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造的靶子没意思湖上柳一篇洋洋洒洒的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万言长文中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我们党过去却是“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云云。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当然如此。如果贫穷是社会主义,那还值得无数的革命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地为之奋...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4页)最近他又指出,社会主义一定要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同志这番话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衡量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生产关系的标准,还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李抒望 《前进》2004,(7):19-21
我们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首先应该缅怀的是,这位杰出的总设计师究竟为我们设计了什么?答案无疑是结论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一设计的主题何在?答案当然也是结论性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目的 原则 优越性 本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一直到1992年春天南巡,邓小平曾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讲…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认真总结了各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发展与兴衰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实践,经过反复思考,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科学的、系统的理论观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发展方向。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指明了航向。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大营街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办乡镇企业,走共同富裕之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提出的重大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相对宽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和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费英秋 《前沿》2003,2(10):49-51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阐述了邓小平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和三大理论突破,论证了生产力标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级分化。”我们党按照小平同志的思想,明确宣布,允许和支持一部份地区和一部份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后富,先进帮后进,走共同富裕道路。那么,党制定的这一政策,是否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违背呢?回答是:不违背的。首先,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而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可能都一起富、一样富,但最终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5月25日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文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扶贫攻坚”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现就玉溪地区这方面的工作,研讨式地提出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一)一、“扶贫攻坚”,应在规律之内,计划之中,步骤之下.防止个人行为导致无序,局部行为扰乱全局,短期行为影响长远。玉溪地区相对全省而言,…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他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确解决民族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他多次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我们党从亲身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吸取教训,终于开辟出一条让人民摆脱贫穷、告别落后,让民族走向富强、走向繁荣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我们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说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也不一定是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这一观点,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和文 《创造》2015,(8):78-8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  相似文献   

15.
刘传旺 《前进》2005,(9):44-4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新的重大课题,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边探索、边总结、边解决。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工作一线,兢兢业业工作,在实践的磨砺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这是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水平的根本所在。一要切实提高领导发展的本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狠抓发展,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较高文明形态的和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建立在富裕而不是贫穷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09,(9):60-60
只要世界上有一个饥饿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饥饿;只要世界上有一个贫穷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贫穷。  相似文献   

17.
言论10则     
《人民政坛》2013,(7):39-39
实现"中国梦",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以追求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前进。丧失正义,将再次陷入普遍贫穷,就是老路;丧失公平,两极分化过分严重,就是邪路。——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边立新  相似文献   

18.
在去年十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赵紫阳的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纪念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在我看来是并不陌生的,不但不陌生,而且是十分自然的.这是从空想的社会主义回到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来.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醒的.在"文化大革命"时代,甚至把贫穷当成社会主义,说什么"愈穷愈光荣".曾经有一个外宾在"文革"期间来中国访问,回去以后写了一篇  相似文献   

19.
贫困与扶贫     
江泽民同志指出,打好扶贫攻坚战是由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概括,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发展与公平统一的高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核心是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核心是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核心是发展与公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系统化、体系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多次演讲、报告和谈话中,讲到现实的中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一个贫穷、落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要把贫穷的、落后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变成富裕的、先进的、够格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走适合“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依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5条注释写道:“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在报给邓小平的《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