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徐兰兰 《岭南学刊》2014,(3):52-56,124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基层政府突破当前的社会管理困境,提升管理能力。作为广东"简政强镇"改革思路的区域实践,汕头市濠江区的街道行政体制综合改革,以立法分权、强化街道社会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职能等措施,探索了欠发达地区增强基层政府效能的可行性路径。与此同时,改革也面临现行法规制约和改革成本压力等挑战。  相似文献   

2.
《政策瞭望》2011,(7):52-52
最近,广东省政府发布的《广东省县镇事权改革若干规定(试行)》,再次力推富县强镇、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这一文件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文件规定体现了简政扩权的总体精神:(1)实行省直管县试点的县级政府及其部门,可以直接行使省政府规章规定的由地级以上市政府及其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职权。(2)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行使,但未具体明确分级管理权限的行  相似文献   

3.
东莞市以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扩大镇一级政府服务管理权限,优化镇一级政府服务资源配置,极大提升镇一级政府的服务能力,为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增强城市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理顺市镇政府权责关系,推进一项改革。  相似文献   

4.
在"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背景下,乡镇政府承接了大量下放的事权,其事权承接能力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通过对中山市Z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乡镇政府在事权承接中遇到承接的事权不彻底、专业人才短缺、部门权责划分不清晰、财政支出压力大等难题。因此需要明晰政府职能,优化机构权责配置,推进落实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乡镇政府事权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0,(7):4-4
据《新华每日电讯》6月19日报道,广东省委办公厅和广东省政府办公厅18日联合公布了广东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关要求,转变职能,下放权限,理顺关系,刨新体制机制,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项改革工作将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6.
顺德区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是广东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区创造性地推进了"大部制"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为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本文对顺德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况、主要特点、创新之处、初步成效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建德 《新东方》2013,(5):35-38
海口市实施扩权强镇改革,推动了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的大变革,赋予乡镇(街道)更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过程中,尚需解决好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以确保扩权强镇改革取得成功,为海口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政策的变迁促使基层政权陷入到徘徊于从事经营性行为与维护社会稳定之间的困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基层政权尝试通过创新策略来弥合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紧张关系,基层政权运作机制的新变化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鉴于此,从嵌入理论中汲取资源,以G镇改革为案例,归纳基层政权"嵌入式服务"行为模式,并分析解释新时期基层政权运作的新变化。在基层社会日益复杂化和不规则化的背景下,G镇通过构建两级政府服务中心与让各类社会服务嵌入基层社区两个步骤,将各类公共服务项目有效地嵌入到基层社会,弥补了基层社会自组织能力的不足,化解了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集体行为困境。G镇"嵌入式服务"是构建"服务型政权"的初步探索。然而,G镇"嵌入式服务"存在着上级政府主导与地方自主、政绩机理与公民导向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困境。为此,"嵌入式服务"的未来需要在上级政府推动、地方政府主动与基层民众反馈之间寻求有机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盛琳 《湖湘论坛》2008,21(1):63-65
制度因素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恰当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主要制度有区域资源配置的制度、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制度、区域分工中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区域的公共管理制度与区域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等。而制度创新将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促进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我国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刻不容缓.论文以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决策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供给决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完善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诱发因素,全面整顿、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已刻不容缓。分税制改革导致的地方政府财权与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的责任不相匹配,以及"淘汰式"的地方官员考核机制,促使地方政府陷入举债危机。全面推进地方自治,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公债制度是化解风险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的治理改革与制度创新,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地方政府,被地方经济和政治利益刺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重组和机构改革,决策能力和管理工具的创新,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公民关系等。浙江省的治理创新,走在全国的前列。经济、社会与政府管理的内在协调性和相互促动,构成了浙江政府管理改革的动力和演进机制,其成功还取决于政府的自觉意识和合理的改革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3.
王巍  唐晓阳  王学敏 《岭南学刊》2011,(1):30-33,43
乡镇政府事权、财权与职责的倒挂问题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深度改革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矛盾。2009年,东莞市以简政扩权为主旨的新一轮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在权力下沉、乡镇部门整合、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调整三个方面做出积极的尝试。初步经验证明,乡镇政府的管理效率得到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提升,管理条块矛盾有所缓和。但是,乡镇政府的编制管理和专业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实行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又一重大变革。这一举措,必将促使地方政府自觉地调整各自的经济战略部署,以保持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针对县级财政、经济状况,如何顺应财政体制改革,抓住改革的机遇,加速发展,是摆在我们县级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引入“系统条件-过程机制”的二维分析框架,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系统环境下,有的地方在基层治理方面没有创新,有的地方则持续创新。研究发现,社会问题与政治环境等系统因素是地方政府持续创新的充分条件,过程机制才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对地方政府内部运行的深度分析展示了地方政府持续创新的“内驱机制”:一是地方政府内部存在党委领导与中坚干部的交互强化机制,党委领导主动改革、中坚干部发挥创新倡议与政策链接的作用,使得地方政府持续创新充满能动性;二是政治保障机制,创新机构化与制度化保证了地方政府持续创新的方向;三是正向反馈机制,创新获得的效益形成持续创新的激励;四是渐进累加机制,各类主体形成行动惯性,使得创新中断或退出面临沉没成本。其中,前两者反映了“政治赋能行政”的逻辑,后两者体现了“社会双向激励”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正>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是1993年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之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文件。国务院在系统总结20世纪90年代财税体制改革经验基础上,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划分提出框架性的解决方案。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指导意见,中央政府事权有所增加,地方政府的事权有所减少,中央政府财权有所减少,而地方政府财权有所增加。这样的改革有利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激发改革的活力,同时又有利于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使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  马贤 《岭南学刊》2007,(5):64-68
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对地方政府以及省级政府以下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一直不规范,也不能很好地履行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职责。为此,应采取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公共支出范围;减少转移支付层次;规范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模式,建立多因素的科学的转移支付标准公式;规范财政专项补助,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设置;优化和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建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制定比较完备的关于转移支付的法律等措施,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8.
谢万贞 《求索》2013,(3):23-25
专业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广东最具特色和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形式。通过对西樵镇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典型地代表了,以产业集群为发展模式的镇域经济在面临市场和制度变化时,其如何做出应对和自身定位。这种转变主要有如下阶段:市场巡视员——经营企业——经营地区——经营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从表面化的行政监管到直接介入辖区内集体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因政策和经济形式变化,地方政府转为对地区经济环境的营造;新形势下,经济职能的转变出现瓶颈,转而发展社会管理职能,重视发展社会民生的和环境保护,实现经营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中的地方政府学习:动因、模式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广泛的、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虽然地方政府学习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地方政府学习的动因、模式和效果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面临的制度环境、政治体制、竞争压力是学习的首要原因,上级政府、科研机构等思想库、其他地区的实践、本地的试验是地方政府的主要学习源,环境的相似性、学习能力与偏好、政策项目特征等是影响地方政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通过学习提高了政府绩效,却也造成了负面的社会效果,需要通过改革和多种激励措施推动地方政府学习、提高地方政府学习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学习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程军政 《桂海论丛》2009,25(5):74-77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总量和增长幅度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程度减少和降低;为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求发展,惠民生,地方事权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的数量和幅度不断增加和上升,这种收支状况使地方公共财政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正确划分其财权和事权,发行地方债券,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行政开支,实现行政开支的"零增长",将是地方财政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