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标志中国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立法与社会福利财政时代来临。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成为国家发展社会政策与战略目标。本文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首次简要描述了英国17-19世纪社会救助立法与济贫制度,英国18-19世纪劳动就业工厂立法与公共健康立法,德国19世纪社会政策、社会立法与社会保险制度,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保险与社会服务体系,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立法与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中期社会福利立法与福利国家制度,20世纪晚期福利国家改革与福利治理典范,21世纪早期全球社会政策与全球软法福利治理模式,共计八种社会福利立法典范的历史演变轨迹和结构性特征。概括了西方社会福利立法典范变迁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分析了社会福利法律体系结构性转型的普遍规律;揭示了欧美社会由社会控制、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到社会治理制度的演进逻辑,发现西方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由社会救助,经过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阶段,发展到社会福利和社会福祉,由民族主权国家福利立法发展为全球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立法等发展规律;指出了西方国家政治、法律与福利制度现代化历程与结构转型方向,为法治国家与福利中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在新中国人口政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该时期制定的以“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主要内容的人口政策和相应设立的计生机构,既是20世纪50年代人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为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西方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反思和拓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 ,学者们首先澄清了公共政策研究“混沌”的现实 ,致力于整合分裂的公共政策研究局面。在这个基础上 ,学者们致力于拓展政策过程理论的研究 ,提出了新的政策过程模型。而关于公共政策子系统和政策网络的系列研究 ,则致力于打破过程阶段论的窠臼 ,把行为者和网络的视角嵌入到政策过程的研究之中 ,表明近 2 0年来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焦点向动态层面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社会政策转型是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回应。基于福利标准和统筹范围两个维度可以构建出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的四阶段模型。其中,社会政策阶段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为源起,社会公共政策阶段起源于社会政策理念与质量的全面提升。社会政策转型原因有三点:社会问题倒逼顶层设计;城乡差距阻碍长远发展;生存需求转向发展需求。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表现为延续性、适度性和共享性。社会公共政策的转型特征从宏观层面体现为价值理念与行动体系协同转型,从微观层面体现为政策质量的全流程再造。中国依旧处于社会公共政策阶段,需要从以下四点继续夯实政策基础:政策理念上要主体多元,权责分明;政策方法上要积极防范,主动作为;政策内容上要适度普惠,突出重点;政策目标上要机会共享,立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策终结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政策终结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政策绩效。本文简要回顾了公共政策终结研究的缘起、内涵、影响因素、促成策略以及发展方向等内容,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逻辑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周文英以其《中国逻辑思想史稿》奠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逻辑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宏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在我国转型时期显得较为突出,这除了政策自身的某些原因外,更主要是政策执行体制、执行主体、政策环境等因素造成。为防范和矫治宏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必须改革和创新政策执行机制,实现宏观公共政策所调整的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整合,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尤其是要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西方政策变迁研究:三十年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公共政策研究都需要重视对政策变迁的研究。回应这种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公共政策研究开始重视这一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理论成果。本文依据政策过程理论研究的四个阶段来系统检视30余年来西方公共政策变迁研究的重要成果,并探索其对我国政策变迁本土化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包括政策议程、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几个环节。民意和专家的参与、以及媒体的作用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对于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孙志刚事件作为一个典型的引起公共政策修改制定的案例,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德国环境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1)萌芽阶段(16世纪至1968年):经济增长,污染严重,环境问题被忽视。这主要是由于工业文化观念和工业化发展观的影响;(2)起步阶段(1969-1974年):启动环境政策,这主要是因为环境运动、环境革命的外部因素,以及生态环境恶化、政治机遇的产物等国内因素的共同影响;(3)转型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环境政策停滞、转型与巩固,这主要是因为一系列重大环境灾害、绿党崛起、舆论压力以及德国生态哲学发展的推动;(4)逐步实施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提出“社会市场经济生态化”,走生态现代化的道路,这主要是因为绿党与社民党联合执政的政治推动力以及胡贝尔现代生态理论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国政策科学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于美国 ,并走过了一条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 ,学科化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在美国 ,政策科学的学科化首先表现在 :从 2 0世纪 70年代起 ,各个大学纷纷建立了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专业 ,相继开出一系列与政策科学相关的课程 ,逐步形成了以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等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政策科学体系 ,并设立了政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分析的博士点 ,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政策科学人才。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政策科学刚刚起步 ,如何满足改革开放对政策科学人才的迫切需要 ,加强政策科…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创新与政策生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公共政策创新是政府应对信息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而开展的有价值的政府行为,但政策创新的“价值”必须置于政策生态的框架下进行衡量。在政策生态视野下,政策创新研究有变量分析、过程模型、主题分析和限度分析四个角度。本文着重从主题上阐释了公共政策创新包含政策主体、政策内容、政策手段和政策过程创新四个方面,进而分析了在我国当前的政策生态下,公共政策创新应有三个限度:以市场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和均衡健全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多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城市化等重大历史事件猛烈撞击着中国农民既有的思想板块,他们或守望回归,或顺应变化,或挑战与碰撞,表现出了转型时期思想的复杂性。笔者将西部山区农民或原籍农村人的代际划分为三代:第一代,20世纪30至50年代出生;第二代,20世纪60至70年代出生;第三代,20世纪80至90年代出生。这些代际划分不仅仅是单一的时间刻度,每一代都蕴育着自身特有的现实处境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标准是对公共政策过程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根据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评价公共政策伦理水平的标准和原则。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标准是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紧密联系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对当代公共政策伦理评价标准的探讨和确定,对增进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正在渐进转型为现代社会。在这个过渡时期,公共政策参与领域的最大特点就是政策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交错,正式规则之内的政策参与同制度之外的政策参与并存。从群体性事件和集体行动的视角分别梳理制度外政策参与,需要解决3个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组织化,如何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度化,如何重视新兴媒体的"双刃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政策供给呈现出典型的功能双重性、价值多重性和技术非均衡性时代特征并呈现出体系化趋向。民生政治、制度创新、解构并重构固化的社会结构,是农村公共政策供给的价值导向、技术导向和目标导向,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公共政策供给的逻辑进路。体制性传递与“泛政策化”、选择性供给与失真性执行、政策供给与制度创新的弱耦合性,是当前农村公共政策供给面临的现实挑战。农村公共政策供给带来的政策泡沫和信任危机降低了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引发潜在的政治认同危机;涉农政策“打架”现象根源于农村公共政策供给机制失调,导致制度性成本增加;制度创新热衷于制造概念并引致制度空转现象背离农村公共政策供给的逻辑要求。推动农村公共政策供给侧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政策社会监督体系,优化农村公共政策内部考核评估体系,是新时代优化农村公共政策供给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鉴于Haque公共性理论的抽象模糊特性,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其进行了解构,并提出了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影响因素模型。对模型的实证检验表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受公共监督的有效性、决策参与的有效性、政策相关服务的质量、公共服务与公共期望的契合度、政策受惠者结构的合理性、与政策对象的互动程度和政策绩效七个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用于明示决定公共政策公共性强弱的关键因素,有助于识别提高公共性的最佳途径和关键路线。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范式中,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公共政策问题被视为"既定的事实",因此缺少对政策问题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深入剖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策议程作为政策问题形成的关节点,逐渐成为政策研究的主要对象,政策研究开始向前决策阶段倾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主体、价值、途径、模式的探讨上,而对政策议程与政策问题构建的关系、政策议程设定机制、公众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范式中,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公共政策问题被视为"既定的事实",因此缺少对政策问题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深入剖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策议程作为政策问题形成的关节点,逐渐成为政策研究的主要对象,政策研究开始向前决策阶段倾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主体、价值、途径、模式的探讨上,而对政策议程与政策问题构建的关系、政策议程设定机制、公众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0.
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公共政策更是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公共政策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入手,分析了功利主义价值的利弊,并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得出现代公共政策的公正价值取向以及对中国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