能隐蔽地传播负面信息,甚至可能采取体制内的抗争行动。体制外的部分邻避行动者通过口头、互联网、手机传播有关邻避设施的负面信息并动员体制外的抗争行动,塑造当地舆论场,并试图影响外地舆论场和境外舆论场。体制内外行动者传播的抗争信息和采取的抗争行动可能产生彼此激励的抗争共鸣效应。涟漪效应和官民抗争共鸣也存在于其他一些政策议题之中。邻避信息传播本质上属于政治传播。  相似文献   

6.
邻避冲突是社会治理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不同学科视角,现有邻避冲突研究大致形成了"影响因素-互动关系-行为动机-技术工具-内在机制"的研究谱系,但邻避问题离不开公众对邻避设施的认知,现有研究却缺乏将外部客观影响因素与公众主观认知结合起来的分析。本研究以杭州九峰垃圾焚烧事件为例,通过对案例素材和访谈资料的详细分析,提出了个体风险认知评估和风险感知情绪引致邻避冲突的三个研究命题,并由此构建了整合性的邻避风险认知分析框架。将邻避冲突置于"主体-客体-场域"三要素闭环内,围绕影响因素这一内核,从风险认知视角探究风险认知评估与风险感知情绪双路径诱发邻避冲突的过程机制,为邻避冲突提供机理性解读。该分析框架在补足现有研究短板的同时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了几点启示:重视事前风险沟通的必要性,关注地方民众的情绪调控,及时回应地方民众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政府通过兴建公共设施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因邻避设施建设引发的邻避事件呈现出高发的趋势。政府在应对邻避事件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妨碍了邻避事件的有效解决,邻避事件的科学研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邻避事件,有利于发现与预防邻避事件中的冲突现象,对更好地解决邻避事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邻避设施引发的抗争运动层出不穷,现有成果多以单个案例为基础进行研究,缺乏对邻避运动产生机理的解释。结合社会运动、媒介化抗争理论,以我国的邻避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法进行多案例综合分析发现,抗争组织形式、抗争性剧目和参与者主动使用媒介是邻避运动演变成暴力群体性事件的必要条件组合,行政体系分化对邻避运动的演变影响力较小,精英同盟分裂和框架过程对邻避运动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不是必要条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作用于邻避运动,并没有地位上的明显划分。重视公众的合法权利,加强邻避设施选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塑造有效的"解释框架",增强公众的信任感;实现国家治理"媒介化",掌握传播主导权等,是政府预防邻避事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邻避事件包括温和型邻避事件和暴力型邻避事件。从动因和对抗程度看,许多邻避事件兼具维权和泄愤两种性质。这种双重性质也会体现在邻避冲突的演变过程中。在生态环境不如人意的背景下,许多民众不信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愿。民众的体制内抗争往往无法实现其环境诉求,并容易演变为体制外的集体抗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刚性稳定常阻止抗争信息传播、打压积极分子及其体制外抗争活动。地方政府的不当处置可能激化矛盾,使温和型集体抗争演变为暴力型邻避事件。只要地方政府处理得当,邻避冲突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完善环境治理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质在于环境正义的缺失,是民众追求生存权、环境权等各项权利的环境正义行为。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不仅包括危害社会稳定的负外部性,也蕴含着基层政府从传统管理到治理现代化转换的积极性建构力量,而基层政府传统的"管控型"邻避思维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种积极力量的发挥。为推动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良好解决,基层政府可以通过柔性治理的方式,实现对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负外部性最大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邻避冲突事件在我国各地接连上演。表面上看,邻避冲突的爆发是由民众反对邻避设施选址建设在"自家后院"的行为引起的,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此类问题的实质在于环境正义的缺失,是民众追求生存权、环境权等各项权利的环境正义运动。事实上,邻避冲突事件不仅包括危害社会稳定的负面功能,也蕴含着培育环境公民成长的积极性建构力量,而政府传统的邻避管控思维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为推动环境公民的健康成长,政府就必须通过转变传统思维、弥补环境正义的缺失、同时承担起培育环境公民实质性责任的方式,来最终实现邻避冲突正面功能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已经进入了邻避型群体事件的高发期,近年来,邻避型群体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许多重大事件相继爆发。邻避型群体事件频发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事前民众参与缺位,民众利益被漠视;政府公信力低,政府与民众沟通不畅;邻避设施信息不透明,环评报告失真;政府应对这类事件的能力不足,处置方法不当;民众风险规避心理和"闹大"心理;民众合法维权受阻,选择实施非合法方式。有效应对这类事件,需要打破政府"代民做主"的决策模式;构建公开透明的协商对话机制;建立受损民众的利益补偿机制;严格邻避设施的"环评"和"稳评";提高政府应对这类事件的能力;将邻避冲突的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13.
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邻避效应诱发群体冲突酿成社会稳定风险,邻避效应感知风险是重要影响因素。基于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专家与民众对邻避项目态度大相径庭的解释框架,提出邻避感知风险放大-消解演化链,分析并测度感知风险主观构建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杭州某加油站邻避事件调研发现政府、媒体、专家、熟人的行为态度会引起民众对风险认知的变化。通过感知风险偏差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政府决策民主程度、媒体对邻避设施相关知识普及以及信息公示程度对感知风险有消解作用;而公众权利意识、环保意识提升则会加剧邻避感知风险偏差。感知风险的消解作用能够降低民众的抗争意愿,因此为实现邻避冲突事件的防控和邻避风险调控,应采取由下而上的参与决策方式,注重风险沟通,同时媒体充分发挥邻避知识普及和项目信息宣传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邻避困境是民众对有危害或危害风险的基础设施采取的抵制其建在自家周围的行动。邻避困境往往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是不利的。传统的邻避困境解决方式有公众参与、现金补偿和设施管理三种,这三种方式都有其作用,但也都有局限性。基础设施捆绑建设是解决邻避困境的新选择,与邻避困境的本质相一致、与其成因想对应,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相吻合,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实践操作上,该方法可以与现有方法相结合,与现有的实际情况相协调,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邻避效应越来越成为政府推进垃圾焚烧场、核电站、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的制约因素。如何缓解邻避效应,公平、公正、有效地破解这一两难困境,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的风险治理能力。文章基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探讨了风险社会背景下邻避效应的生成机理,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前,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邻避型作为一种群体性事件的特殊类型,国内学者对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但是缺少针对在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中警察角色定位的专门研究。本文在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安机关在这一类型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定位进行研究,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邻避设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正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因素。总结"四川什邡"、"江苏启东"、"宁波镇海"等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预防和减少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必须树立公共决策风险意识,完善群众利益保障机制,营造法治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个人主义话语催生了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个人,并在个人的基础上建构起了工业社会,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行为取向和竞争文化。但是,它却在20世纪后期将人类引入了风险社会和危机事件频发的境地。全球化、后工业化将是对个人主义话语的根本扬弃,所要确立起的是人的共生共在理念。面对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将以"他在性"取代自我中心主义取向,人的集体行动形式也将是合作行动,而合作制组织就是行动者。全球化、后工业化向我们展示出的是合作行动的必要性,一种新型的合作文化必将取代竞争文化而对人的共生共在提供支持。在合作行动中,"他在性"取向将把行动者形塑成道德化的存在物,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文化将为人的共生共在提供切实保障,使人的共生共在获得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邻避抗争实践挑战了经典的社会运动理论。原因在于大部分见诸报端的邻避抗争事件成功地改变了政府决策,但最终却出现了政府邻避决策的回退现象。本文主要研究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即分析邻避抗争为什么会改变地方政府的既有政策安排,地方政府采用了何种回应邻避事件的方式来进行政策决策的消极改变。据此,主要从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解析邻避事件的抗争过程、结构及其机理;二是阐释邻避事件如何成功改变政府决策行为。前者运用的是框塑理论(framing),后者采用政府回应的四维框架。最后,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城市邻避抗争已经严重阻碍了作为国家治理中观平台和区域背景的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在地方治理过程中,亟需消解当代中国城市邻避抗争的结果效应,重点在于构建协商型地方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邻避效应的解读: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邻避效应事件频发,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对我国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发现: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信任缺失*政府应对失当*谣言传播的条件组合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邻避效应而言,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是污染类邻避效应和污名化与心理不悦类邻避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谣言以及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信任缺失是风险集聚类邻避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我国邻避效应的化解需要针对这些条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