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母亲     
很久以来就想为母亲写点儿什么,但每每提笔劫难以落下,或许是因为母亲在我的心中太完美了,面对她,我的笔显得格外苍白笨拙。母亲是个医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事。母亲凭着自己的学识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为病人精心治疗,不仅让偏瘫已久的老人能持杖而行,也使因中风面部抽搐的年轻人有了甜畅的笑容。有时随母亲到商店买东西,经常遇到病人或熟人与她打招呼或亲热攀谈,母亲也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话,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母亲这一辈子很苦很累。听说我出生的,因为妇产医院距家车需两个小时,而我两个哥哥需要照顾,父亲又每天加班至…  相似文献   

2.
长发为谁留     
“下面这首歌是刘庆智为他的同学和好友点播的,他在来信中说:‘我虽然远离我的母校、同学和好友,但我一直没忘记你们,真诚地希望你们平安、快乐,现写信为你们点播一首《长发为谁留》……’”节目主持人清亮的嗓音依然亲切,我知道是她。一时间,我的眼前又闪现了她的微笑,那段年少浪漫的往事再次萦绕脑海。 我和她是同学,而且是前后桌,她坐在我前面,她的头发很长,每次上课时她总会摆弄自己的长发,在甩头发的那一瞬间发梢总会打在我的脸上。第一次,因为彼此还不熟悉,我没敢说话,第二次,我正在写字,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我“啊”了一声,她转头说了声…  相似文献   

3.
寂静的夜空,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床头,我辗转反侧,心头涌动着阵阵思潮,母亲瘦弱的身影,公司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幕幕情景映在脑海,我久久不能入眠。大年初三,当人们沉浸在节日喜庆欢乐的气氛中时,正在保安岗位上执勤的我却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脑子瞬间轰然一响,我呆滞了好一阵,随之泪水如决堤之水流个不停。我无法面对母亲的离去。母亲是一位纯朴的庄稼人,慈祥、善良、和蔼。母亲生前特别支持我的工作,为了能让我安心工作,疾病缠身的她,一人包揽了地里的农活,很少让我插手。这样年复一年,她老人家的身体累垮了,为了省…  相似文献   

4.
王志文 《今日广西》2007,(19):76-76
我已经整整40岁了。很多人关心我的婚事。母亲更是盼着早点抱上孙子。但我至今仍然单身。不是我不想成家.而是太爱母亲,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和我生活的女人肯定要爱我的母亲。因为母亲这辈子吃了太多的苦.我不想让她有一丝一毫的不开心。  相似文献   

5.
写封家书     
母亲托人来信说她很想我,天天等着我的信,信中问我:“怎么不给家里写信啦?是不是因为没有收到回信?妈妈不会写字你是知道的……”看信后,我心头不禁猛然一颤。是啊,又有半年多没给家里写信了,母亲怎能不挂念?我不能苛求母亲像当年父亲那样定期给我写信,而我心底深处却不能体谅母亲,以致母亲竟恳求那份本应属于她的亲情安慰。蓦地泪眼恍惚中,我似乎看到母亲瘦弱的身影定格在村头大树下,夕阳西坠,余辉弥漫,笼罩了那棵大树和母亲…… 还记得那年远离家乡到外地上高中,涉世未深、人生地疏,异常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长河漫漫流淌,留下了无数供人追溯的岛屿。无论它是阴冷黯淡,还是温暖明丽,总会让人们品味着生活岁月的甘与苦,咀嚼着生命历程的成与败。在旧事的追溯中,使我流连忘返、令我激动并感到快慰的,莫过于在黄埔同学会的这段非凡经历。因为在这里,我读懂了黄埔情结的厚重与温馨。十余载的同学会历程,我得到太多的关爱。是她,圆了我一个少年的梦——到黄埔岛上瞻仰母校的旧貌;是她,帮我联系解决了个人生活方面的一些问题;是她,将编辑纪念母校建校80周年专刊的重任交给了我,让我获得老有所为的机会。在漫长的十余年里,我与同学会互动真情,让我…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5,(13)
<正>时令进入仲夏,熙熙攘攘的早市上已经有了粽叶的身影。绿灿灿的苇叶特有的清香总让我联想许多,想到儿时过端午节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着我们热热闹闹包粽子的情景,想到她包的不同于北方的故乡风味的粽子……我喜欢过端午,喜欢吃粽子,除了钟情于那香糯糯的味道,可能更多的是又可以沉浸在儿时甜甜的回忆里,陶醉在母爱暖暖的温馨中。母亲是台湾人,从小生活在古城  相似文献   

8.
备课卡片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拴柱的母亲非常迷信,每日烧香拜佛,但家境仍很困难。1991年10月,她去观音庙烧香,求了支上上签,签上说她年内能发财。她喜出望外,回家后更起劲地烧香。不想到年底,一场大火,不仅烧了她全家过冬用的麦节垛、柴草垛,而且连房子也烧塌了。她又跪在观音像前,哭诉她的不幸,祈求观音的保佑,上初一的儿子拴柱本来就对妈妈迷信  相似文献   

9.
“我要上学”马燕生活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宁夏同心县张家树村,她学习非常刻苦。看着身边的小伙伴因贫困而辍学,马燕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她在日记里一再提到对读书的渴望和离开校园的担心。终于日益窘迫的家境使马燕到了退学的边缘。马燕不服气,开始和妈妈进行艰苦的谈判。她哭着哀求,一遍一遍地讲道理给妈妈听,可妈妈就是不答应。谈判不成,马燕并没有气馁。她把厚厚的4本日记塞给妈妈,又给妈妈写了封信,希望能打动母亲的心。她在信中说: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这一辈子的眼泪都流不干。”妈妈再也忍不住了:我的心苦死了!我就是借钱也要…  相似文献   

10.
读者俱乐部     
[读者来信]《中国女性》编辑们:你们好!上期的特别策划做的母亲节,很令人感动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是她怀着美好期望孕育了生命。作为一个母亲,我感到为人母的艰辛与满足。作为母亲的儿女,我又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与无私的爱。不敢提报答母亲之类的话,因为我知道母亲对儿女的付出,是儿女们无  相似文献   

11.
孩子们     
我弟弟的孩子在国内上到小学二年级后,移民去了澳大利亚,当时她一句英语不会讲,听说要和外国小朋友一道上课,外国老师又根本不懂中文,小小年纪的她感到了恐慌,临上飞机还在可怜巴巴央求她父母,能不能不带她走,她宁愿留在北京做姑姑的女儿。这情景让我们很不舒服:冷不丁去到另一  相似文献   

12.
李家荣 《人民公安》2012,(18):40-40
每逢下雨天不上工,或是晚上不加班,母亲就在家做针线活。特别是到了冬天,寒冬腊月,靠着一个火盆,她有时能纳上一夜鞋底。 母亲虽然离我而去已有30年了,音容笑貌却时常出现在我眼前。 时间虽已久远,可母亲在世时的一些生活细节,我都还记得。可以这样说,母亲是我心目中最敬最爱的人,她的早逝,让我很长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但最终还是让我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面对现实,走向新生活。  相似文献   

13.
那是发生在我小时候的一幕,虽然事态平平,并不惊险离奇,却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伴随着我在十字路口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记得当时我送生病的奶奶到离家不远的一家医院治疗,在医院烧伤科,我目睹到一位双腿被开水烫伤的女孩的救治过程。那位女孩不过十七八岁,听她的母亲说,她正在读高中,成绩棒着呢,求医生用最好的药,不能让她的双腿留下伤疤,往后,她还要穿裙子呢!想想也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要是玉腿上留下疤痕,她要失去的将是夏季里永远的美丽。当班的医生让女孩的母亲扶着女孩走进治疗室,女孩把烫伤的双腿一下子裸露在眼前。那是怎样的一双…  相似文献   

14.
我叫阎民生,我非常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残联对我们残疾人的关心帮助,感谢残联又为我们残疾人办了一件好事、实事! 我和我的爱人都是聋哑人。女儿也是聋哑人,现正在天津理工学院上学。女儿能够上大学就是市残联关心帮助的结果。1999年,我女儿考取了天津理工学院,当时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和她母亲也添了一丝忧虑。她母亲下岗。她弟弟上学,一家4口人全靠我每  相似文献   

15.
实在是太忙,直到春节前夕,我才得空回家乡印山台。 车到葫芦镇就不能前行了。隔着车窗的玻璃,远远地我就看见,母亲背着背笼,张望着车来的方向。看得出,她老人家已等我好久了。 小车停下了,母亲试探着走上前来,见我推开车门跳下车,她好像才轻松了些。她只说了一句话:“回来了?!”就没再多说,眼圈却有些红了我照着她的话重复了一句:“回来了!”她感到很满足。 一年没回家了,年近70岁的母亲,白发又添了许多。 母亲实实在在地老了,我真恨那年轮为什么转得这样快。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常爱称大地为母亲,以寄托对她抚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史学工作者尤其感谢大地母亲,因为她常常捧出一些千年万年前的文物来,让我们能够穿过时间隧道,去亲手触摸一下神驰梦萦的历史。 最近刚刚公布的、五年前出土的一批战国竹简,便这样使我们得到了又一次满足。  相似文献   

17.
罗译 《人权》2012,(3):13-15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下午的情景。”彭燕说,脸上的表情变得沉重起来。“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女孩来到我这里,对我说,如果她的女儿离开这个世界,那她也不想活了。”  相似文献   

18.
许文舟 《中国保安》2004,(24):50-51
二十年前一天的后半夜,公鸡还来不及从睡梦中醒来,母亲悄悄摸到父亲身边,对他说:“快叫醒儿吧,迟了到城里会不好走。”父亲不忍心马上叫醒我,我睡得正香,正在一点点恢复着体力,因为就在要离开阿定山的头天,我还在玉米地里薅锄。月光把院场里一棵石榴与一棵黄果的影子织到了一块,落下斑斑驳驳的画,浓缩成一贴风景,像我在牛后面画的那些素描。母亲摸到了火柴,一根接着一根划,每一声细微的摩擦都像是她上了年纪的咳嗽,有点沙哑,有点生涩,有点难过。火苗从母亲手上一直往干柴上开路,火苗开始笑出声音,继而是上了铜壶,也唱起了好听的歌。母亲再次…  相似文献   

1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儿时,每到中秋节,妈妈便教我念这句诗。那时我们搬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感受徐徐吹来地凉风,听着唧唧的虫鸣声,望着如皎的圆月。她总会对我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当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天涯",更不用说"此时"了。在此刻我总会看见妈妈的眼中,流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4)
<正>母亲去年六月过世后,我对诸事倦怠,金门事也一样。去年七月初,金门文化局办理讲座,我早已应允,又想母亲不希望我背信,依约而往。演讲时多次提母亲,伤心难抑,又想到,母亲定不希望我把事情搞坏了。打起精神,把笑当泪。八月再回故乡,负责主持,赶早出门,但步伐少了驱力,慢了一班车、两班车,终是慢了五分钟报到,票被取消。十月下旬,收到文化局邀约评审文学奖,甫接电话,倦怠感又起,又想,母亲必不希望她的离开,让我也离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